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儿童的声音

2018-06-13 10:41肖凤秋陈彩玉何彩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8年4期

肖凤秋 陈彩玉 何彩平

【摘要】儿童参与权是指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作为主体的儿童的意见和感受。呈现了2013年上海少年儿童生态道德项目以及2017年“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中儿童围绕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发言,借此呈现中国儿童参与状况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儿童参与 儿童友好城市 儿童权利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准法律的形式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认定“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即为儿童参与权。截至2017年,《公约》已获得除美国外所有缔约国(196个)的批准,《公约》的广泛批准代表了全球各国政府对儿童参与权的认可。我国于1990年签署了《公约》,1992年4月2日正式生效。多年來,我国通过政策倡导、论坛交流、学术研究、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践行儿童参与的理念,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让城市更加友好和可持续”等议题是支持儿童参与的最佳方式,“儿童友好型城市”“在城市中成长”等都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儿童参与的重要项目。我国在这方面也正在努力。而且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儿童不断发声,实实在在地参与。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为了孩子”国际论坛和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为了孩子”论坛是一个围绕儿童发展发布有关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阵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更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儿童优生、保护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传播和实践相关科研成果,加大儿童发展理论研究的力度;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儿童发展政策提供咨询与依据;整合社会科研资源,凝聚各界研究力量,促进儿童规划实施及相关科研工作发展,同时为儿童发声搭建平台。“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以下简称“生态项目”)是由作为全国领先的校外教育机构中国儿童中心从2009年起面向全国开展的项目。该项目强调要用生态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将教育赋予生态化意味。生态道德教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出发,通过选取与设计以生态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从中引导儿童学习生态知识、发现生态规律、涵养生态情感,从而培养相宜的态度和行为。“儿童参与”是该项目重要的教育理念与指导策略之一,倡导儿童应参与到从策划、执行到后续的整个教育活动全过程中来,这可以较好地激发儿童兴趣并促进各项能力提升,同时也避免了更多的教师特权阻碍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本文以2017年第十一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上的四位儿童代表发言以2013年参与上海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的学生代表的发言为例,阐述儿童在儿童权利、家园建设等方面的见解和希冀,借此呈现中国儿童参与状况的一个缩影。

一、儿童权利与社会支持

“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许多次——两个孩子闹别扭,家长会说,“算了算了,都是小孩子”;孩子在过年拿到压岁钱,家长会说,“你要什么钱,你还是个孩子嘛”。

借以上两个例子,我想说:孩子在某些方面,如个人隐私、财政支配、家庭事务,需要得到更多的空间和尊重;而在另一些领域,比如校园霸凌,需要更多正当、严肃的教育和约束。我们,既不能被“孩子”的名义包庇而行凶作恶,无视道德和法律,也不能因“孩子”的身份而被低估我们作为个体所拥有的权利。

从“社会化的循环”这一概念上出发,家庭是孩子被“社会化”的第一站;从最初的这一站开始,我们就应该确保孩子的权利不被侵犯。1990年中国签署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儿童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须有所保障。以下现象是许多家庭的现状:孩子没有隐私权,日记本、聊天记录理应被家长翻看;孩子没有话语权,大到家庭旅行、小到几点吃晚饭都不该听取孩子的意见;孩子没有自由发展的权利,课外班、课外书,甚至大学选专业都是家长的决定……“社会化”的第一步中,中国传统的孝顺——“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家长在上的主流观念。而一旦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就很难在家庭内部进行自我改善。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这句话,早被大家听得耳朵起茧,但背后存在的隐患却常常警醒我。站在这里,谈论着“社会支持”,我希望社会中能有更多声音告诉家长们:我们是孩子,是同样拥有基本人权的个体;希望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机构,都能提供信息来支持他们给予孩子适当的尊重,甚至开办“家长课堂”。而我们孩子,以及在座的一些未来的父母们,我们在一个较好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就会把它延续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我们在家庭中受过创伤,可能对教育下一代更加无所适从。

