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交往中的公平性研究

2018-06-11 06:30乔付喜王兴张凯申婷婷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体育课堂公平

乔付喜 王兴 张凯 申婷婷

摘 要:体育课堂师生交往是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体育课堂师生交往公平是体育课堂教学公平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但是,在现实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表现在交往的对象、内容、方式、空间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这不仅影响到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实现中小学体育教育公平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堂 师生交往 公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b)-0162-03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的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二是教育与培养;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1]。他不仅把交往提升为中小学的任务,而且指出中小学的四项任务是一个整体,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不能离开交往而实现。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为主要是一种相互理解,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交往是一种有目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者是生生之间为了沟通、协调、达成共识、联合所有力量去完成某一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行为[3]。课堂师生交往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4]。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交流,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内容、师生情感和身体锻炼等方面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与促进的重要手段。

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5];公平,即公正,公正的含义是不偏私、正直。从人类进化的角度上看,追求公平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而不公平问题则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但公平绝不是“一刀切式”的平均主义、更不是所有资源都均等化分配,而是一个带有一定的价值、原则、道德等判断的概念。因此,体育课堂师生交往公平也就是体育教师能够给每名学生提供足够的交往机会,提供适合他们进行沟通交往场所、方式和内容,并使他们通过公平的交往而健康发展。

鉴于此,只有解决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上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形成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这对提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交往的不公平问题

当前,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存在许多不公平的想象,如交往对象不公平性,交往内容不公平性,交往形式不公平性,交往空间不公平性,交往评价不公平性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1 交往对象不公平性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的存在模式有两种,即现存存在和现在存在[6]。现存存在是一种纯粹的现存,它只向自身敞开,而现在存在则是根据我们对于在日常世界中包围我们的事物的经验以及一般联系而形成的存在模式,这是一种当我们试图理解事物时,它向我们显示自身,为我们而存在而不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把它称之为一种工具化的方式。当前,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上看,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属于选择性,体育教师多为交往的发起者。而这种选择性的沟通交往往往因学生的运动能力、性别、性格及在班里担任的角色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从能力角度上看,体育教师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交往的机会多于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从性别角度上看,男性体育教师与男同学交往的机会多于女生,而女性体育教师与女同学交往的机会则多于男生;从交往对象的职位上看,班级中的班干部、组长与体育教师交往的机会比一般的同学要多得多[7]。据调查,体育老师更喜欢与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交往,而体育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考试的次数比其他同学多,老师为了使其顺利通过考试,经常课上或课下辅导他们,所以,老师和这部分同学交往的次数也比较高[8]。这种不公平的交往将对学生的角色认同和社会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1.2 交往内容不公平性

在师生课堂交往中,体育教师提供的交往内容的趣味性、难易程度是根据本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同时也涉及到公平性问题。从难度角度上看,如果体育教师与学生交往的难度过高则往往会使大部分学生(中等生和差生)产生自卑感,从而减少师生课堂交往的机会和频率;如果交往的难度程度较低却又常常降低运动成绩较好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发现,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特别是肥胖、瘦弱及体质弱势类中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基本扮演旁听生的角色,在分组练习时他们不能参与其中,以至于他们和老师交往的机会就更少,这显然是对他们不公平对待。

1.3 沟通交往的形式缺乏公平性

沟通交往的形式(forms for communication)是指在组织系统中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活动的方式[9]。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交往的形式可分为如下几种,依据交往的不同渠道,交往可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依据交往的不同方向,交往可分为单向交往和双向式交往;依据交往所借用的不同媒介,交往可分为言语交往和非言语交往;依据交往是否利用其它帮助,交往可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依据交往的不同群体,交往可分为人际交往和群际交往。调查研究表明,在体育课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以上的这几种交流方式进行的,但是,教师与运动成绩好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公开公正、民主、肯定的态度,并具有足够的耐心,而与体育差生之间的交流,却往往表现为,偏激、缺乏耐心、否定、专横武断,甚至歧视,并且与这部分学生沟通交往的机会也较少[10]。另外,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师生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交往时也存在较大的不公平性。例如,大部分体育教师喜欢与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交往,并且交往时经常运用语言、手势、表情等方式进行交往;而与运动成绩较差的学生却采用比较单一固定方式进行交往。B.伯恩斯坦提出的两种文化代码,即精致型代码和受制型代码,是值得我们在交往中注意的问题。前者具有普遍性、规范性、抽象性和关联性,主要存在于社会中上层中;而后者具有具体性、特殊性、孤立性和不规则性等,主要存在于社会下层之中。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两种代码性质的语言交替运用,这将对学生造成一定语言冲突,从而形成交往障碍,影響课堂师生交往公平性。

