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维桢书风的创变及审美接受

2018-06-11 08:45边学斌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杨维桢

边学斌

摘    要:通过收集、鉴赏杨维桢传世书法作品,从笔法、体势、章法等方面,对杨维桢独具个性的书风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阐述其技法中所蕴含的创变精神。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著录中与杨维桢书法相关的文献资料,阐述明、清两朝对杨维桢书风的评价及今人对杨维桢书风的审美接受,以期我们能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杨维桢书风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杨维桢 ; 杨维桢书风;书风创变 ;审美接受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5-0103-08

元初,以赵孟頫为首,大力倡导晋人风韵,追求以“不激不厉、中正平和”为典范的雅正书风,使复古成为当时的书坛主流。到了元末,豪强四起,社会风雨飘摇,许多文人雅士纷纷退隐山林,浪迹于五湖之间,以追求心灵上的超逸。他们的书法都特别强调个体精神的凸显,卓尔不群,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的“隐士书家群体”。而杨维桢就是他们中个性风格最突出的一位,他在笔法、字法、章法的处理上,能突破前人,具有极强的创变精神,开创了新的审美典型。本文试从杨维桢书风的创变及审美接受来探析其书法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一、杨维桢书风的创变

(一)笔法上的创变

元代,在赵孟頫复古思想推动下,特别讲究笔法的纯正。他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1]赵孟頫以笔法为核心的书法理论在元代影响极大,而元人作书也都以笔法为根底。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杨维桢深知笔法的重要,对传统笔法作精深研究并驾驭自如。但是,极具创变精神的杨维桢并不满足于“化我为古”,而是从古人传统的笔法体系中找寻自我,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正有赖于杨维桢独具创变的用笔方法。

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云:“正锋取劲,侧笔取妍。”[2]杨维桢行书和草书笔法丰富,层次感强,主要表现为中锋、侧锋互用,随势生发,有时情之所至,重按横扫的偏锋也随手而出。如:《仙游唱和诗册》和《致天乐大尹诗帖》,即以中锋用笔为主,笔画圆浑饱满而筋骨内含,遒劲有力,得屋漏痕、折钗股之趣。《梦游海棠城诗卷》(图1)和《竹西草堂志》则以侧锋用笔为主,点画强调提按顿挫,激越跳宕,用重按和翻折来求得笔势的方峻,营造爽利劲健之感。在杨维桢较狂放一路的行草书中,有很多字是用偏锋扫出的。而《主家院落春迟迟轴》《真镜庵募缘疏卷》以及《钱谱草书册》(图2)完全是中锋、侧锋交替互用,甚至有的字是用偏锋所“刷”出,任情恣兴,畅快淋漓,一派天机流露。偏锋的大胆运用,体现了杨维桢的过人胆识,也造就了其迥异前人的书风。

杨维桢用笔的另一创变在于其书写过程中有意营造的飞白笔意,来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层次感。孙鑛在《书画跋跋》中云:“鐵厓公,余曾见用墨颇重,亦有纷披老笔。”[3] 一“重”、一“老”,真实地反映了杨维桢的书写状态。可以想见,他饱蘸浓墨、充满激情的快速连续书写所呈现出的纷披老笔,伴随着墨色的由浓转枯,产生了许许飞白,正如张怀瓘所云“丝萦箭激,电绕雪雰”。[4]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飞动之感,也给作品带来了奕奕的神采,充满了苍古之美。《溪头流水泛胡麻轴》《真镜庵募缘疏卷》《题顾安倪瓒枯木竹石图》(图3)等都是其运用飞白笔法的典型作品。

章草笔法的运用亦使杨维桢的作品独具特色,不管是楷书,还是行、草书,都融入了浓浓的章草笔意,有人将它称之为“破体”,这也是杨维桢书风的重要创变。书坛盟主赵孟頫崇尚复古,倡导回归“二王”的帖学书风外,还对章草一体钟爱有加,尤其是他创造性的用帖学笔法去写《急就章》,书风典雅,妍美动人。在他身体力行的号召之下,出现了一批写章草的名家,如:邓文原的章草端丽;康里巎巎的章草清健。形成了一股学习章草的热潮,使章草一体历经唐、宋萎靡之后,在元代得以中兴。杨维桢也对章草特别的偏好,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对章草笔法的运用是极为精熟的,而且极具个人特色。他加强了笔画的顿挫与翻折,起收笔多呈锐利的尖角,波画的趯笔必重按后快速挑出,笔底似有千钧之力发出,显得遒劲峭拔。《梦游海棠城诗卷》与《张氏通波阡表》(图4)几乎全用章草笔法书就,点画跳宕劲健,洋溢着强烈的律动美感。《周上卿墓志》是杨维桢的楷书作品,基本是欧楷的面目,但其中也掺入了很多章草笔意,从而使整肃中透出灵动之气,体现了杨维桢兼容并蓄的艺术旨趣。

杨维桢在精研传统笔法的基础上,在其激昂的挥写中,中侧锋互用并加入偏锋用笔,以飞白笔意营造空灵之境,以章草笔法来彰显古趣,个性鲜明独特,迥异于前人。

(二)体势上的创变

董其昌云:“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5]杨维桢本就是一个性情高旷,不拘一格之人,作为元末东南文坛领袖,其“铁崖体”诗歌生拗古拙,纵横豪迈,变幻莫测,而他的书法也一如他的为文,安岐在《杨铁崖诗帖》中称其书云:“书法豪迈,体势奇崛。”[6]