“社会化的循环”的第二站是公共机构,对于儿童最重要的就是学校了。近年来,校园霸凌的案例屡见不鲜,处理方法也令人咂舌,如传遍微博的黄山田家炳实验中学“春药”事件,三个男生给一女生下药让她出丑,结果仅仅是黄山公安的一条微博:双方协商成功,轻松祝福高考顺利,事后社会舆论还抨击女生,指责她“将此事闹大”;除此之外,群殴、厕所闹事、私密照片等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而我也曾是一个被同学当众掀裙子的受害人,仍然记得当时愤怒、无助、不可理喻等的百感交集。校园霸凌不只打一拳那么简单,包括言语文字霸凌、社交霸凌和肢体霸凌。在2016年3月开始施行《反家庭暴力法》之后,希望校园暴力也能有具体的法律制裁,而不是禀着“息事宁人”“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搪塞了之;同时希望社会能有一套严格的、有效的机制来应对校园欺凌。这个机制应该包括对于不同程度的暴力,老师应该采取的措施,家庭之间的调解方法,学校应给予相关同学的处分,第三方(如心理健康机构)的介入时机……学校该怎样安抚受伤害的同学,又该怎样让施暴的同学得到教训不再犯。

对于上文所说的儿童在家庭和学校里的问题,社会需要做的是在没发生前预防,在发生后适当干预;相信这短短的六分钟里,我只讲了这个话题的冰山一角。“社会化的循环”的第三站有两条路可选——一种是保持现状、不要出头;另一种是坚定立场、唤醒意识、做出行动。我们既然在这里,说明我们都是后者,愿意去改变需要改变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被好好地对待过,那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好好地对待别人”,希望社会中的成年人能好好地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帮助儿童。儿童权利,我们值得拥有。

二、儿童成长需要安全的环境

在我看来,影响儿童成长的有两个关键的环境安全要素,一个是自然环境;而另一个则是社会环境。这两者的安全系数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自然环境安全本身就是近几年我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PM2.5”也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一个普及率很高的专业术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我对于空气污染的认知不仅来源于地理和科学的教科书,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我的生活。在我十岁那年,上海承办了 2010年的世博会,望着久违的蓝天白云,我印象中的上海变成了一个很有魔力的城市,因为我们人类有能力决定天空的颜色。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上海的空气质量是可以被改善的,并不是我之前盲目认为的世界末日般的恶劣天气。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理由,这个理由需要证明发展不应该是国家对于未来的唯一目标,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应及时阻止空气污染的恶化。其中也包括我们各级政府应给儿童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我有幸只遭受了雾霾几年的摧残,但现在的“10后”从出生最脆弱的时候开始就得与空气污染做斗争。这不单单是不公平的,同时也让我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感到担忧。我们不知道这对他们的身体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危害,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得等半个世纪乃至更长时间才能知晓。我们不能冒这个风险,更不能为了国家的发展而牺牲儿童健康。

自然环境中除了空气的污染外还有一大受污染的领域,那就是水污染。每天的新闻中,我们都能看到社区积极尝试解决由工厂和生活排污导致的河道水质恶化和黑臭问题的案例,虽然有关部门总是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努力实施,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减少的迹象。尽管上海已经是一个摩登的大都市了,但城市中还是仍然能看见水污染的影子,无论是黄浦江还是枫泾的水质,都给眼前的外滩和古镇的美景添加了几分瑕疵。虽然对我个人来说,水污染目前还没有直接地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但我深知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刻才意识到问题,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警告,告诉我们要好好保护地球家园。

与自然环境相比较,社会环境更有针对性地影响着儿童的成长,而儿童群体也自然地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学校和家庭对于儿童生活环境和质量的疏忽都会成为安全隐患,从而导致不可挽救的后果。

2013年6月30日晚,上海浦东有两名女童从13楼坠楼身亡,仅事发13小时后,宝山区又有一名五岁男童从自家四楼阳台爬出后坠楼,幸亏有好心人及时上前,救了男孩的性命,但自己却受伤住院。2015年10月,普陀一小学十多名小学生午餐后不适,医生初步断定为食物中毒后,部分班级停课,而遗憾的是,学校并没有及时地更换配餐供应商。

上面的案例在当今社会已经是屡见不鲜,但每一个悲痛的故事背后隐藏的教训都很刻骨铭心。无论是家庭安全意识的培养、照看低龄孩子时的细心程度,还是学校对学生午餐安全的职责都应该是不需要被强调的。因为我们深知它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依靠愿意舍己为人的好人来弥补家长的疏忽,更不能放心把孩子送进一所连在校用餐安全都无法保证的学校。

分类列举了这么多现存的问题,我也想谈谈自己理想中安全的儿童成长环境。

首先,我想要看到每天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中出现更多笑脸,让学校里的体育课不再因为空气质量的影响而被迫改到室内。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仍然需要努力。

