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倾向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2018-06-11 08:16郭冬梅吴煜辉丁洪湖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高职学生

郭冬梅 吴煜辉 丁洪湖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研究现状,进而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对整群随机抽样的1146名学生进行了创造力倾向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受测学生创造力倾向总体水平一般,在性别、专业、年级、社团活动参与频率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示差异,但在现代学徒制和非现代学徒制不同培养模式上尚未发现显著差异。最后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高职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的策略:坚定高职院校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仍可有为的信念;努力创设有利于高职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的环境,以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学生 创造力倾向 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郭冬梅(1964- ),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吴煜辉(1981- ),男,湖北黄冈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泰州 225300)丁洪湖(1964- ),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市姜堰区艺术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江苏 泰州 2255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5SJD781,项目主持人:郭冬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4-0107-06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而创造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力包括智力和非智力两类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又称人格因素,即个体的创造力倾向,这是创造力发展和发挥不可缺少的心理保障。高职院校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调查分析高职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发展现状,有助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已有学者做过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调查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为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例如,2005年,王汉清等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调查研究;2013年,崔冠宇对专科大一至大二学生的创造力倾向进行调研;2014年,王灿明等学者对江苏省2所高校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进行调研;2017年,王秀芝、朱丽叶在“大学生高创造力倾向分析研究”中汇总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北京、河南、湖南、山东、浙江大学生创造力倾向调研的结果,也包括江苏一例对研究生创造力倾向的调研结果,并对广州大学城9所高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等,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检索可以看出,针对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实证研究少,且调研学生的專业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大类和生源类别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课题组以该校为调研基本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文、理、医、工、艺专业大类大一至大三学生1146 名。

2.研究工具。调查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调查受测者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四个维度的行为特质和创造力倾向水平。该量表在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总计有50道选择题,为3级量表,其中,1代表完全符合,2代表部分符合,3代表完全不符。

3.研究程序。2018年3月,调研组成员通过问卷星平台,分别利用在校学生晚自习中途休息时间和学生(学徒)在企业工余时间随机抽检施测,共收到问卷1159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总1146份,有效率为98.9 %。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并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方法得出相关结论。

三、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发展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受测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概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创造性潜力总体水平一般,但个体差异较大,创造性潜力较大者占比不多,如表1所示。个体创造力倾向总分在135分以上有 10人,占0.87% ,总分在120~134分有121人,占10.56% ;从子维度来看,冒险性在30分以上有17人,占1.48% ,好奇性在36分以上有106人,占9%,想象力在35分以上有24人,占2 %,挑战性在32分以上有79人,占6.90 %;还有一定比例的创造力潜力较差学生,90分以下者32人,占2.79%。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2.受测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分类比较。第一,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在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调研发现,高职男生创造力倾向总均分和四个子维度均分都超过女生,t检验差异显著,如表2所示。课题组进一步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个体创造性潜能优秀、良好率(0.94% +15.46%)也高于女生(0.83+7.65%),创造力潜能差的男生(1.17%)占比少于女生(3.76%)。人的发展是与生态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已被心理学家们普遍验证,这些环境包括宏观(如社会文化、制度)和微观(如学校、家庭)两方面。Amabile认为,影响创造力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动机取向、评价期望、评价效应、任务约束、创造机遇、对创造行为的奖励等。参与本次调研的男生中,江苏北部以及甘肃、四川等地男生占比较大,其中,苏北地区的男生最多。苏北地区的民风民俗、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等更多地强化男孩的担当意识,支持了典型男性人格特征的养成,也有利于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心理特征的形成。当今社会女生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考试成绩是她们赢得竞争的筹码,所以她们更多地关注升学、考证和就业,其应试能力得到增强,但创造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影响创造力人格特征发展的因素很多,父母的文化修养、家庭氛围、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社群的心理状态、学校教育的各环节都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发展。因此,高职男生创造性潜能是否真正高于女生,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第二,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在不同专业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受测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总均分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工科学生>艺术学生>医学类学生。在子维度层面,理科学生在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方面都有优势,文科学生在想象力方面有优势,而高职医学类学生在创造力倾向总均分和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三个子维度均分都是最低的,这与医学类学生必须遵行严格的职业规范和操作规范有关,如表3所示。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在各种活动领域中有不同的展现,因而创造力水平也不同。林崇德等验证了不同领域的创造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本次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高职不同专业学生创造力倾向在不同子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总均分随年级增高而增高,不同年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大二阶段专业课增多,实践课时加大,更加注重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大三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等的不断改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

第四,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因参加社团活动频率不同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总分及好奇性、挑战性两个维度,随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频率增高而增强,如表5所示。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感受到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社团、自主组织和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有机会展现自身才华,从而增强了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好奇性、挑战性等得到更好的释放和发展。

第五,高职学生创造力倾向在现代学徒制和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尚未发现显著差异。调查结果发现,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创造力倾向总分以及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三个子维度均分都略高于非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但t检验发现,两者差异并不显著,如表6所示。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处于试点阶段,存在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企业育人主体意识不强、师傅带徒弟积极性不高、学徒身份认同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促进高职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的策略

目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不断深化,但关注较多的是与智力有关的因素,如知识、技能以及掌握知识、技能所需的观察、感受、记忆、思维等能力。创造过程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性格、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人格因素。

