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书院

2018-06-13 07:05段芸
云南档案 2018年5期
关键词:蒙自大理书院

■段芸

书院是唐以来由各地方组建的独立教育机构,由地方官绅聘请饱学之士担任山长,主持书院工作并教授学员,所教内容主要以八股、试帖诗、策论、律赋等内容为主,多由地方官绅捐资修建,并置学产,以租金维持日常开支。自创立以来,成为地方重要的教育机构,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文献记载,云南的书院历史始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逐步遍及全省各府、厅、州、县,成为伴随科举制度的重要教育机构。省会书院面向全省招生,道、府所建书院面向所属厅、州、县招生,州、县书院则招收本邑或临近州县学员。童生、秀才、贡监均可报名入学,在额内的称为正课或内课生员,每名每月可获膏火资助,其余则称为外课或附课生员。

笔者近年来搜集到一些云南各地书院文献,特作如下简介:

昆明五华书院

清代五华书院试卷

五华书院开创于明嘉靖三年,是云南省创办较早,也是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所书院,地址在五华山南麓。清雍正九年,在总督鄂尔泰的大力扶持下,成为了一所遐迩闻名的大书院,培育出了钱沣、唐文灼、王肇增、方学周、何钟泰、何傅岩、吴桐、方玉润、戴孙、杨国翰、池生春、李于阳、戴淳等著名学者。

五华书院生员主要来自云南各府州县,平日教学分为“官课”和“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攻读“经、史、子、集”。每月均有固定考核,成绩优良者可获奖金。出任五华书院的山长先后有二十五位,都是学识高深的名儒,如尹楚珍、刘寄庵、戴筠等,办学也颇有成就。每次云南秋闱,都有大量五华书院学子中举。

光绪二十九年,这座三百七十九年历史的书院被改为云南高等师范学堂,专门为云南各地培养新学教师。

昆明经正书院

经正书院是光绪七年由总督王文韶及巡抚谭初奏请朝廷批准而设立的,坐落在苍翠清幽的九龙池湖畔,环境庄严、优美。

清代云南经正书院以注重教学质量、藏书丰富、管理严格而著称。山长直接由总督和巡抚选聘,初任山长许印芳,及其继任的陈荣昌,都是云南学界名宿。滇中人才多出其间,书院高材生前后共计有九十七人,不仅以擢取科第为盛,就是具有维新思想者也不乏其人。书院停办后改五华、经正、育才三书院为云南图书馆,为云南保留了大量的古籍善本与地方文献。

山长许印芳先生批复经正书院内课高材生钱用中课程日记

钱用中:字平阶,云南晋宁人(1864—1944),经正书院内课高才生,辛卯乡试举人,1904留学日本。回国在云南教育会任职,同时担任“滇南钞报“记者,以文笔犀利闻名报界。从事教育事业20余年,为当时云南著名学者。

许印芳(1832—1901),字印山,又字麟篆,号五塘山人,石屏县人。十六岁应童子试,食廪饩,入昆明五华书院,清同治九年,应乡试获第二名,赴京会试未中。即回云南,改就教职。历任昆阳学正,永善教谕,昭通、大理府教授,五华书院监院、经正书院主讲,晚年还乡又主讲玉屏书院,为地方造就人才作出了贡献。石屏袁嘉谷、晋宁钱用中、昆明李坤、熊廷权、沪西陈古逸、呈贡秦光玉等辈均出门下。

大理西云书院

杨玉科:云南兰坪营盘街人,咸同间,随岑毓英与杜文秀义军作战,以军功累云南提督。在获得朝廷赏赐的爵位、黄马褂与巴图鲁勇号之外,其在连年征战中也获得了大笔财富。

同治十一年,清军攻占大理后,杨玉科在所获“叛产”上建盖了豪华的府邸,因其获二等男爵爵位,故称为“爵府”。

光绪初年,因马嘉理事件受到牵连,杨玉科遭到多方弹劾,并被调任广东。为保住前程,杨玉科将名下大理界内不动产全部捐出,交由迤西道创办五府(大理、楚雄、顺宁、永昌、丽江)三厅(永北、蒙化、景东)所共有之公立书院。光绪三年,书院经云南巡抚奏准建成,取杨玉科字号“云阶”中云字,为书院取名“西云书院”。

清代大理西云书院试卷

当年的西云书院由杨玉科爵府改建而成,为东西向四进院落,左右各有花厅。为当时迤西地区最大的一所书院。而其余田房地产则作为西云书院学产出租,所获租金用于膏火等书院日常开支。由于经费充裕,西云书院多聘名师为山长等教员,故教学质量也是当时迤西地区最好的,为云南造就了一大批举人、进士等人才。

光绪13年中法战争中,杨玉科牺牲于越南,清政府于西云书院西南侧建“杨公祠”以纪念其功勋,使西云书院规模更加扩大。

光绪末年学制改革,西云书院改为大理府中学堂,云南光复后改为云南省立第二中学,后改为省立大理中学,以优异的教学质量被誉为“滇西最高学府”,杨杰、周保中、王德三等人才先后毕业于此。解放后改为大理一中并沿用至今,为云南当世名校。(西云书院所遗建筑也成为文保单位受到妥善保护。)