其次,是让我们看到周围每条河道中都能有清澈的水质,不再泛着恶臭,漂浮着垃圾。

通过全社会的普及教育,使我们的家长建立强烈的监护儿童安全的意识,防止儿童因缺乏监护而造成高空坠楼悲剧的发生。同时,各级学校应确保向学生儿童提供的午餐或点心,无论是学校自办食堂还是定点采购的,都必须切实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杜绝学生因餐食不洁造成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第六场主题论坛“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上,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叫“婴儿车指数”的概念,讲的是在考察城市和谐时,可以通过数街上婴儿车的数量来判断一个城市适不适合居住。儿童是整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选择用婴儿车的数据来说明儿童成长环境的优劣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婴儿车指数”中,包括了空气污染的影响,也同时反映出了社会环境的安全系数,这两者缺一不可,也又一次强调了自然及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我个人非常喜欢“婴儿车指数”的概念,也觉得它很好地总结了我今天陈述的个人观点。

我坚信,儿童成长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共同的努力。无论我今后从事什么行业,我都会尽自己的力量,传播安全意识,推动社会来创造安全的儿童生活环境,因为只有这种家园的意识和实际行动的结合才能让理想成为现实。

三、儿童需要的理想化空间及可施行的措施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在教育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在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有关升学的培训变得越来越火热,并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近几年来,补习机构不仅开设中考、高考的课程,而且小升初、幼升小等课程也一样十分火爆。大多数孩子的周末和寒暑假都是被应对升学、考试等学术补习班填满的。幼儿园的孩子在上拼音班、英文班;小学生在补奥数、口译;中学生在备战中考和高考。“幸运的是”,在中国的城市中补习机构可谓比比皆是,一点不缺,然而,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在学术之外,在不上补习班的时候,可以满足我们娱乐、休息、运动的场所。举一个我个人的例子,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踢足球的人,我家住在市中心人民广场。我出生在上海,并在这座城市里居住了15年;在这15年来,从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从来没有在市区找到过任何一个对儿童及青少年免费或者廉价开放的正规足球场,哪怕是那种5v5塑胶的足球小场地。格致中学离我家非常近,那里的室外篮球场和一个迷你的足球场在暑假是对外开放的。然而,撇开场地质量不说,那里运动场只有在每个周末上午九点到中午12点是对外免费开放的,这正好是暑假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个规则是谁定的。尽管政府有要求全市的中小学校在假期中开放自己的场地,但是真正做到的,并且是为了学生着想的学校少之又少。也许有很多人会说,公众的运动场地在上海也许较少,但是还有像星期八小镇、迪斯尼樂园、欢乐谷这样的游乐场所啊。

可是,上述的大型游乐场所是有局限性的,儿童无法自己想什么时候去那里玩就去那里玩,必须依赖于家长。而且,这些游乐场所也不是仅仅提供给儿童游玩的,在迪斯尼乐园和欢乐谷的成年人肯定远远超过儿童。

正是因为我国城市中缺乏专门适合儿童的运动场所、玩乐场所,间接性地导致了许多孩子们在没有上补习班的宝贵时间里沉迷于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各种游戏。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我认为城市中普遍缺乏适合儿童及青少年运动场地的现象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目前的状况得不到改善,那中国未来的大多数青壮年都将失去运动的习惯,他们孩提游戏的记忆将仅限于屏幕之上。

儿童在城市里面最需要的空间就是玩乐、运动的场所。在理想的、儿童友好的城市中,多功能运动场、儿童乐园、沙地应该是每个社区、公寓的标配。请问在座的各位,我们更希望看到我们的孩子每天宅在家里玩平板电脑、看电视、做作业,还是在休息空闲的时候在社区中与其他孩子运动玩耍?每个孩子都应该能在自己家的附近找到适合自己,不会被成年人侵占的游乐场地。公园不仅仅应该是老年人跳广场舞的地方,更应该划出场地给孩子们玩沙、滑滑梯、踢球、打篮球。建造适合儿童的基础设施不仅仅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更能够体现出我们处在一个对下一代负责任的社会。如果政府漠视儿童应有的城市空间,那就是对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未来子女的不尊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漠视是对孩子们权益的一种侵害。

目前,全球已有400多个城市获得了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的权威认证,但其中还没有一个中国的城市。在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城市的软件也需要达到国际的基准水平。我们所有人都对上海这座城市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所以我们更应该为未来几十年上海的发展竭尽全力,其中少不了对于儿童的投资。

我认为,作为有社会责任感、关爱儿童的公民,我们所有人都有义务让我们的城市对儿童更加友好;今天我们对儿童空间的努力对于年青一代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谢谢大家!

