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2018-06-11 01:47鲍红
中文信息 2018年3期
关键词:暗示性兰波象征主义

鲍红

摘 要:19世纪中叶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是一个影响世界的文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之一的兰波也是其集大成者,写了许多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优秀诗篇。其一 《幽谷睡者》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其中的象征主义意象“颜色”的铺陈和叙事结构的反差突出了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无声谴责的主题。这一已经被绝大多少的学者和作家认可的传统解释显然是成功的而且是具有其文学价值的。而象征主义理论特征之一的“暗示性”又提供了对于同一首诗的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所以,引出了笔者对于其中隐藏的“死亡”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向死而生,驶往永恒。

关键词:象征主义 兰波 《幽谷睡者》 战争 暗示性 “死亡”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2

一、引言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法语: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译阿尔图尔·兰波、韩波、林包德,19世纪法国著名詩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长着一张冷峻、忧愁的脸。犀利的眼神盯着虚伪的世界,仿佛一把利剑想要戳破世界虚伪的表层。1854年生于法国夏尔维勒的他,身上有着法兰西浪漫的血统,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又有异于波德莱尔、魏尔伦和斯蒂芬·马拉梅,他身上更为凸显的是诗人纯粹的野性状态,就像诗人魏尔伦赞誉他为“羁风之人”一样,兰波这位“通灵者”更像是来自灵界,并不承担俗世意义的任何使命。

《幽谷睡者》是法国作家阿尔蒂尔·兰波所写的一首反战诗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年轻士兵陈尸空谷的画面。诗的前两节着意描绘一个似乎真的睡着了的士兵,最后一节急转直下,用事实刺破前面诗节带给人的温暖的感觉,而诗的主旨也得到明白揭示。诗里的色彩很鲜明,绿色、银色、蓝色、黄色,士兵身上的弹孔是红色,它们并置于同一个空间里,造成了一种怪诞感;另外,这首诗的画面是宁静的,诗人刻意强调士兵“睡去了”,然而这种宁静是表面的,士兵永远不能再醒来的事实以及他身上的两个弹孔,最终被诗人呈现在读者面前,显示着作者无声的抗议。这首诗的主旨是谴责战争,诗人抛开政治上的是非,仅仅从个体生命被毁灭、被遗忘的角度,来谴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取材的角度显露出现代意识。

二、法国象征主义诗学概述

象征主义在19世纪中叶肇始于法国,后又向全世界传播,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潮流。它对世界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至于美国理论家韦勒克说:“不仅在法国而且遍及西方世界,20世纪诗歌观念已为法国象征主义运动所宣明的学说原理统一天下。”英国学者查德维克也认为:“象征主义的影响其实很可能并未停止发挥其作用。今天,如此众多的文学所描述的那个既具有奇特的真实而又非真实的世界,这些作品试图用来创造某种感情状态而非传达知识信息的那些方法,以及这些作品如此经常地采用的那些标新立异的形式,在今后的年代里将证明,这一切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蒙受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恩泽。”确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写作和诗歌观念,构成了西方形形色色的、都可以冠以现代主义之名的文学运动的开始、基础和核心。

三、主流学者和批评家对于《幽谷睡者》中反战主题的常规解读

1.运用波德莱尔的“契合”理论来解读诗中有关“颜色”这一意象

在波德莱尔看来,诗人在诗中创造的形式与语言是神秘的另一世界,这个世界与自然有某种神秘的响应(即他自己说的“应和”,又译“契合”、“感应”)关系。在谈论雨果的诗时,波德莱尔认为自然本身具有“形式,姿态和运动”、“光和色”、“声音与和谐”三种形态,它们“总是呈现在我们面前,不管我们朝哪个方向转,总像一个谜包裹着我们”;他认为诗人的语言可以同时体现音乐、雕塑和色彩,是自然的“翻译者”,“辨认者”。

