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的抗争与妥协

2018-06-11 09:12赵清胡艳华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土地

赵清 胡艳华

摘   要:对湖北省Q村的土地流转后农民的职业保障、养老保障和精神保障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后,非农职业占主流;养老保险并未普及;精神需求有待满足。为深入挖掘出现此状况的原因,对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农村家庭在每一项社会保障的选择上都呈现明显的抗争与妥协的趋势,尤其是在土地流转与否、子女婚嫁远近和维权态度上体现。因此,在土地流转完成后农村家庭的保障需求依旧不能忽视,应促进农民再就业;发展农村多样养老和丰富农村娱乐活动,以解决农民在完成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关 键 词:土地流转;保障;抗争;妥协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该战略首先要立足于国家提供的政策解决一个基本均衡的问题,即社會保障体系;另外一方面,为适应农村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流转制度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土地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社会保障的功能,在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根据当地情况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这样土地流转后农村家庭的社会保障就会成为检验振兴的一道关卡,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农村家庭的社会保障完善后也就解决了农村的均衡问题,让农民实现幼有所托、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等期望,即使在没有土地保障的情况下也能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十九大也提出了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家庭的社会保障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为了一个伟大的战略,完善农村家庭的社会保障显得刻不容缓。

社会保障状况的研究主要来源于Q村在土地流转后的农村家庭的调查研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深入研究。在以农民为主体的研究中,关于土地流转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土地流转的意义是能够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1];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收人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2];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被赋予了社会保障功能[3];养老保障对农村土地流转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4];另外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介入、村委会对流转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信息发布的指导、对农地流转价格的合理确定等外部体制环境因素也会对农地流转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地权稳定性、对未来收益与成本的预期均会成为缔约期限的重要影响因素[6];非正式契约形式的土地流转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7];农户征地前的生计资本对征地后的生计资本存在正向影响[8]。众多的文献都表明土地流转一直是“三农”的重要议题,那么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又如何?本文试着从实证角度去考量土地流转后给农民带来的变化,试着去理清他们在社会保障状况的选择背后的原因,从而能够更确切地解除农村家庭转让土地的后顾之忧为何,让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农民安居乐业、城乡经济顺利发展的道路更加顺畅,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研究调查地点为湖北省某地级市的Q村,该村的土地流转正在进行中,对其中完成流转的农户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信息主要包括农民的流转意愿、流转后的职业状况、流转后的养老情况和精神情况等方面,试图从数据上了解Q村农村家庭在土地流转后的社会保障状况。另外,为了深入研究该村农村家庭在土地流转后社会保障状况及选择的动力,选择了12户个案进行访谈,试图从案例中找到数据中体现的社会保障状况的解释,让本研究贴合当地实情,从而真正因地制宜为该地区的社会保障状况找到合适的路径,推动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

(二)社会保障状况

1.非农职业成主流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在土地流转后,农民的职业归属是否还附属于土地?在脱离土地为本的传统职业后又会选择怎样的职业?从调查样本来看,土地流转后继续从事农业的农民所占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务农”与“务农加兼职”之和),近一半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即从事非农产业工作。农村土地流转的初衷不仅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而且是要加快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发展的人口大部分都是从农村土地上脱离出来的农民,他们从个体规模的农业生产中转化成城市劳动力,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土地流转在客观上是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但从数据中也看到还有极少部分人处于“无业”状态,这里的无业并不是主动无业,在访谈中有部分农民道出自己的苦衷:自己一直以务农为生,由于土地被流转了,感觉一下子无所适从了;虽然种地收入不高,至少可以保持温饱,如今靠收租金生活,虽然不至于饿肚子,但既没土地又没有一技之长,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正处在焦虑和迷茫中。从样本中也可以看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主要是初中及初中以下,这让他们的再就业受到知识和学历的限制,因此在土地流转后要么选择进城从事体力劳动要么就是留在农村继续务农。