四、儿童友好型社区创建的几点建议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政府致力于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确保给儿童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儿童是社会公民,他们有自己的意见,他们的观点应该被听取。这需要大多數城市在法律和制度上做出改变,制定一些策略改变儿童所在家庭、邻里、城市的生存环境。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并不是基于一套已有的理念。相反,这个概念是帮助所有城市在环境、政策、服务等方面变得对儿童更友好的框架。2000年9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佛罗伦萨设立了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秘书处,以支持那些正在践行该理念的城市,同时帮助很多不同城市的人们改变儿童不友好的情况。该秘书处的作用是促使世界各地的城市变成适合儿童生活的环境。

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儿童的家园,以前大多数儿童生活在农村。但是,大多数城市对儿童并不友好,很多政府很少评估儿童的需求,很少优先考虑儿童。15年前,在2002年,世界上近一半的儿童生活在城市,大多数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有预测表明到了2025年,中低收入国家将有3/5的儿童生活在城市。这意味着大多数儿童将生活贫困。事实上,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1/3到1/2的城市儿童生活贫困。尽管世界上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城市的政府并没有相应地使城市对儿童更友好。在中低收入国家,很多城市儿童和家人一起生活在一间公寓或棚户中,经常得不到基本服务。他们中的很多人受到交通、暴力、污染的威胁。

上海如何成为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在我个人看来,上海已经是一个相对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如果我们想让上海变得更加儿童友好,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改变。

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政府是否已经和非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儿童福利、儿童保护。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组织并不附属于主权政府或任何一个国际政府。这些组织试图改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医疗、环境、社交、人道主义等很多方面。这些组织还有能力改善一个城市。在这里我的提议是让这些组织签订一些协议,这能促使它们在执行新的想法或对社会做出贡献之前考虑到儿童。

其次,另外一个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城市的领导人、政客、官员是否接受过儿童权利方面的培训。这些人是我们城市的领导者,他们有权批准或否定城市变化。如果他们接受过培训,知道什么会影响/不影响儿童,他们就会成为保护儿童的第一道防线。除了培训城市领导人外,儿童本人呢?对人权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教学是否整合到学校的课程中了?这应该是学校教学的一般话题,因为只有这样,随后才能将其融合到社会中,人们才能对这个话题有更深的理解。政府也应该借助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话题。

最后,们的政府应该和儿童、年轻人及其家人互动,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我们可以从儿童那里获得直接信息,从而保护、实现他们的需求。在如何有效地向儿童及其父母传播儿童权利知识方面,政府需要听取儿童自身的建议。

简单来说,为了儿童和青少年,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更健康和友好的城市。市政府需要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合作来保护城市里的儿童。市政府需要重新审核已有的规则,修改那些不合格的规则。政府还可以通过媒体和其他媒介让人们知道保护儿童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与儿童和青少年交流,以真正地了解儿童所需要的。只有当政府开始更加了解儿童的需求并真正做出改变,我们的城市才会对儿童更加友好。

五、成长空间———孩子们所需要的活动空间设计

今年夏天最热的那几天,我们来自全市8个区县的40位孩子参加了“我参与 我行动 我成长——儿童 生态 创造 未来”的主题夏令营。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儿童的活动空间设计活动。我们40位同学分为8组,根据组员们自己的想法和智慧,创造出了8组不同主题的儿童活动乐园。“中国风”,有传统的九曲桥、中华美食街等;“冒险乐园”,有布满陷阱的山洞、高耸有趣的树屋、各种鱼类的河流;“欢乐童年乐园”,分别有以海洋、森林、运动等为不同主题的乐园;“海贼王主题乐园”,参考动画片《海贼王》,设计了海盗船、棉花云层、闯关迷阵、树屋和帐篷等内容;“钢琴旋律乐园”,有菜园、天文台、摩天轮以及琴键布道等好玩的内容;“社区儿童乐园”,设计有涂鸦墙、阅读角、水上乐园等设施;“鸟与人”,突出鸟与人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有很多树屋、露营林地、休闲天地、人造山坡等;“梦幻庄园”,设计有4D电影院、户外烧烤、户外艺术天地、沙滩、COSPLAY舞台等。

我们设计了活动的一些成果展示。根据这些设计稿,我总结出孩子们理想中的活动场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欢乐

