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拓宽及局限性的思考

2018-06-11 09:31韩毓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摘 要:本文首先对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拓展进行了简要阐释;其后,从客观性、模式化、利己性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个体注意方法论边界的局限性表现;最后,围绕摆脱设想条件制约、加强学科理论整合两个方面,研究了希望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拓宽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理性经济人

引言:在西方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当中,“理性经济人”的认知行为、利益取向被规定地过于抽象化、模式化,与现实中受到多种逻辑因素影响的经济活动有所出入,进而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据此,为了提高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应用价值,我们有必要对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的拓宽及局限性进行分析研究。

一、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拓展的相关概述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当中,由个体主义方法论派生出的“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两个假设:一为假设期望效用被限制圈定在唯一的、自利的范围内,并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二为假设个体在认知市场、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能精确地计算出一定时期内的利益成果,具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从很大程度上讲,以上两点假设内容支撑了“理性经济人”这一概念的建立发展,并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单元。显而易见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公共化、社会化的整体主义观念,更倾向于个体的利益发展与价值实现。

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理论观点,西方经济学的各分支学者众说纷纭:

实验经济学认为,需要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建立起一定的偏好函数模型和效用函数模型,以此演绎、推导与纠正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进而以实际性的处理手段,解决个体主义方法论在“信息不对称”、“理性约束”等方面的缺陷问题,进而实现其应用边界的拓展;

行为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过于笼统化、狭隘化,并未与人们所经历的环境变化、事故影响相结合,在期望实现几率上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对此,应致力于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偏好”、“风险厌恶”等主观感觉,进而将这些实际化、人性化的函数值代替传统中片面、客观的效用值,以此拓展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应用边界[1]。

二、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的局限性分析

从当前来看,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体主义方法论中虽然对个人认知、期望效用做出了理论假设,但起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即框架规定太过笼统,在实际的社会案例中无法实现较高的应用性。同时,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框架规定主要围绕经济人的主观选择展开,而并未对影响人经济行为、意识活动的环境、经历、市场等外部因素进行考量,进而产生了一定边界局限性;

第二,在个体主义方法论及其“理性经济人”观点的建立和形成过程中,并未实现对社会制度变革、经济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等历史性内容的深入认识,进而使得个体选择、个体利益预期的价值衡量尺度具有一定“模式化”特点,无法做到与动态发展的现实社会、历史尺度相一致;

第三,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主要是针对于“理性经济人”这一对象,即将经济活动的研究和论述眼光放置在了“所有人都是利己的”这一假设条件中。然而,在实际的社会环境当中,受到家庭、交际关系、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企业归属感、公益理想等一系列的环境、逻辑和心理因素影响,人们在实施经济活动、选择价值取向时,并不一定会站在“完全利己”的角度上,而是会做出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连锁影响等方面的权衡,尽量选择出“双赢”、“共享”的经济行为模式。这样以来,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基础条件便会受到破坏,进而无法保证其理论适用于大多数人,无法实现对经济人行为的引导。

三、突破局限性,实现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拓展的合理设想

(一)要摆脱“理性经济人”的设想条件制约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体系当中,人的认识、行为被规定地过于抽象化、模式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抛开了“情感”、“心理”、“文化”等影响人类主观意识的固有属性。这样以来,人就变成了“偏好一致”、“完全自利”的机械化、无情感化理论对象,与当前实际的人类社会表现形态有所违背。

据此,要想突破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条件局限,实现其应用边界的有效拓宽,就必须要赋予“经济人”这一对象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将人因主观意识变化而产生的“多元动机”、“多向偏好”、“认知波动”、“期望调整”等因素纳入到理论框架当中。同时,为了强化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实际性,应将“完全利己”的对象条件基础转变为具有一定利他性的社會角色,在导向、计算、判断人在经济活动中行为取向的同时,重视到可能产生影响作用的互惠关系、社会公平、社会规范、国家理想等外部因素。这样以来,“理性经济人”概念中的“理性”二字,将不再是局限于个体的利弊,而是拓展为社会背景下个体利益与外部利益之间的相互权衡。

(二)要加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理论基础整合

作为一门研究价值创造、价值转化、价值实现等全部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从著名经济学家的“多重身份”上便可见一斑:《国富论》的著作者亚当?斯密不仅是一名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资本论》的著作者卡尔?马克思在做出巨大经济学贡献的同时,更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社会学家;《货币论》的著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同时也在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领域颇有建树[2]。

由此可见,一项影响力重大、应用价值与应用边界俱佳的经济学理论,必然是融合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逻辑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产物。据此,要想实现西方经济学个体方法论的边界拓宽,就必须要保证多种学科理论知识的相互结合,为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社会导向、利益偏好、价值取向、认知逻辑等内容提供出丰富依据,从而使个体主义方法论更加“人性化”,建立起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的坚固桥梁。

总结:总而言之,要想实现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边界拓宽,就必须要对其有所缺陷的理论基础做出调整。据此,通过研究对比不同西方经济学分支流派的言论观点,掌握西方经济学个体注意方法论存在的缺陷问题及争议论点,我们可以寻找出有效可行的边界拓宽策略,充实丰富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格局体系。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相关人员的西方经济学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红梅.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9(06):10-15.

[2]刘运显. 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纲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纲领比较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

作者简介:

韩毓(1996.12--);性别:男,籍贯:辽宁,学历:本科,沈阳城市学院在读 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
浅谈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议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思考
西方经济学中垄断理论的演进浅析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哲学角度谈经济学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