2.养老保险未普及

学者们在研究土地流转不顺畅的原因中都会提到“土地被赋予了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除了拥有土地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保障,只有土地才是能够真正给自己带来保障的财富,这份保障不仅是目前各种消费的保障,也是年老后的生活来源,即接下来探讨的养老保障。在家庭的支出中,除了日常消费外,近一半的人都会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要么是存钱备着年老后用,要么是缴纳农村养老保险为领取养老金做长远投资。在样本中也可以看到,超过一半的消费用在子女身上,包括教育、婚假、代孙子等,而关于“子女养老”所占比例却只占174%,这在访谈中也得到了例证:现在子女在外读书和工作都不容易,做分母的在家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哪还想着让孩子们为自己操心;农村各方面都比不上城市,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城里好好生活,父母在农村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要影响到子女们的生活。在访谈中都是父母们体贴温暖的为子女“辩护”,作为旁观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奈,就是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压力普遍很大,连父母都如此“懂事”了。但这也从侧面解释了土地流转规模速度极快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离开农村,并且能够返回农村继续生活的少之又少,村里务农的一代农民逐渐老去,土地不仅利用率越来越低,而且劳动力也逐渐短缺,这也就客观上需要对土地进行整改,既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又提高土地利用率也节省劳动力。

3.精神需求待满足

根据弗洛伊德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需要满足。土地流转后农民基本上都有自己生活来源的职业,在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作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保障是否也得到了满足呢?大部分的农民在土地流转后的生活态度上是积极的,在土地流转之前,农民不会担心今后的生活与养老,因为有土地作后盾。但在土地流转后,虽然每年可以收到租金,却总会觉得心里不踏实,一方面不习惯不务农的日子,另一方面总是担心哪一天土地就不是自己的了。因此在土地流转后的生活态度上,持悲观和非常悲观的农民达26.1%。在访谈中可以发现,人们悲观的原因之一是对当前租金的不满,觉得一次性付清了土地租金,接下来物价不断上升,土地的升值不止值目前这个价,另外自己一次性收到这么多的钱不知道如何處置,想找升值的空间又不懂。在闲暇时间里,主要还是在家做家务和看电视,在电视栏目的选择上偏向地方性的农业频道,这样不仅不出门就可以了解跟自己生活最相关的事,还可以从电视节目里体会到很多村里无法带来的一些综艺游戏。玩棋牌游戏和串门聊天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农民的选择,他们一般都从事些零碎的农活,在闲暇时间都喜欢很多人凑一起聊聊家常玩玩棋牌。而包括广场舞在内的运动主体为中老年妇女,一方面是每天晚上不用做事,另一方面觉得广场舞既能锻炼身体又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这也侧面反映了农村目前的娱乐活动有限和娱乐设备不齐全。

三、抗争与妥协

除了问卷调查的数据和部分农民反馈的消息外,从个案访谈的资料整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家庭在土地流转后的保障状况和选择上呈现出抗争与妥协的态势。农村有着自己传统的血液,当面对生命之源的土地从自己手中脱离出来的情形时,农村家庭在理性的驱使下会选择妥协,但又不甘屈服于这种现代性发展带来的干预,往往还带有一种抗争。为了更形象地描述农村家庭在土地流转后有关抗争与妥协的选择,本文以每一组表达意思相对的名次来代替所谓的抗争与妥协。

(一)土地的“留”与“去”

城镇化的发展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吸引到非农产业中,即使在土地流转制度还没正式推行时,外出务工的农民基本上会将土地承包或者委托给他人打理。如今,随着土地确权的实施和土地流转的推进,农民将会重新对自家土地的“留”与“去”作出选择,“留”是将土地自己耕作或者承包更多的土地经营管理,本文主要指农民自己耕作;“去”是将土地流转,也就是承包出去,自己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选择其他职业,主要从事非农职业。