杨维桢书法体势上的创变,首先表现在强化字内空间的疏密对比,他的代表作《真镜庵募缘疏卷》体现得最为明显。笔画重的字,甚至以偏锋横扫,粗壮豪放,凸显紧密之势;而笔画细的字则纯以笔尖提行,以纤细圆劲的笔画营造疏空之气: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正所谓密不容针而疏可走马,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反差。其次则是端庄与欹侧相杂,他的《题顾安倪瓒枯木竹石图》即是以奇险见长的典型作品。方正的字写得中规入矩,稳如磐石,但更多的是通过笔画的挪位和倾斜来求得险峻之势,字形看似若不经意的左右倾侧,却终能化险为夷,与端庄之字相互映衬,愈显摇曳跌宕,生动多姿。

吴升在《大观录》中评价杨维桢书法虽不尽合古法,有悖于传统,但却有一股刚毅之气,豪爽可喜,正谓书如其人也。而安岐、金农、钱大昕等人较为一致的认可杨维桢的书法,以“豪迈”“高妙”“纵逸”称之。以上可见,清代关注和评价杨维桢书法的人很少,但基本持认可态度。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元末,杨维桢是引领东南文坛的领袖,众多文人雅集的主盟者。当时的诗文名声太响,有意不以书名,有所著也常命他人书之,认为自己所书不过“山经野史”。[8]另外,从书法的历史传承来看,杨维桢的书法在明、清两个朝代还未发现有取法者。还有从相关材料我们知道,在明代杨维桢书法与另外几个人的画合起来才售银五六两,价格极低。[9] 以上均说明了杨维桢的书法在明、清两朝社会认可度并不高。

(三)现当代对杨维桢书风的接受

从民国一直到文革后,也很少有人关注杨维桢书法。直到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各种书法展、赛不断涌现,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书法热潮,人们大力倡导突破清代以来碑学的笼罩,回归帖学传统。写碑的,学帖的,搞碑帖融合的,各种风格,争奇斗艳,百花齐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尤其是现在的“展厅效应”,强调技法的丰富性,夺人睛目的表现力。杨维桢在技法上的创变因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和学习,出现了很多的追随者,带有杨维桢书风特征的作品,频频出现在一些大型的书法展、赛上。

与之相辅相成的,有关杨维桢的理论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开展起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对杨维桢各方面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专门的研究论文发表就有190余篇,而针对其书法研究的论文有近60篇,这些论文无一例外地对杨维桢所开创的书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

在著作方面,有代表性的如孙小力先生著的《杨维桢年谱》,细致的梳理了杨维桢的家世、人生历程,文艺交游等情况,资料详实,堪称是杨维桢个案研究的奠基之作。黄惇教授著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把杨维桢列为元末“隐士书家群”的代表,认为其充满野逸之气的书风开创了较高的审美典范。他在剖析杨维桢书法时这样写道:“粗服乱头,真、行、草互相夹杂,“捺”画时以章草波磔发出,颇见奇古之势;结字欹正多变,长短参差,轻重起伏,大小悬殊;章法更是突破传统格局,字距常大于行距,使观者产生很大的视角反差,在貌似零乱错落的章法中,產生出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而整体上却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逼人。”[10] 楚默先生著的《中国书法家全集·杨维桢》与《杨维桢研究》,论及了杨维桢的人生经历、文艺观点、交游朋友圈、作品评析等诸多方面,颇多个人创见。陈海良先生著的《乱世奇才——杨维桢的生平及其艺术》,其中把杨维桢的书风与赵孟頫的书风作比较分析,有个人的独到见解。

当今,很多学书者热衷于对杨维桢的书风进行借鉴与取法,来丰富各自的书法技法体系,使杨维桢书法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与之相应的是,对杨维桢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都充分说明杨维桢书风的艺术审美被大家所关注和接受。

三、结论

杨维桢在笔法、字法、章法的处理上,胆识超人,离奇古奥,蕴含了极强的创变精神。

他的个性是极度张扬的,学养是极为深厚的,书法创作也充满了豪迈的激情,在生拗老辣、恣肆跳宕的笔触下,产生出丰富的层次对比;鲜明的节奏变化,完全突破了传统笔墨程式的束缚,意态洒脱,奇趣别出,具有夺人睛目的视觉冲击力,这也正契合了当今多数人所竭力追求的“展厅效应”,杨维桢的创变书风和当今人们的艺术审美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姜寿田先生甚至在文中这样写道:“真正代表有元一代书法高度的不是赵孟頫,而是杨维桢。” [11]这虽然是个人的主观看法,但从创变角度来看,杨维桢的书法确是元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一座孤傲的奇峰。

参考文献:

[1]卞永誉.独孤本定武兰亭十三跋 [M/CD]//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朱和羹.临池心解[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732.

[3] 孙鑛.杨铁厓卷[M/CD]//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书画跋跋(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张怀瓘.书断(上)[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65.

[5] 杨无补.论用笔[M/CD]//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画禅室随笔(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 安岐.杨维桢诗帖[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067册(墨缘汇观录(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8.

[7] 吴宽.题杨铁崖遗墨[M/CD]//永瑢,纪昀. 文渊阁四库全书:家藏集(卷四十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 朱存理.画沙锥诗序赠陆颖贵[M/CD]//永瑢,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珊瑚木难(卷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社,2001:517.

[10]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9.

[11] 姜寿田.现代书法家批评[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65.

责任编辑    赵文清

猜你喜欢
杨维桢
杨维桢:铁崖筋骨 壶中日月
陈明之
郏永明
周志高
徐利明
章宏伟
韩少辉
漆钢
吕金光
乔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