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06-11 11:17陈鋆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德育课心理学理念

陈鋆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90后”“00后”中职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些处在叛逆期且充满个性的孩子,似乎更愿意接受一些非传统、非理性的观念,这对中职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挑战。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出现,为中职德育教学找到了方向。通过探讨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理念;中职院校;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2-0154-02

作为职业教育实践阵地之一的中职院校,其特点是教育与未来职业的紧密联结。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教育质量提升和改革,特别是人社部在全国技师学院推广的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仍然能看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学习并不尽如人意。德育课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任务,若德育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凸显教学实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将无从谈起。

一、中职学生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文化基础差,思想易受外界影响

從学生构成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00后”已然成为中职院校的主力军。这些处于叛逆期且颇具个性的孩子,似乎更容易受到社会文化中非传统、非理性的思想感染。而且近年生源质量下降,中职学生较为突出的表现在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易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弱、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精神世界空虚等。

(二)教学模式守旧,学生认识不清

从目前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德育教学依旧以传统教法为主,教师的教学难有创新,在教学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多数学生认为来到中职院校读书可以不用再学习文化基础课程,且德育课程在初中阶段属于副科,导致大部分中职生并不重视德育课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较好地调动,学习信心不够,无形中加重了自卑感。

由此,我们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获取、积极情感体验与积极人格特质的和谐发展上,从而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范畴,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普通人,是以人类的能力、动机和潜能等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了心理学目前有效的测量手段和已十分完善的实验方法,要求心理学家必须用一种欣赏性和更加开放的眼光来看待人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源于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标志性的出现,见于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Seligman&Csikzentmihalyi)一文。自此之后可以看到很多心理学家开始倾向于这样的研究,直接把矛头指向消极心理学模式。现在我们看到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集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关注:

1.研究个体层面积极主观方面的体验,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足、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流、对未来希望与乐观主义,这里不可忽略它们获得的途径和生理机制的内容。

2.研究个体层面积极人格方面的特质,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工作和爱的能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勇气、对美的感知、宽容、毅力、创造性、智慧、天赋、灵性和关注未来等,从品质的根源与效果上进行集中的研究。

3.研究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关注公民美德的研究,打造出一个社会组织,首先从个体出发,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有礼貌、宽容和利他,这样的社会组织好比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平台、有效能的院校、关系和谐的社区及健康的家庭等。

积极心理学认为,研究心理学不只是关注损伤、缺陷和伤害的问题,还应该研究优秀品质和力量方面的内容,要发掘人类自身所拥有的力量和潜能。所以,积极心理学对人的帮助绝不仅仅是解决心理问题,而是要全面持续地帮助个人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力量,培养自己的美德,以达到助人和自助的目的。

三、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可行性分析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从德育课教学内容看,其实效性强、覆盖面广,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的教育与指导、人生观与道德观、民主与法制、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中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看,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能感低、“手机依赖症”、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正确、顶撞教师、不服从管教等课堂问题依旧存在,这导致教学实效性的落实不尽如人意。此外,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行为异常问题时有发生,单纯依靠德育课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说教和灌输无法达到育人实效。因此,中职德育课堂教学需要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育支持和补充。德育课堂教学与积极心理学理念相互渗透,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交融,强化了德育课教学的效果。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转变教师消极心态,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所有教学中最重要、最活跃、最基本的关系,积极课堂的营造需要教师主动创设和精心组织,更需要教师理念的更新和心态的调整。

中等职业院校生源素质与其他院校有着明显区别,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普遍处于偏中下水平。且近年的一些有关师生关系的新闻使师生关系较为紧张,教师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消极期待: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学生反馈出来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教师的成就感低。正因这样消极期待的存在,使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教师有极大的教学热情却得不到应有的教学反馈;另一方面,教学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却日益下降。可见,培养积极心态不只是针对学生,教师的积极心态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更值得关注。

转变教师心态,先从思想态度的转变出发。笔者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之一,其运用在教师思想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途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对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应该广泛运用于中职院校教师培训中,激发教师对自身消极期待的反思。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德育课堂,是师生互相尊重、和谐融洽、合理期望,传递正能量的课堂。

(二)提升学生感知能力,丰富积极情感体验

从积极心理学理论看,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本能。德育教师作为育人者,有责任传递积极态度,提升学生幸福感和积极情感的感知能力。

纵观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一体化改革,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应试教育课程模式下学生“睡中学,学中睡”的状况,以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为主线,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较好地达到教学实效。但时常也能听到专业课教师抱怨,即便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或是合作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总有不愿参与其中的“顽固分子”。对这些学生,任课教师或是提醒,或是批评,用扣分来“要求”学生,但是这样加剧了师生间的对立情绪,使师生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如何能既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弱化学生消极体验,提升积极情感体验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带领她的团队,用了近10年的时间研究“鼓励”与“表扬”对孩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事情可以由自己掌握的感觉,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可见,鼓励是一种积极的评价。笔者认为,学生是可塑造的个体,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特别是不愿意主动参与的学生更应该给予积极关注与鼓励,多使用“你可以的!”“你比你所想的还要棒!”“你今天完成的任务比昨天做的更棒!”“你还可以做得更好!”等积极话语,大方地鼓励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多使用加分、少使用扣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小组活動,体验存在感与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缓解自卑和畏难情绪,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提升对积极情感的感知能力。

德育课教师也可通过“开学第一课”,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开学第一课”是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的第一堂课,笔者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运用“共情”理论,与学生分享自身求学经历,特别是失败经历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以及应对方式。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真实案例的分享,与学生之间产生彼此“感同身受”的共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

(三)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快乐课堂

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快乐课堂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寻找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提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人社部2014年修订版中职德育教材中第一课“职业伴随人生”,其教学内容是建立职业规划。若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学生职业规划,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应场景创设。例如,笔者在为园林绿化专业学生授课时,播放“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9月3日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的主旨演讲”相关视频片段,视频中习主席点赞厦门是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视频播出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燃起对未来职业的期待,感受到自己即将成为这座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的建设者,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为3D打印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时,笔者通过播放微软公司推出的“未来教室”视频,带领学生通过感官体验3D打印技术的神奇所在,通过展示历届学长学姐利用3D打印技术亲手制作的毕业生礼物,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的美妙。

当前,在高科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到“不与趋势为敌”,与其强制学生收起手机认真听课,不如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为教学服务。笔者曾经在某个班级授课过程中,听闻授课班级学生之间因矛盾起了冲突,笔者即以此次矛盾冲突事件为案例,利用手机在QQ群给学生分享了一篇网络文章《我为什么看他不顺眼》,并要求学生阅读、讨论、发表意见。互动过程中,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改变学生的消极认知,为他们树立积极、正面、阳光的心态。教师可以尝试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一些线上的互动,如向他们推荐有意义的公众号、APP或者网络文章等,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递讯息,传递正能量,相信这样的教师会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德育课教学也能锦上添花。

五、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拥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帮助教师从新的角度找到新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学生成长,通过自身教学素质的提升达到教学效果的增强,助力学生领悟德育教育的深层意义。从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发展看,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运用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相信随着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途径将更多、更好。

参考文献:

[1]骆娟.“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邓雪英.对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12(8).

[3]宋广文,窦春玲.课堂教学心里气氛及其教育作用[J].教育科学,1999(2).

[4]方双虎.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J].教学与管理,2003(13).

[5]任学明.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J].教师博览,2005(7).

猜你喜欢
德育课心理学理念
“没有用”的心理学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用心处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浅谈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