该诗歌写作于1870年,正值普法战争时期。当时兰波16岁,极其惨烈的色当会战(la bataille de Sedan)发生在离他居住的城市不远的地方。诗歌写的正是战争的残酷,士兵的无辜。被自然怀抱着、“沉睡”在河边的士兵、战争的无辜受害者。此外,诗歌突出了极富象征意义的红蓝白三色,而颜色也出现在诗歌构建的画面中。诗歌中出现四种颜色:红、蓝是当时法国的颜色,绿色代表普鲁士,银色则让人想起冷酷的兵器。诗歌通过戏剧性的结构性手段,揭露战争对无辜平民生命的无情剥夺,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瓦雷里的“纯诗”理论对于诗的“智性”和诗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强调

瓦雷里主张“长期地酝酿和打磨诗章”的“为工作而工作”的诗歌写作方式。他说:“我只喜欢精雕细琢,而讨厌朝秦暮楚,对于一切蓦然而至的事物感到疑惑不解。自发地、甚至妙笔生花和令人神往的东西,似乎向来不属于我。”

在瓦雷里本人的诗歌创作中,他之所以被视为象征主义者,按照查德维克的解释,“这不仅因为他对使用的象征不加解释,而且也因为他的诗歌是最富于音乐性的作品”。瓦雷里与波德莱尔、马拉美和兰波一样,是用“暗示”的方式而不是用描述的方式表达诗的情感与思想的。他是以未加解释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而且,即使是要解释,也要延迟这种解释的时间,而且,这种解释是要靠读者自己的“译解”才能完成的。

读到兰波的《幽谷睡者》,开始只是一路读下去,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但诗人最后荡起的一笔,如石破天惊,令我对此诗一读再读,感慨不已。下面就让我把被诗人牵着的鼻子暴露给大家,共同感受一下灵魂被钓起的闪美瞬间。

第一节,诗人重点勾勒了一幅幽谷图。运用的手法也很一般,就是传统的拟人。但诗人的不同在于他用词的奇险:“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间”。“欢唱”与“褴褛”并列,不能不谓之以险。而一个“挂”字,就使小河一下子灵动起来。

第二节、第三节,重点写“睡者”——一个年轻的士兵。第二节主要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一句,很大气,同时暗含了士兵形象的伟岸。“阳光垂泪”又是诗人的奇险之招,逆向思维令人耳目一新。第三节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微笑地象一个患病的娇童”突现了士兵的年轻与可爱。读到这里,我依然没有特别的感觉。

但第四节“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一句,一下子使我的心提了起来。促使我再也不能以一颗平静的心慢吞吞地咽下它。“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捂着心窝\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却如一枚重型炸弹轰然炸开,使我再难完整!并引发我做进一步的思考:大自然是如此地美好,年轻的生命是如此地美好,而战争,战争,究竟带给了人们什么?

总之,这首诗,在构思上出奇制胜,先以幽谷为铺垫,再让那年轻可爱的士兵一路行来,最后出奇不意地给人一击,的确令读者为之惊叹!同时也给为诗者以深刻的启发。而在语言上,那奇而险的用法,也颇值得为诗者借鉴与学习。

四、由象征主义的“寓意”的“暗示性”出发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1.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寓意”的“暗示性”,同时也决定了“寓意”的多种可能性

象征主义学派的瓦雷里也强调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强调诗歌的形式。但正是由于对诗的形式结构本身的突出强调,瓦雷里走向了对诗的文字所具有的含混朦胧特征的思考。瓦雷里提出诗歌语言具有“文字的空白”的问题,并认为“含混朦胧的产生正是阅读者深沉的标志”,他承认,“我的诗具有人们借给它意义的能力。我所赋予它们的意义,只适合于我自身,但却又不排斥别人。宣称所有的诗都应与一种意义,一种与作者的思想想适应的、真正的、唯一的、千篇一律甚至同一的意义相一致,不仅有违于诗的本质,而且简直是诗歌的死亡。”瓦雷里的这段话颇有意思。由于他对诗的语言、形式、结构的强调,他将诗看成是可作多种解释的,并明确地认为“作者的思想”不能决定诗的单一意义,甚至极端地将之称为“诗歌的死亡”。