土地的“留”以T先生一家为例:T先生跟妻子外出是因为家里的4亩农田难以维持两个孩子日渐提高的教育费用,在2011年,一双儿女同时考上了省内的一所民办院校,但巨额学习费用逼着两口外出务工。那一年,夫妻俩还向亲戚家借钱了让俩孩子分别上了一个专科类的院校。如今,当说到土地时,T先生很肯定地说一定要把土地收回来。“之前觉得种地太苦,现在回来后想念种地的日子”, T先生开玩笑说。要是工作不顺利或者准备抱孙子的时候,T先生和妻子就回家收回土地,维持日常生活绝对有余。每年就种一季小麦和黄豆就够了,并且都是机器耕作,再轻松自由不过了。

在务工收入高于务农收入的吸引力下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下,T先生一家选择不再流转土地而是自己耕作就是对当前的一种抗争,而抗争的深层原因并不是T先生说的怀念种地的日子,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有限越来越难以应付城里的务工工作了,从表一也可以看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掌握一门技术有一定难度。外出务工的农民总会有年老的一天,大多都会选择回来农村原居住地继续务农,在土地的收益中获取微薄的生活保障和安全感,这样不仅不利于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行,而且分散的经营和精力逐渐衰减的劳动力对农业经济的效率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土地的“去”以H女士一家为例:H女士之前不仅自己的土地保留着,还种了很多其他人的土地,有自己姊妹的、有村里抛荒的,反正能种的都种。H女士的丈夫还在镇里谋了一份环卫托运工的临时工作,即开着环卫车每天将各个居民点的垃圾运往集中处理点,每个月可以拿到近一千元的工资。近一年,H女士可以每月领取到自己的商业养老金了,说到此事H女士都乐开花了,说多亏了丈夫当时提前给自己缴纳养老保险金,如今啥活不干都可以领工资了,准备归还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土地,自家的土地也不想打理了,准备租给大承包户,闲暇时间除了带孙子就是与一群同龄人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既然土地被赋予了传统的保障功能,那么只有出现等于或者大于这种功能的保障出现后,农民的土地流转便是顺其自然的事了。H女士能够坦然将土地流转出去,主要是自己体会到养老金带来的安全感而不再对土地痴狂了,另外其丈夫的一份非农业收入对于务农来说已经远远胜过了农忙时的起早摸黑和因为担心天气或时节及市场时的担惊受怕了。如此可以看出,对土地流转的妥协是一种双赢的事,既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又有利于土地的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而这种妥协的前提是在土地流转后可以享受到完备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

(二)儿女的“远”与“近”

关于子女嫁娶地的远近往往暴露着农村家庭最真实的选择意愿,从表二可以看到“自己存钱养老”和“子女养老”的总数占大部分,而“自己存钱养老”是经济上靠自己,在年老关于精神陪伴上,从儿女的“远”与“近”可以看出来。儿女的“远”是指女儿远嫁或者儿子在远离农村居住地的地方结婚定居,儿女的“近”是女儿嫁到距农村居住地较近的地方或者儿子就在附近结婚定居。

儿女的“远”以N女士为例:N女士的独生女儿读完四年本科后考入南方的一所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2018年6月即将毕业。因找工作原因,女儿在寒假回家的第二天就急匆匆地准备去参加一所学校的面试,父母对她的期望就是在省内最好是本市县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嫁个离家近的人。在2017年校园秋招开始,她就投入到了求职的队伍中,主要目标是国有银行等有编制的企事业单位,这样不仅工作稳定,而且有更多的闲暇常回家看看。女儿在投简历的同时也准备了国考,用她的话说就是往体制内钻。当问到她自己对找工作的想法时,N女士的女儿很淡定地说父母希望自己离家近以后可以更好地陪在父母身旁。

