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学生复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18-06-11 16:10韩冰
智富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互联网

韩冰

【摘 要】辽宁何氏医学院在互联网+的教育大背景下,紧紧围绕世情国情的新形势新发展,针对校情学情的新特点新变化,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着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学生复合式学习模式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应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特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引导力。

辽宁何氏医学院在互联网+的教育大背景下,紧紧围绕世情国情的新形势新发展,针对校情学情的新特点新变化,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着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第二课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互动学习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主导作用与社会实践、学团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将思政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助教辅助学习优势结合起来,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自主探究、助教带领下的实践学习、学团活动等各自优点,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助结合+网络互动+学团共建”的复合式学习模式。

一、教助结合——建立思政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

1、思政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的实施

根据《辽宁何氏医学院兼任教学助理工作实施细则》的精神和要求,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学生担任思政课程助教,建立包括助教选拔、聘任、培训、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在内的思政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助教岗位的申请和聘任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通过初选、笔试、面试、公示各个环节层层筛选,入选的学生助教需通过培训考核聘任上岗。申请和聘任工作一般在新学期开学后三周内完成。助教聘期为一学期,担任助教工作的学生不得以此为由延长学习年限和影响正常学习。

学院设立由校领导负责,指导教师和思政教师参加的助教工作管理小组,负责助教岗位的审定、发布以及工作质量的核定,并对学生助教工作进行指导。设计印制《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政助教工作手册》,助教按照手册规定,履行工作职责并作好工作记录,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对大一学生的思政课带教工作,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在课后辅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政课学习。

2、思政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的意义

以往思政课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时间多仅局限于课堂。建立思政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对于学生而言,课上有老师引领,课后有高年级助教辅学,学习效果增强;对于助教而言,为更好履职势必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学习与深入研究,自身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教学和学习效果而言,助教搭建起师生间教与学的桥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信息反饋,而且助教可通过自身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思政课高年级学生助教辅学制度,充分发挥朋辈间的带动示范效应,搭建了教师与学生沟通、课堂与课后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成为思政教师的得力助手、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提升了思政课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网络互动——构建思政课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方式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1世纪,教育手段信息化、信息获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高校思政课也应顺应时代,充分发挥信息与网络优势,使其成为课堂的延伸,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同时,丰富和拓宽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方式与渠道,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1、建立思政课微信公众平台

辽宁何氏医学院于2014年创建思政课公众微信平台——“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政天地”(微信号:he-sztd),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思政课的新方式,目前该平台关注人数近6000人。通过微信平台以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思政理论、时政动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与课程教学进度相结合、推送《辉煌中国》等纪录片;对思政课社会实践及社团等相关活动及优秀作品进行宣传并进行师生互动,开设“在线学”、“课程每日一练”等栏目,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与深入理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和谐的声音充分占据网络阵地,将思政课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创建思政课课后网络学习平台

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政课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应用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丰富学生课后学习资源。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和内容充实,包括课程大纲、课程学习进程表、多媒体课件、作业、消息推送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扩展资源等,。

依托网络平台引入微课教学,微课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需求,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特别是学生在课前学习微课的基础上,课堂可以“翻转”,由以往的课堂讲授变为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思考,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收获感。

三、学团共建——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辽宁何氏医学院思政课教学,不以理论学习为终点,高度注重学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组建成立大学生思政理论社团(何氏红研社)、宣讲团,为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理论素养、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平台。

1、成立大学生思政理论社团

将思政各课程与学生社团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将思政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水平。何氏红研社结合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定期开展爱国、感恩、诚信、普法教育。在特定节日、纪念日,如全国两会、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烈士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国家宪法日、国家公祭日等结合思政课程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自我教育的目的。

2、成立大学生思政理论宣讲团

充分发挥学生理论骨干在学习、宣传和研究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的“发动机”和“领头羊”作用,成立大学生思政理论宣讲团。通过集中培训与研讨学习,使宣讲员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并创新宣讲方式,以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语言,传播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宣讲团成立一年来,开展了多次校内外宣讲,并创新将宣讲内容与微信平台融合,扩大宣讲受众,成为大学生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国情世情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3]陈斌.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和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教育与职业,2010(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互联网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