所以,从瓦雷里的“纯诗”这一理论出发,可以把《幽谷睡者》这首诗解释为另一个更为诗意的境界——诗中的“死亡”意象和对死亡想象的主题:一、诗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是,他认为死亡并不是真的死亡、毁灭,而是一种生命的“回归”、“永恒”和“持续”;二、历史的车轮从未应个人的想法或行动而更改它的轨迹,诗人个人的单薄笔力和士兵的个人抗争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诗人想让那个士兵逃离这个世界,而死亡就是对凡尘的一种“超脱”和“逃离”。

2.诗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死亡主题的宣泄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意味着什么? “死后”又将发生什么?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的秘密。“生与死”历来被看作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死亡的主题在常人看来是伤感凄凉的,死亡在作者的眼中也只不过是一次平静而舒缓的旅行。

所以笔者更倾向于把《幽谷睡者》解读为诗歌的死亡意象和诗人对于死亡的想象。美丽的山谷、欢唱的小河、闪烁的阳光、蓝色的荠草和唯美的菖兰花,还有大自然的温暖和沁人的芳香无不让人联想到约翰·弥尔顿笔下的伊甸园,一个超凡脱俗的天堂,一个人人向往的极乐世界。十九世纪中期的讲道把死亡作为他们经久不衰的主题。在十九世纪后期,传道士们采取了安慰性的准则: 上帝被描绘成一个慈爱的像母亲般的家长, 他已经为我们在天堂準备好了一个家,牧师们还会劝告他们的会众无须担忧死后的世界。然而,当士兵的陈尸空谷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种唯美的画面,在常人看来,这是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震撼人心,让人心痛。这是对战争的残酷的无声的谴责。但是,笔者认为诗人的另一个夙愿确实想着重呈现自然的唯美和士兵的安详,士兵就像一个孩子似的睡在了大自然的温暖的怀抱。他的逝去不是可怖的和痛苦的,而是坦然的,面带微笑的去面对死亡。而这是的死亡是一种回归。死亡是大自然和人类生命循环规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死亡是一直返璞归真,它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新生命的开始。

也许,诗人也是对于战争的无奈而让士兵的死亡这一意象来让他的灵魂实现超脱。战争是宏大的,残酷的。单凭士兵个人的力量或是诗人个人的笔锋是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的。所以,诗人只能选择死亡意象,因为死亡可以超脱于现世的残酷和冷漠,天堂的那一边也许会更加的美好。那里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死亡。所以,这唯美而又恬静的山谷难道不是士兵最好的归宿吗?

五、结语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象征主义不愧为影响世界的文学潮流,其先锋思想为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潮流注入了一股清泉。象征主义对于“智性”的强调和精确的诗律的重要性也深深地影响了兰波的创作。兰波长着一张冷峻、忧愁的脸。犀利的眼神盯着虚伪的世界,仿佛一把利剑想要戳破世界虚伪的表层。他的《幽谷睡者》更是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

《幽谷睡者》中的具有象征主义意义的意象“颜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鲜红的弹洞和幽幽的山谷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再加上诗的叙事结构上的前后强烈对比反差,让其背后的意义更加深邃,发人深省。诗歌的反战主旨的传统解读是十分有意义的。

此外,象征主义“寓意”的“多重解释性”也更加诱发笔者去对该诗做进一步的探究与挖掘,发现其中的死亡主题更是让人值得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士兵亦或是兰波本人,而且对后人也极具思考价值。死亡不再是空洞的、恐怖的虚无, 而是充满活力的美丽的实在。因此, 她的认识突破了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中不可能永恒存在的局限, 死亡仿佛是人的生命中最深刻最富意蕴的生命事实。它使人类摆脱了俗世的平庸, 而进入那永恒的安详。

参考文献

[1]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4]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何功杰.英美名诗品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暗示性兰波象征主义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暗示性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要兰波?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我的世界只有你
对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再认识
杜拉斯小说中的“诗”与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