国学文化经典《道德经》道德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

2018-06-11 10:30孙凤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德经研究

孙凤岐

摘 要 本论文围绕《道德经》道德育人与道德育人的载体进行了探讨。论文对道德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对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和道德进行了归纳总结,还对道德育人的载体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道德经》 道德育人 内容及载体 研究

国学文化经典《道德经》共计81章,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本课题组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道德经》的道德思想即道德育人的内容,二是道德育人的载体。围绕上面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讨,形成了《道德经导读》书稿。现将成果概括如下。

1《道德经》道德育人的内容

1.1道德的本义

道是宇宙与万物生成的法则,道是产生宇宙物质自然的母体与根源,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变化运动的法则。道是宇宙物质万物产生的最初的原动力,是天地初分时刻万物始生与草萌木长的蓬勃生机。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是无形和有形的同一,历经了无知时代向有知时代的演进过程。

“德”是体悟道的法则的层次及德行所达到的境界。人类社会进入有知时代后,在西周的“礼乐文明”中,“德”是西周文化的核心。“德”指人的情感或信念,对于人而言,则指人的本性与品德。《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处“德”涵盖了诚信、仁义等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是一种价值原则与判断的标准,是一切精神信仰的基石,是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人的道德纲领。道的法则在心为“德”,外化為“礼”。德与礼是内与外的关系,而道与德是由外与内的关系。

总之,道是生成一切的物质存在,也是超现实意义的一种理性存在。德是人们体悟到的道的法则,也是人们需要践行的法则。道德对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2自然与社会的法则和道德

(1)自然和社会的法则。老子用37个章节即《道经》,对道的内涵和特征以及自然与社会的法则进行了探讨和表述。

①玄妙之门。

通过“玄妙之门”揭示了道的有无两种状态以及道的玄妙的特征,归纳出了“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的法则。 老子认为,道是产生宇宙物质自然的母体与根源,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变化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是无形和有形的同一,也是无知时代与有知时代的演进。无指天地未开化之际的混沌状态,有指宇宙物质自然产生之形象,无与有是探索宇宙根源和宇宙奥秘的两把鈅匙。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和有是一对对立的范畴,表述了“道”的两种特性。“无”表述了“道”的神秘性与变化性,“有”表述了“道”的物质性与客观性。

②弗居弗去。

认识世界与社会是改造的开始。如何认识宇宙物质自然的法则与美好和丑恶的事物的作用,是人必须解决的问题。道是一种自然和社会的存在,道呈现出的是宇宙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与相互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是道的宇宙物质存在的永恒与普遍的法则。道有“相生、相成、相刑、相盈、相和、相随”等存在方式。

一是相生,指道的繁殖性。道的繁殖性表现为次第产生与相互产生。次第产生指物质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物质在时间维度上的联系。相互产生指物质存在间的相互生发的关系,诸如五行相互生发,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里有生我与我生的关系,生我指道产生物质,我生指物质间的产生关系。生我是个从无到有的物质生成的进化的过程,我生是个从有到有的物质转化的生育过程。

二是相成,指道的合成性。道的物质存在间具有相互辅助与形成的关系。诸如美与丑,在形成美的同时也形成了丑,两者是由于相互辅助而形成。离开美就无所谓丑,离开无就无所谓有,它们是相互形成与依存的关系。简单与复杂、坚难与容易、单一与复合之间的关系都具有相互合成的关系。

三是相刑,指道的对立性与排斥性。宇宙物质自然间存在有相克的关系,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宇宙物质自然统一的原则下,长与短、阴与阳之间对立关系中发生着转化,彼消此长,阴消阳长,阴由缺阙逐渐转化为盈满,阳也会由盈满逐渐转化为阙缺。道就是这样使得这种长与短、阴与阳相互转化并且周而复始,有始到终,有终复始,反复重复。道的对立性与排斥性,既保证了它所衍生的物质间矛盾双方的独立性,也保证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性。

四是相盈,指道的补益性。道的补益性指道的损益的特征,这正如高与下的关系就是一堆相互充实的损与益的关系。譬如富贵与贫穷就是一对另类的损与益的关系,它是把贫穷人家的财产进行损减而增益给富贵的人家。不管是物质自然的高与下,还是人类社会的贫与富,实质上是一种损与益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充实而相互补益的关系。道的补益性保证了宇宙物质存在的平衡性。

五是相和,指道的和谐性。和谐是宇宙存在的最高法则,宇宙物质自然的趋向和谐是物质自然的最高追求。两种碰在一起的物质都是需要和谐相处。但要达到和谐就需要彼此之间的摩擦与磨合,然后彼此顺应,最终达到和谐。

六是相随,指道的次序性。随指宇宙物质自然万物生成的前后次序。宇宙物质间的存在有着前后的顺序,有的物质先产生,有的物质后产生,并且产生的物质间是有着前与后的次序,遵循着固有的法则。这种次序表现为物质间的结构与层次,也表现为社会的运转的秩序。

老子通过“弗居弗去”揭示了自然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等等对立范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弗居弗去”的法则。

