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06-11 11:55何娟刘兴任青青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36期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急诊科

何娟 刘兴 任青青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该院急诊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9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无缝隙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SAS与SD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来评判护理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SAS评分、SDS评分方面要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3.8%的满意度也要高于对照组的81.3%。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科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况,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满意度,弥补了传统护理工作中质量间隙的问题。

[关键词] 无缝隙护理;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2(c)-0031-02

急诊科作为医院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通常情况危急,病种复杂,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必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命安全威胁。因而,该院也一直高度重视急诊科患者的护理工作,开展了优质服务模式,以2017年1—12月收治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管理实施后,为了探究该模式的有效性,现将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该院急诊科收治的96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50.1±1.2)岁;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51.0±1.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存在可比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无缝隙护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无缝隙规范管理。组织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讨论,并结合急诊科的日常工作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对方案展开学习、讨论与分析,并最终结合护理服务的理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根据患者需求来执行各项工作制度,以便于对所有突发事件进行有序处理。

②无缝隙技术保障。作为护理人员需要保障自身的高素质,以便于满足出诊、分诊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重点针对临床危急患者,做好护理、抢救措施,从临床实践中提升专科急救水平。

③无缝隙现场护理。在急诊患者需要治疗时,责任护士需要密切观测患者体征,并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气管插管与人工呼吸操作,并准备好相应的药物、设备等。从院前急救的工作开始,就需要做好现场护理、院内急救和安全转运等相关工作。如果患者身旁无陪护人员,护理人员需代办好各种手续,始终对患者病情进行连贯性的观察,并做好急诊室的交接。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SAS与SD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来评判护理应用效果。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計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SAS评分、SDS评分方面要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3.8%的满意度也要高于对照组的81.3%。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可以理解为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当前的条块分离状况,对产生的质量缝隙进行全面化的整体护理管理模式,旨在弥补传统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质量问题,从而提升医院卫生工作与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1]。

从该次研究的数据来看,观察组患者在SAS与SDS评分、护理满意度方面都要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说明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院从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以来,在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方案,通过管理实施后取得了相对稳定的效果,之后也将该模式应用于优质服务的试点区域,体现了该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从无缝隙护理管理的重点来看,主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在3个方面。

①如何满足患者需求。由于优质护理的重点在于加强临床护理,并且完善管理机制与考核机制,最终实现护理模式的优化,强化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全面化的无缝隙护理,深化护理内涵。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如何合理地进行分工和排班就显得至关重要。具体来看,需要护理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工作,因而,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前提下,如何提升服务的满意程度,是实现无缝隙护理的重要模式[2]。

②护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患者的护理工作与护理人员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病情判断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当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后,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护理人员进行全面负责,因而其工作也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例如在患者的交接工作当中,如果护理人员数量过少,那么在交接班工作中必然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3]。

③缝隙时间段是否存在。按照患者的实际需求,护理实践一般情况下是有昼夜倒班机制,大多数治疗护理也是在白天展开。所以,中午和夜间的护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此时如患者出现突发情况与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很有可能无法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这一薄弱的时间段也被称为“缝隙时间段”,如何在这一阶段进行有效护理,其意义也非常明显。

从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来看,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服务中始终贯彻的是人性化管理理念,让护理工作真正贴近患者,保持全方位服务,具备系统支持,提升了护理工作全面开展的速度,保障急诊科工作的护理质量[4]。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管理理论,以创新机制、职能优化与业务流程重组等模式,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改善和调整,并制定了不同人员的职责与工作标准,重点细化每一项日常工作,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实质性的管理模式。结果也证明,护理质量管理是急诊科工作的重点环节,也是提升护理管理水平的关键。另一方面,质量管理符合患者的发展需求,满足患者的疾病需要,在各个病区都可以进行相应的管理。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需要不断创新,保障医院的社会效益[5]。

综上所述,急诊科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况,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满意度,弥补了传统护理工作中质量间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琴,张红,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国护理管理,2013,13(4):109-110.

[2]  陈瀚熙,赵瑜,蓝惠兰,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6):61-62.

[3]  庞玉玲,苏春慧,张艳,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9):1074-1076.

[4]  朱平娟,邱振中.优质护理模式下无缝隙护理管理在骨科绿色通道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6):579-581.

[5]  辛键,金岚,黄飞鹰.实施无缝隙管理提高节假日护理质量效果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74-176.

(收稿日期:2018-09-27)

猜你喜欢
无缝隙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急诊科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冠心病心绞痛的无缝隙护理及应用效果分析
无缝隙护理对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知识与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无缝隙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三位一体”无缝隙护理服务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