农村有句老话叫“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就是女儿始终是要嫁出去的,不会像儿子一样留在身边为自己养老送终,而N女士女儿的选择是对这种观念的抗争。因为N女士家只有一个女儿,如果遵照传统那N女士夫妇的老年生活就略显苍凉了,而女儿选择近嫁可以经常回家陪伴父母,弥补了子女养老带来的空白,这种空白更多的是精神陪伴。在表三中可以看到农村家庭的娱乐生活和精神状况并不乐观,空缺还有很大的弥补空间,而女儿的“近”为农村家庭的精神空间带来了能量。

儿女的“近”以Y女士为例:Y女士有一双儿女,女儿在一所省属高校上学暂时还没考虑婚嫁,还有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儿子,在南方从事蔬菜采购的工作。Y女士和丈夫外出务工已经快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里吃了不少苦也攒了不少钱,他们对儿子的期望就是让其在外面干几年后就回家结婚生子。尽管外面比家里好就业、挣钱多,Y女士和丈夫认为在农村也可以有作为,当地的蔬菜产业已经建立起了集采购-冷藏-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儿子回家后可以继续从蔬菜采购的工作,并且儿子在外几年的工作经验拿到农村会大有帮助。

在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愈来愈严重的形势下,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成了关系到农村实体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可否认的是城里绝对有着比农村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基础,Y女士对儿子的期待是对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妥协,这种妥协在养老上的色彩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农村的发展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像城里的就业机会,在保障就业的前提下也可以在家陪伴父母。

(三)权利的“明”与“暗”

农民离不开土地,农民的权利也与土地紧密相连,本文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利”上,即利益。在关于土地的选择上,农村家庭对于维护自己权利也表现出了抗争与妥协的倾向。权利的“明”是大胆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权利的“暗”是默认损害自己权利的行为。

权利的“明”以M先生家为例:M先生家在六年前跟村里其他人一样将老旧的瓦房子拆掉后集中在靠公路的地方划分了地基,重新建筑了一栋两间两层的楼房。可就在三年前说要修建大桥,M先生所在房子的这一块范围刚好列入了拆迁的范围,并且在门前的墙壁上画上了“拆”字,拆迁补偿款是在当初建该房子的基础上适当加点价,就是说她家建房子时连同装修所有在内是21万左右,而如今拆迁所得款根本就无法在市区买一所相当的新房子,M先生与同村将被拆的农户一起到村委会向村支书等苦口婆心地抗争,甚至还写信到市政府反映不愿拆房子,不过现在拆迁政策落实了,她们这一带不拆了,理由是无法与村民达成一致的拆迁补偿意见,影响不好,只得将路线稍微调整绕开此地。

在自身权利遭到损害时,农村家庭还是会奋起反抗而维护自己的利益。M先生为例的农村家庭因为不愿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也因为拆迁补偿款无法达到满足当今房价而选择与村组织抗争,最终保护了自己的利益,而这不仅归功于村民维权意识的提高,也体现了当地村组织和政府的民主管理,最终顺应民意调整策略以最大限度维护农民的利益。

权利的“暗”以B先生家为例:B家兄弟本属于镇上的,在三四年前在这个村将这块地方的农田承包下来了,当时不仅村干部大力支持,连被承包地的农户都很乐意,因为B家出的钱比一般承包户的价钱高。但也有很多人都希望这样承包大块的土地进行果苗培育获果树栽培,但难关就在村干部身上。村干部因为B家声誉大,加上B家人脉广会处理关系,据说当地派出所都不敢接管的事情B家出面便可以轻易化解,因此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这块地的承包权。其他承包户总是得不到明确的答复,要么是土地紧缺、要么就是说租金太低,但他们也就不再吱声了,默认了村组织的决策,虽然自己无法享受与B家相同的承包经营待遇,但至少B家给村里人带来了不坏的收益。

尽管宪法规定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但在面对资源明显不平等的情况下,农村家庭也会在权衡之后做出妥协,暂时不再高调宣称维权。当今的农村虽然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但传统的人治色彩依旧存在,而这种色彩并不会一定给农村带来不好的影响,相反还会得到村民和村组织的默认,这也是当今农村管理中应当融入更多乡风人情元素的原因。