③天地之根。

老子通过“谷物不死”揭示了“玄牝”了揭示了道的繁殖力量与繁殖力量的永恒的特性。老子认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门。玄牝的门是产生宇宙天地的大门,这是宇宙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是宇宙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老子在这里用“玄牝之门”作了譬喻,认为道是产生物质万物的根源。“谷神不死”诠释了道的永恒性。玄牝之门是产生物质万物的处所,它是无比玄妙的所在。“玄牝之门”、“天地根”都诠释了道是产生物质天地万物的开始的本源。

老子还用三个命题揭示了道的特性,一是绵绵。绵绵指道的连绵不断与绵延不断的繁殖的力量,这是从道的数量的充足与强度上说的。老子用“一”来代替道本身就揭示了取之不尽与用之不竭的特性。“一”字诠释了道的数量的充足,也道出了道的强度的强大。二是若存。道的存在是无的状态,是一种形而上的状态,是一种实则存在而又看不到与捉不到的状态。无的这种形而上的状态,是一种以法理或法则意义上存在的状态。无只有从有的即存在的物质中探求到无的存在与状态。而有的状态则是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无的状态的发展与继续,是遵照无的法理状态的演进的结果。三是用之不堇。用之不堇指道的力量的无穷无尽。正是道的连绵与绵延不断的繁殖的力量才保证了道产生宇宙天地物质的无穷无尽,正是道的这种用之不堇的力量才保证了道的繁殖力量的无穷无尽。

老子通过“万物生成”揭示了道的生成的性质,揭示了“道是宇宙与物质产生的根源”的法则。

④无私成其私。

久长既是天地的规律,是宇宙物质自然的规律,也是道的规律。而天地能够久长的存在是因为天地的无私,以此推之,道能够久长存在的原因也是因为它的无私。没有情感是道的特征,也是天地的特征,自私与无私属于人类情感的范畴,是人类情感的构成要素。因为道的没有情感也就决定了道的无私,因为天地的没有情感也就决定了天地的无私。无私才能保证无畏,无私才能保证宇宙物质自然的自然运转,才能保证宇宙物质万物的久长的存在。无私是道的特征,也是天地自然的特征。老子接着探讨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命题,即“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是一个具有辩证关系的命题。对于天地而言,无私的施与是天地自然的本性。对于圣人而言,能够保持无私的本性,把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够使得江山永固,使得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此即是圣人或君主治理国家的目的所在。此即“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里的“私”,即指圣人或君主心系江山社稷的初心,指圣人或君主希望国家黎民安居乐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初心。

老子通过探讨天地久长的特征,提出了“无私才能成其私”的命题,也探讨了“先舍后得”与“先施后得”的命题,这实际上为圣人或君主的治理天下与修身养性指明了方向,指出了施政的方针基础。

⑤功成身退。

盈满是宇宙物质万物具有的规律,宇宙物质万物总会有盈满的时候。日盈则昃,月满则缺,宇宙物质万物在盈满之后就必然会走向昃缺,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老子对于破解“持盈之道”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适可而止。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宇宙物质万物已经发展到了顶端,已经发展到了盈满的时候,事物已经到了走下坡路的时候了。老子开出的良方是“不如其已”即适时停止。人达到至高的程度以后,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此时最好的策略就是适时而止。二是锐不可长保。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打磨得最尖锐的锋芒也会有挫钝的时候,最丰富的水源也总会有枯竭的时候,最恶毒的阳光也会有散尽的时候。宇宙事物都不会长久保持盈满的状态,也都会有枯竭的时候,放纵自身必然付出惨痛的代价,就不如适时而止,适时收手,而不要等到事物枯竭的时候再停止和收手就为时已晚了。三是富而难守。“富而有德”是破解“富而难守”这一困局的唯一命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即富而难守)是盈满之道的一个子课题,“富而有德”是这个子课题的唯一答案。守住泼天的财富依靠的是道德,守住高贵的地位依靠的也是道德,具有大德是摆脱“富莫能守”的制胜法宝。四是贵而遗咎。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地位高贵到尊贵的位置就会产生骄横的心理,而骄横是产生灾祸的祸根。贵而遗咎是位居高位的人臣必然面对的课题,人臣之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算得上盈满的地位,因此“贵而遗咎”也是“盈满之道”的一个子课題。而解决“贵而遗咎”唯一药方就是修养自己的道德,把自身的道德修养到至高的境界与层次,才能做到贵而不骄,贵而不横,贵而有谦,贵而有让,才能破解这一课题。五是功成身退。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大德圆满之后,就要适时隐退而含藏收敛,这是宇宙物质自然的规律。人的欲望得到盈满或极大满足之后就要含藏收敛住自己的欲望,这是在顺应宇宙自然的规律。这是破解“持盈之道”法则的理论基础,也是“适时而止”法则的思想基石。功名成就以后就要适时隐退,事物圆满以后就要含藏收敛,膨胀以后就要收缩,遵循宇宙物质自然的规律是应该恪守的唯一信条。

