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8-06-11 11:15李丹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大学生

李丹阳

[摘 要] 生命教育能增添大学活力,让大学生积极发现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建设好生命教育网络阵地,打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做好心理筛查和危机干预工作,发现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宣讲队伍,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生命质量的提高。

[关 键 词] 生命教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6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影响,社会越发强调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近年来,自杀、自残、校园霸凌、虐待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生活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容易陷入生存意义虚无的精神危机,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缺席的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危机事件。因此,高校教育必须重视生命教育。换句话说,高校应该培养学生思考和发现生命的意义,融合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优势形成合力,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本质、珍爱自己的生命、善待其他生命、激发生命的潜能,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目前的学术界普遍认为,“生命教育”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Waiters)提出,面对青少年吸毒问题,他提倡教育应该融书本学习与人生体验于一体,认为未来要重视对学生生命态度的教育。而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成立生命教育相关机构,提出重视生命教育,目标也是直接指向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吸毒、艾滋病、自杀以及暴力犯罪问题的防治等。由此可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命教育,主要还是源于解决当时社会的具体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其主要思想和实践是面向对人的“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生命教育以思考人的生命为出发点,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自身以及外界其他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的真谛、发现生命之美、實现生命的价值,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身心的统一与全面发展,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爱惜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真正成为掌握自己的生命的主体,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一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回归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目的;二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意义;三是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真谛,发现其生命的价值,实现幸福的人生;四是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

据调查研究,目前生命教育在我国高校中仍然涉及比较少的领域,普及程度也不高,生命教育流于形式,主要情况如下:

(一)社会环境的负向功能影响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成长变化的关键期,刚刚经历过学习压力繁重的高考,离开父母走进一个新的环境,未能形成完整的、正确的价值观。当今社会,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网络上,网络上纷繁复杂、来源迥异的信息未经筛选就传播给学生,而大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还不够,学生的认识和行为都非常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此外,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只想活在网络世界里,缺乏生活目标,意志消沉,甚至因游戏中的暴力影响产生暴力犯罪行为。网络上传播的色情淫秽信息缺乏监管,有一些大学生被不法分子钻空骗取信息及财物,更有甚者长期沉迷于色情网站无法自拔,失去人生理想目标,荒废学业,走入人生歧途。此外,据了解,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生命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不恰当的言行,偏激的、情绪化的家庭环境,不睦的亲友关系,不正确的家庭生活价值观念都有可能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造成负面影响[2]。

(二)对大学生生命困顿状况的重视不够

虽然很多高校目前已经逐渐建立其大学生危机干预中心,主动去关心关注预防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但大学生自杀的情况还是比比皆是,主要原因在于学业压力繁重、患有精神疾病(抑郁症等)、遭遇情感挫折、不想面对现实就业压力等。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当大学生面对一些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或打击时,容易逃避现实生活,有意识地去放弃自己的生命来获得解脱或心理补偿。一般自杀者自杀前也会流露出一些信号,如提及自杀想法或计划、对生活失去兴趣,如果身边的人未能及时关注到相关信息,也未能及时采取行动并给予帮助和支持,危机情况就可能真的发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三)高校生命教育宣传教育氛围不显

现有的生命教育工作中与学生沟通不够,活动不够系统,亮点不够鲜明,已有的生命教育活动不能贴近学生的生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偏向生命观理论的,如欣赏生命教育相关读本、听取课程讲座类的,在知识构建层面开展教育,效果有限;另一种是侧重于体验层面的,比如说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墓地走一走、去病床上躺一躺,需要动用大量的资源,可操作性低。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有思想的存在,特别是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笔者主张生命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都不尽相同,学生拥有自己本土化的知识,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一旦生命教育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命生活场景,学生就不一定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更别提具体的情绪情感体验。如今缺乏引领大学生直面生和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追求成绩与体系,只是在于能否引导学生到达某个生命的状态。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建议

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1997年)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想,作者认为积极心理学指导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点: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情绪体验。本文建议高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层面上进行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设好生命教育网络阵地,打造積极的社会环境

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推进,还需要总结经验创新方法,积极开展网络生命教育工作。总体来说,主要是依靠社会的力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监督、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生命教育,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助人自助”。网络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造网络教育阵地,搭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互动的平台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在线生命课堂,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时值班,接受学生预约,及时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情况把控,学校借助该网络平台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打造家校互动平台,发布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对家长进行生命教育相关知识普及,借助家庭力量开展生命教育;二是拓展教育内容,适当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材料中的资源,并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和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三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生命教育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去了解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关注世界和人类生存的情况,思考生存和死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做好心理筛查和危机干预工作,发现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高校中融生命教育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在发现大学生有类似自杀、自残或暴力行为的苗头时,要能够及时伸出关爱之手,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积极的人格特征,勇于面对生存。一是要进行队伍建设,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必须要经过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构建良好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要能够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优化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二是要做好心理筛查工作,确定预警对象,做好预防工作。新生入学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筛查出的有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遭遇重大事故的学生一定要给予特别关注。平时做好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的动态管理,关注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

(三)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宣讲队伍,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生命教育实际工作中,大学生若是遇到一些困扰,很多人会选择向好友、舍友等寻求帮助,故亲友的工作力量不可小觑。创新生命教育机制体制,可以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宣讲团,通过组建实践宣讲团、确定宣讲内容、选拔与培训宣讲成员、在高校进行理论宣讲的方式,进一步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新的形式,建立大学生自助互助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广大学生生命教育,整体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提高。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认知改变,即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生命的意义、自我的价值,思考自己应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育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知识宣讲外,生命教育还应该设置实践学时。

一是生命教育宣讲活动。针对学生的特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宣讲,让大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关于生命的知识,正确认识生命;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具有人文关怀、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生命情感。通过经典导读、影音播放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的宏观与微观认识。宏观认识突出生命的来源与进化,微观认识着重自身生命的孕育与成长,从而领悟生命的不易与宝贵。引导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学会正确对待生命。

二是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参访医院、敬老院等疗护机构,感受生与死的一线之隔,体察患者家属的情感,认识到人道援助的意义。在实践中注重进行积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加深生命认知。通过创新教育途径,突出“积极体验教育”的主体地位,用生动的“积极体验教育”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真谛、感受生命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并促进生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月梅,刘海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讨:基于发达国家生命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40-143.

[2]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2):48-54

[3]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35-38.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生命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