四、反思

从调研数据和访谈中可以描述出当前Q村在土地流转后的社会保障状况,从部分个案的深入访谈中可以理出农村家庭在关于社会保障的选择上呈现出抗争与妥协的态势,而抗争与妥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状况,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当前Q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是要让农村及时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本文的反思主要从不足方面出发,希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提供有用的建议。

(一)促进农民再就业

农民的本职职业是务农,在土地流转后一部分农民面临着想务农又没有土地的困境,一部分农民又苦于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年龄偏大找不到合适的非农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土地流转后要重视农民的再就业,将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再以新的劳动形式获得补偿。在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中,可以多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这样农民在土地上从事着自己熟悉的农务活动,还可以不用操心每一年的收成就能拿到工资,这不仅利于部分无法离开土地的农民找到新的工作機会,而且对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大有裨益。对于想从事非农产业工作而又没有机会的农业要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村政府主动跟企业联系,根据企业需要和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地方政府不妨出台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带动农民通过创业发展经济,改善推动流转后的经济状况,同时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这样不仅免去了农民在劳动市场上奔波找工作的辛劳,而且让农民对非农产业工作容易上手,促进非农就业。

(二)发展农村多样养老

农民只有在有稳定的养老保障后才会放心流转土地和开始新的生活。而养老的来源之一仍是与土地有关——土地租金,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土地使用的科学合理性,让流转土地后的农民依然能够享受到土地带给的利益。另外,在土地的补偿过程中,尽量制定符合土地流转后农村家庭可持续发展的赔偿机制,以便让他们参与到城镇化的进程中去。在满足了基本的土地收益后,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形式,支持在农村发展老龄自助产业,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由于中国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要多多发掘这样的潜力,开展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乡邻互帮互助的养老,实现年龄小的照顾年龄长的,这样代代相传,不仅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和谐养老乡风的发展;除了基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外要倡导以政府主导的,非政府组织作为补充参与农村养老保障的养老保险,从而为农民的养老增加一道保护伞;引进养老机构和组织,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三)丰富农村娱乐活动

农村的娱乐活动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软文化服务上。要加大对农村基础娱乐设施的建设,比如现在正在兴起的社区文化广场,农民们在文化广场上不仅可以有更多的休闲活动选择,而且可以与更多的村民交流喜闻乐见之事和相互间的答疑解惑等,这样改变了传统的以家为单位的互动场所,让公共服务场所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农村积极引入社工机构组织,为在生活和精神上有特殊需求的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服务,引导他们适应回没有土地后新的生活,积极转变心态,迎接新的生活;对于多代家庭,引导家庭成员敞开心怀,关爱每一位亲人;针对父母与子女关系,开展亲子互动,增强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针对邻里关系,倡导大家互帮互助,共建和睦邻里关系;针对村社区,开展大型社区活动等,从而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娱乐需求。

参考文献

[1] ZhangCen-cheng. The Major Problems and the Governmental Role in Chinese Rural Land Transfer[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 3(7): 62-65.

[2] 李先玲.基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农村土地流转分析[J].特区经济,2010(10):164-166.

[3] 王银梅,刘语潇.从社会保障角度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40-45.

[4] XuHengzhou,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Rural Land Transf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ccup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Pension Security Mode[J], Energy Procedia 5 (2011) 397-402.

[5] 宋辉,钟涨宝.基于农户行为的农地流转实证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312户农户为例[J].资源科学,2013,35(05):943-949.

[6] 刘文勇,张悦.农地流转中农户租约期限短期倾向的研究:悖论与解释[J].农村经济,2013(01):22-25.

[7] 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17省份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1(01):93-101.

[8] 丁士军,張银银,马志雄.被征地农户生计能力变化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改进[J].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2016,37(06):25-34.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养老土地
养老生活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