《道经》37章归纳总结了37则自然与社会的法则,诸如上善若水、顺守玄德、无之为用、贵生轻誉、执古之道、道法自然、曲则归全、企者不立、兵者不祥、万物臣道、重静是根、知雄守雌、执大天归、鱼不脱渊、静而自定等。这些自然和社会的法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所谓“顺应天命”即是要顺应自然和社会的法则。

(2)君子应有的大德。老子用44个章节即《德经》对“德”的实质和内涵以及君子应有的道德与施政理念与管理方略进行了探讨和表述。

①取此去彼。老子把“德”分为上德与下德,并认为仁、义、礼这些“德”与“道”存在有直接的关系。老子认为,从主观意识上说,尚仁、尚义、尚礼是人越来越背离“道”的本真,因此,人改变了“道”的自然法则而后才得到了“德”,改变了“德”而后才得到“仁”,改变了“仁”而后才得到“义”,改变了“义”而后才得到“礼”。礼是针对人类社会忠信的观念淡薄的现状而产生,是约束或治理祸乱的开端,礼还是践行“仁”、“义”的最高形式。老子分析了“道”与“德”与“仁”、“义”、“礼”之间的关系后,得出了要“去彼取此”的结论。

②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与“有言之教”相对立的教化的方式,它是针对“强梁者”施暴用强的行为而提出了一种教化的方式。不言之教是按照“道”的法则进行教化,遵循人类个体的成长法则进行教化。不言之教是顺应人类本性的教化方式,它依靠的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是通过影响人的心底来自然而然的达成影响人行为的教化方式,是最好的教化方式。

③以正治國。老子说:“以正治国”,老子提出要以教正的法则治理国家。教正是指官长依照道的法则使民众向遵守法则的方向发展。教正是治理家国的重要的理念,教化是治家理国的策略,正道是治家理国的目标。而教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广大民众的思想合乎道的法则,使广大民众的行为归入道德的规范。

④以德治国。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治国遵循的原则。治理家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礼仪制度等文化典籍来管理家国。遵循道的法则去治理家国是君主治理家国的理念,充分关注广大民众的利益是治理家国必须恪守的原则。二是贤哲的教化力量。贤哲是道的法则的体认与践行者,肩负着教化民众的使命。贤哲教化民众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道的法则,最大程度地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民众的利益,才能使自己的家国运昌命久,此即治理家国的最高原则,也是贤哲实行教化的最终目的。

《德经》44章从44方面探讨了道德与治理社会的理念和方略问题,诸如至誉无誉、善待而成、清正为正、明民治国、道亲善德等。

(3)和谐发展是自然和社会总的法则。自然法则是构成社会法则的基础,社会法则需要超越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构成人类道德思想的内容。和谐发展是自然和社会法则的要求,生态平衡是和谐发展的表现。和谐发展需要兼顾自然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间的和谐关系,和谐发展与生态平衡是制定施政纲领的依据。老子在“小国寡民”章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行了畅想。老子提出四弃:弃利弃奢、弃死重生、弃巧弃智、弃兵弃用,他认为只有做到这四点,才能归复到恪守道德的社会,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平衡。老子提出“复结绳而用之”,不是让人归复到结绳记事的年代,而是为了达到“结绳记事”时候的人性醇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生态平衡的状态。老子崇尚的是一种人性醇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生态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才是老子所崇尚的“至治之极”的理想社会。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状态呢?老子说:“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所崇尚的理想社会的美景是:一是甘其食。民众都能吃上甘美的美食,这是民有所食。二是美其服。民众都能穿上鲜美的衣服,这是民有所穿。三是安其居。民众都能住上好的房屋,这是民安其居。四是乐其俗。民众都是遵守礼仪规范为快乐,这是恪守风俗。五是邻国不相往来。国与国间不起战争,大国不兼并小国,这是和平共处。此即儒家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向往的美好蓝图呀。

2道德育人的载体

(1)开足必修课程。充分发挥《道德经》道德思想的“正本溯源”、“春风化雨”作用,对学生进行“扶正”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有针对性结合自己所教授的文化经典课程,把“道德思想”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2)发挥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发挥大课堂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观念、价值等进行培育、反思、纠正和形成。把“道德思想”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中。围绕“道德思想”这一主题,开设相当数量的公共选修课。在第一时间内把“道德思想”研究的成果投入到公共选修课课堂中,使得“道德思想”成为教育学生的绝好的内容。

(3)搞好讲座。利用讲座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院早已制定并实施了教授讲座制度。每位教授围绕“道德思想”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好这一教育形式。

(4)社团活动。利用社会活动宣传“道德思想”也是途径之一,我校有许多的文学社团,譬如文学社、读书社等,有效地利用社团活动,把“道德思想”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时间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道德思想”,使之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5)社会氛围。营造全社会学习国学文化经典的氛围,建立体悟与宣扬和践行“道德思想”的社会大环境。也是重要的育人载体。

总之,通过《道德经》丰富的道德思想来教育学生,利用好道德育人的载体,对学生进行进行有效的道德思想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得到提高,使学生道德思想和境界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道德经研究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康瑞功作品选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