1.坚定高职院校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仍可有为的信念。创造力倾向是创造力人格因素。尽管若干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对人格有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客观环境、人际环境对个体自我意识塑造的积极作用,创造力人格因素是在遗传因素與学习、实践活动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理论,高职学生已经历五个阶段,到达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但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家庭教养及学业长期习得性无助而失去了学习、创造的兴趣和动力,好奇心不强,且因长期受管教禁锢而习惯了被管教、被约束,更因长期得不到赞誉而习惯了自卑,不敢也不愿去冒险,甚至丧失了应对挑战的动力和激情,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目标不明、动力不足、懒惰懈怠,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缺陷。艾里克森认为,发展贯穿人的一生。青年期是个体人格再建构时期,高职院校要坚定信念,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积极了解高职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发展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各专业领域对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定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各要素的发展。

2.努力创设有利于高职学生创造性倾向发展的环境。第一,制度导向。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师师傅双导师培养、学生学徒双身份、学校企业多情境学习,进一步创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在健全配套机制时,要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训体系,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和素质的要求,教学、学生、后勤、科研以及合作企业人力资源等层面要建设配套的制度体系,形成有力的导向和保障,还要努力营造创造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鼓励其创造性意愿和行为。

第二,课程落实。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同专业领域对人才创造力倾向四个维度的要求各有不同,不同个体创造性人格遗传基础和兴趣、爱好也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要认真调研,剖析学生已有基础,评估专业岗位对人才创造力倾向各要素的要求,注重内容(课程)整体设计的模块化、层次化、分类化,并通过第一、第二课堂两个层面来积极落实。共性部分通常通过必修、选修课程在第一课堂实现;个性部分则由第一、第二课堂的显性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来实现。评价方法要注意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个体特征和成长目标相配套。只有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效衔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互支撑,才能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具有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通过实践可以发现,真实项目、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思品课、军事课、体育课、心理健康、通识课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发展有显著作用。

第三,放大活动效应。学生普遍认为,在自由轻松环境下参与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培养和发展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其自由、民主、开放、公平、和谐的内部环境可以带给学生较强的成就感和归宿感,成为学生喜欢的第二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活动,更有利于他们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和增强自信心,也更敢于冒险和应对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认真总结社团活动育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社团在学生创造性人格和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放大社团活动育人效应,联手合作企业共同促进社团建设,不断拓宽社团设置领域,丰富社团类别和社团活动内容,加速社团活动与学生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的融合发展,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主观信念,从而增强其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自我效能感。

第四,教师自主支持。Deci等研究发现,感受到教师自主支持的学生会更具好奇心,更加自信,因而内在动机和学习自主性更强,更具挑战性;Angela提出,改善教师行为、指导策略以及学生学习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促进大学生创造力发展;Beghetto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方式以及所营造的评价氛围都显著影响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任炀将本科生导师支持行为分为情感支持、学习支持、信息支持和科研支持,并验证了導师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对其冒险性、挑战性有正向影响,情感、信息和科研支持对其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都有正向影响。曾晖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EPQ人格特质有内在联系,神经质高分者能保持行为和思维的独立,外向者爱好广泛,对外界充满兴趣和好奇,渴望刺激和冒险;精神质高分者能超越和解脱阻碍创造的各种外在价值。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要结合实际学习,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合理解释条规,给予其自主选择学习和工作方法的机会;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其对处理问题的意见,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经常鼓励和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要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遇到问题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妥善解决各种问题;要关注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分享自身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并分析职业发展前景,以成功人士或身边学长的成就激励他们,积极推荐同行人脉和业内信息渠道等,给予他们更适合的自主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对自主、胜任、关系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而增强创造性内在动机,发展创造力倾向,激发创造性潜能,全面提高创造力。

高职院校对青年期的人格再建不仅要坚定信心,也要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人格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其中,气质性特征是无法改变的,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向、创造情感、创造意志和创造性格等心理品质。心理学将性格定义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个动作或行为经多次重复后进入人的潜意识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卢致新认为,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无所事事地到处溜达;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孜孜以求,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有研究表明,形成一种模式需要21~28天,养成一种习惯则需要90天,而改掉坏习惯所需的时间则因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激发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倾向,再构他们的创造性人格,这需要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崔冠字.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创造力倾向现状调查[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3).

[2]贾绪计,林崇德.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李庆丰,胡万山.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发展研究——基于对北京工科院校J大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2016(2).

[4]林幸台,王木荣.威廉斯创造力测验[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

[5]刘晓陵,刘路,邱燕霞,等.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的信效度检验[J].基础教育,2016(3).

[6]桑标,宋正国,曹凤莲,等.中学生科技创造力和课外科技活动关系的测查研究[J].心理科学,1996(6)

[7]王灿明,王敏.地方高校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以南通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2)

[8]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创新能力相关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10]王秀芝,朱丽叶.大学生高创造力倾向分析研究[J].创新科技,2017(4).

[11]曾晖,杨新华.学生创造力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集美大学学报, 2013(2).

[12]Amabile T.M.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2).

[13]Angela Burke-Adams.The benefits of equalizing standards and creativity:discovering a balance in instruction[J].Gifted Child Today,2007,30(1).

[14]Beghetto.Does assessment kill student creativity?[J].The Educational Forum,2005,69(3).

[15]Williams F E.Intellectual creativity and the teacher[J].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67,1(2).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高职学生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