欢乐是孩子们首先需要的,一个成功的儿童活动场所应该满足的最基本要求。最典型的便是各种适合孩子们玩的游乐设施,要符合孩子童真特性的一些东西。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安置了秋千、吊床、泳池、水上乐园、小溪等好玩的内容,因为我们希望我们在童年中可以抓鱼、戏水、跳蹦蹦床、玩旋转秋千……这些简单的游戏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

(2)安全

安全作为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安全才会有欢乐。近年来,各大娱乐场所的伤亡事故,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令大家忧心忡忡,娱乐设备本应是带来笑声的,现在却是心碎的哭泣,为这份欢乐在犹豫。所以,我们在设计环节中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

例如,这组儿童设计“梦幻乐园”时,把停车场设计在乐园的地下,与旁边的商业区形成底下贯通,从而实现了上面没有行车的现象,保证儿童可以在乐园中自由穿行。

又如,在制作建筑模型时,考虑到机动车的行走区域与路线,保证在其他区域中儿童可以比较安全地行走。

我们虽然是孩子,但我们已经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3)大自然

大自然是小设计师们所提到的环境因素的另一重点,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树屋了,其次便是各式的自然风光景观、野外露营及DIY蔬果园。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对大自然绿色与天然异常渴望。我们渴望能与它更亲密地接触,能体验自己耕种,能爬山玩水,能与各种动物亲密无间,能住宿于自然环境之中……

(4)运动

游戏与运动是我们儿童的权利,对我们身心健康发展也非常重要。户外运动时,充分利用户外的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适当锻炼,对我们孩子身体器官的生理机能发育、对我们的个性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化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我们设计的运动场地集运动和多方面创意元素于一体。它既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阳光与运动的乐趣,有较开阔的场地,同时又在一些设备上结合不经意间的小创意,使它更加有趣。

(5)艺术

很多小设计师们都表示,艺术可以和儿童活动空间中的很多元素互相结合,既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情操,又丰富他们的心智。在这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钢琴长廊,长廊的两侧挂满了名家之作,脚下的地板是钢琴的琴键,每一步都是一个艺术的享受,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我们希望可以把更多艺术学习融入到儿童活动空间中,这样我们可以在游玩中不知不觉地接触艺术、感知艺术,如在户外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敲鼓、在涂鸦墙上绘画、在沙坑中做雕塑、在树林里做拼贴画……这些艺术学习的过程比一个人关在家里弹钢琴、练习素描、做装置好玩多了!

(6)动漫

动漫元素是我们所有小设计师们的最爱。虽然爸爸妈妈觉得动漫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但成人们必须承认,那些动漫陪伴着我们孩子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动漫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给予我们更宽广的想象空间。那些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难以忘怀,多么希望能有那么一个欢乐空间,可以让孩子们玩角色扮演,演绎自己的动漫故事。我们的设计图中,最有特点的就是“海贼王”主题乐园,在那里,孩子们可以像路飞一起踏上伟大航程。

其实,世界上已经有以动画、动漫为主题的儿童乐园,如以卡通电影为主题的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华纳兄弟世界、以卡通人物为主体的迪斯尼乐园等,这些著名的儿童乐园受到世界各地儿童的喜爱与欢迎。

我们觉得,如果能把动漫中的内容设计成主题乐园,孩子们会非常喜欢,孩子们会更愿意在主题乐园中游玩,而不是沉溺于动漫电影或漫画书了。

以上的这些是我对各类关键词的总结与分析,为了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就要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到最适合他們的活动场地。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以及活动空间缺乏现已成为一个有目共睹的问题,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必须从现在就行动起来。

六、小结

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少不了专家的探讨、构思,但同样重要的是,少不了作为主体的儿童的意见和声音。本文所呈现的2017年第十一届“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中儿童的发言,以及2013年儿童在上海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中的所见所思所言,都体现了儿童对友好型城市,对切身相关的权利的意见表达,充分表明了他们强大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通过这些发言,我们能看出,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孩子,但不只是孩子。他们拥有基本权利,需要被呵护,但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们希望家长、教师重视他们的权利,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关注他们的声音,因为他们拥有参与的权利和能力。他们对校园欺凌、安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用于娱乐休闲运动的儿童场所提出了建议,甚至对儿童活动乐园、美丽家园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尽管这些建议和设计可能稚嫩,可能不完善,但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感受与想法,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切实为儿童参与提供更广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玮,王喆.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16,(01):9.

[2]2017年第十一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的儿童发言.

[3]2013年上海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