1.4 交往空间不公平性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堂组织形式通常采用“方阵型”空间排列。物理学中的“场概念”表明,任何一个场对周围环境影响效果的大小主要与场源辐射的距离具有较大的关系。体育课堂上,前排和中间的学生距离教师较近,受教师的影响较大,而后排和排头与排尾的学生距离教师较远,受老师的影响较小。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与体育班长和前排中间少数学生之间进行;而与后排的学生交往的机会较少,特别是与后排排尾和排头的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最少。因此,体育教师课堂师生交往存在的差异性不仅是造成师生交往不公的主要原因,还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将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2 体育课堂师生交往不公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交往存在不公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能力综合体,如运动能力、认识能力、选择和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能力、课堂管理与控制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等等。但是,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运动能力、选择和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能力及课堂管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他们在体育课堂中的师生交往能力却较低。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师生交往效果、交往公平性的最主要的因素。

2.2 市场经济的侵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为了在体育课上得到老师较多的关心和照应,往往采用给老师请客、送礼的等方法。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一少部分道德素养较低体育教师漠视教师法规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爱慕虚荣,自私腐化,以“钱”作为评价体育课师生交往的价值尺度,私自接受个别学生 “礼品”,并给这些学生“回报”,从而在课堂上与他们交往甚多。也有个别攀附权势的体育教师对具有家庭政治背景的学生进行格外照顾,这都是造成了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公平现象。

2.3 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不同种类智能的组合。由于人存在个体的差异,所以有些学生在语言、数理智能方面较发达,而还有些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较强,可是确有部分学生在这两方面较差,从而导致教师往往认为这些学生是“差生”的甚至是“愚笨”的,并据此作为“区别对待”的主要依据,与他们的交往也存在较严重不公平性,甚至表现出歧視行为。另外,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特点的个性特征,有的学生性格外向、直言直语,喜欢表达自己的感受,积极主动地与体育教师沟通交往;还有一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谈,不喜欢与体育教师进行沟通交往。因此,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差异也是造成与体育教师交往不公的主要原因。

2.4 班级规模与组织形式的限制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班级规模偏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规模较大的班里,体育教师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人需求,为所有学生提供适时指导。特别是在人数较多的球类项目的班级里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体育课教学分布的空间非常大,从而使体育教师很难将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同时,由于体育是表现性较强的技术项目,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的强,而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却羞于表现,从而就造成成绩较差的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交往的空间距离和人际距离较大,也将导致学生感知、理解的差异并制约了他们的交往。

3 促进中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交往公平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中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交往观

理想的中小学体育课堂师生交往观应该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价值取向是真、善、美,即通过对话、指导、思考等方式,达到某种心灵共通的感觉,并不断把师生之间交往引向深入。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均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并把对方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认识、理解、沟通交流。通过体育课堂的师生交往,教师能够很好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尊严,并用自己智慧和爱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也体验到了体育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价值,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升华自己的生命[11]。

首先,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主体观。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树立学生是体育教学主体的观念。根据社会交往理论,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被作为平等主体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一种民主关系,而不是一种目的和工具的关系,是一种“主—主”关系,而非“主—客”关系[12]。鉴于此,体育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设有利于每个学生学习的环境,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体育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做体育学习的主人。

其次,转变角色。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扮演着灌输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应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及合作者。体育教师除了正式的课堂教学外,还应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顾问,一位与学生经常交换体育锻炼心得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如何寻找发现和解决矛盾方法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13]。在体育课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作为具有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间应相互尊重与支持,发现问题应自由的交换意见,共同分享着体育锻炼后的各种感受与心得,并获得各自的发展。

3.2 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所谓“能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指能够完成某种特定能力活动的心理特征[14]。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完成某种教学活动的心理特征,即教师在成功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够影响到教学效率的心理特征[15]。为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主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3.3 正确认识学生,积极期望学生

体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复杂,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生理学、保健学等,而学生又是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这将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人们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管学生目前的运动能力如何,都应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特别是性格内向和体质弱势群体,充分认识各个学生的特点,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为他们的身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4 减少班级人数,正确安排队形和分组

随着班级规模的加大,课堂上师生间的交往频率则显著减少。所以,在体育课教学中,学校管理部门应针对体育课程的特点,尽量缩小班级的人数,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体育课堂交往的机会。适当调整传统的排队方式,采用更加合理的环形、圆形、半圆形等多种排队方式,促使师生间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分组练习时,应尽量采用分层式分组方法,将运动水平、兴趣爱好相仿的分为一组,提高他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调研,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素非常多,既有主观因素还有客观因素,既有可控因素也有不可控因素,这也就决定了促进中小学体育课师生公平交往的任务艰巨而漫长。随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逐步提升,体育课上师生间交往的不公平现象将逐步减少,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150.

[2]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08.

[3] 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59-62.

[4]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17.

[5] 张建国.新编学生现代汉语词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211.

[6] 李政濤.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7):1-4.

[7] 程晓樵.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分析[J].教育评论,1995(2):11-13.

[8]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93.

[9] 马洪,孙尚清.现代管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

[10] 沈贵鹏.初中课堂口头语言交往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8-50.

[11] 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 张应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的批判[J].教育研究, 2001(8):25-29.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4] 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社,2000.

[15] 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65.

[16]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体育课堂公平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体育课堂教学中口令与队伍调动规范策略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