大理敷文书院

大理为滇西重镇,有文献名邦之称,自古以来文化、教育发达。明清之际,地方官吏、乡绅捐资、出力,建有桂香、玉龙、中和等书院以培养人才。

咸同滇乱,杜文秀义军于大理建立政权,在与清军展开的攻防战中,城内宫观室庐焚毁一空。同治十二年,清军下大理,屠城。其后云贵总督岑毓英以振兴学校为大理重建工作之重点。于是那些瓦坏垣颓的书院与文庙逐步展开了恢复重建工作。

清代敷文书院试卷

时康熙间云南提督诺穆图所建桂香书院只剩破屋数间,岑毓英等认为“文运宏开,非高其闬闳、广其廊舍不可......"故于太和县学黉宫旧址兴建敷文书院。由于得到岑毓英、杨玉科(云南提督)、陈席珍(迤西道)的重视与支持,敷文书院得以顺利完工,并成为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书院之一。

顺宁凤山书院

顺宁县者,清顺宁府治所在,今为凤庆县,所产普洱茶闻名世界。凤山书院于清雍正十一年,由布政使陈宏谋檄顺宁知府朱粲英建,位于城内奎阁之后。乾隆二十四年,迤西道陈述蓍设膏火十四名,每年束修、膏火银二十一两一钱六分,京斗谷一百九十一石五斗。其后有官绅捐置右甸官庄、马喇磨山脚等处学田,以租金作书院日常开支所用。

咸丰七年,杜文秀麾下骁将蔡发春攻顺宁,凤山书院毁于战火。光绪二年,知府刘凤苞以归公逆产改建。三十年,改顺宁县高等小学堂,民国八年改县中学,三十八年改设顺宁简易师范学校,解放后为凤庆中学,一直办学至今,现为凤庆县第一中学。

河西县螺峰书院

河西县(今已并入通海县)螺峰书院位于原县城内学宫旁。康熙三十六年由知县蔡畴创设,并置学田,每年束脩二十八石。道光元年,知县黄觐云重修,次年拨修理学宫余款五百余两添置西乡学田一处。后邑人普光登、庠生解法曾又捐赠田产,年收学田租金共四十八石五斗,作每年束脩、膏火之资。同治三年毁于战乱。光绪六年,乡绅王善昌捐重修,为当地最高学府。

通海秀麓书院

清代凤山书院试卷

清代螺峰书院试卷

秀麓书院位于通海县学宫之右,乾隆四十八年知县陈朝书带头捐款倡建,因背枕秀山而得名。其后官绅捐置学产,宏其规模,延聘名师掌教,在滇南颇具盛名。学制改革后为县属学堂,今为通海县一中。

清代秀麓书院试卷

浪穹县凤翔书院

浪穹县为今日大理洱源县,由于文风鼎盛,自明代起先后建有凝川、龙华、桂亭、新建、万奎等书院。凤翔书院位于县城西南四十里之凤翔乡。乃雍正四年知县张坦捐建,并置学田,每年修束京斗谷三十石。道光二十二年,邑人赵辉璧见房舍破败,乃捐资重修,并添膏火、修束等银。

清代凤翔书院试卷

蒙化文华书院

蒙化为今大理巍山县,古为直隶厅。明崇祯年间,同知朱统鐩率绅士金逢泰等捐建文昌书院。雍正十三年,同知杜思贤、署同知孙必荣重修。乾隆四十四年,教授卢錞率绅士增建书舍。

咸同滇乱,书院毁于战火,同治十一年,云南巡抚莅蒙,捐资改建于文华山麓,并更名文华书院。光绪初年,同知萧培基重建藏书楼、讲堂、西厢房与大门。五年,夏廷燮增建东西书舍,使改书院规模完备。同时置学产,以租金保证书院日常开支。

清代蒙化文化、学古书院收取学田租金执照

蒙自道成书院

咸同滇乱前后,蒙自原有见湖、载道、观澜三书院衰废,清光绪中,在重教兴学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云南分巡临安开广兵备、监督蒙自海关关务道陈灿仿照昆明经正书院规制,构屋藏书,于蒙自城南创办道成书院。因主要选拔临安、开化、广南三府生员入学,故又称三府书院。先后聘请邓川、杨琼等名师为山长,教授生员。

光绪三十年学制改革后,关道魏景桐将道成书院改办为初级师范学堂并增建讲堂一栋,为新学培养师资。宣统三年春,腾冲李曰垓任监督,将广南完全师范、临安简易师范与蒙自初级师范学堂合并成为省立第三模范中学。

民国间,先后改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十三属联合中学(蒙自、个旧、开远、建水、石屏、通海、河口、华宁、峨山、文山、马关、广南、富宁)、十五属联合中学(增加屏边、西畴两县)、蒙个联合中学、十属联合师范(蒙自、个旧、开远、建水、石屏、通海、河西、曲溪、华宁、峨山)、省立蒙自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蒙自县立中学等。

一九五零年元月蒙自解放后,县立中学改为蒙自中学、一九五八年又改为蒙自师专附属中学、后为蒙自一中、蒙自第一高级中学等,在几经变革之后于二零一三年恢复“蒙自一中”校名并沿用至今。

我国自古以来对教育就及其重视,上至官府下至民间为了发展优良的教育而出资出力,力求普惠莘莘学子,为国家输送人才为己任。云南虽地处边远,办学之风却颇为兴盛,就上述部分资料便可一窥全貌。

清代道成书院试卷;蒙自县立中学毕业证

猜你喜欢
蒙自大理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做梦都要去大理
江南书院
大理好风吹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习作点评
毕业一起去旅行:云南蒙自市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