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社火文化渊源考察

2018-06-13 10:08张宇帆
戏剧之家 2018年12期

张宇帆

【摘 要】社火表演已存在两千多年。在这期间,社火表演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表演形式,这些社火种类的表演相互存在联系又彼此有所区别。如今,在关中地区,各个乡镇间的社火是如何进行演出的?有哪些社火艺人还在进行社火表演?社火的表演形式又有什么样的变化?是这次社火文化渊源考察的主要研究问题。

【关键词】田野调研;社火渊源;社火表演;时代元素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213-02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

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关中地区早就有仰韶文化存在于这片土地上,之后历经炎黄文明、西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直至如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文明变迁和人文历史变迁,积累了无丰硕的民间民俗文化硕果。社火作为民间民俗文化之一,在关中地区有着广泛的存在和丰富的表演形式,如宝鸡陈仓的血社火、虢镇的拉火把、陇县马社火、背社火等,这些社火的多样化表现,同样也折射出陕西关中地区多样的民间文化和地域特色。

在这次社火渊源的田野调研中,主要对宝鸡周边村镇的社火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如陈仓区赤沙镇、周原镇张谢村、陇县北坡村等。对这些地区的社火形式特点、社火艺人、现存状况等进行了初步调研,同时对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解,试图将其与社火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梳理,多方面对社火文化渊源进行考察,并初步完成相应的研究。

一、宝鸡陈仓区赤沙镇调研

宝鸡陈仓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此次走访调研,首先来到位于陈仓区西部的赤沙镇三寺村。在关中地区,社火可以说普遍存在于乡镇村落当中,几乎每个村子到了年庆时都要进行社火表演,常见的社火表演有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山社火、芯子社火等。但在赤沙镇三寺村,流传着一种特有的社火——血社火。血社火在当地又叫“快活”“扎快活”,它通过刀劈斧砍、锥刺凳扎及铡刀铡额、利剑穿腹的装扮手法,表现血腥可怕的恐怖场面,达到惩恶扬善、警醒世人的目的。这种社火表演与其他社火表演有着鲜明的区别,演员在表演时所扮演的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刀劈斧砍、利剑穿腹这些残酷可怕的“特效场面”才是社火演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据说血社火源自清末一位打铁匠人。“文革”期间曾停止演出,之后又重新表演,到现在已传了七八代人。吴福来作为现在村里血社火演出的主要“装师”,同时也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血社火第七代传人,而血社火也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调研走访中,由于社火表演一般是在正月里演出,因此笔者者并没有亲眼见到血社火的演出,仅能够对血社火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调研搜集,但在宝鸡市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展厅中,看到了血社火的蜡 像(图1)。一个真人大小的“模特”站在展示区中,刀斧砍进额头,“鲜血”流在脸上,蜡像形象逼真,给人带来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二、陇县北坡村调研

陇县,古称陇州,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西北,西北部与甘肃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灵台五县毗邻。在陇县地区,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称,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就一定会有吃汤圆、观花灯、耍社火的习俗,而陇县从2010年起到2013年,连续进行声势浩大的社火艺术节活动。此次调研走访的主要是陇县的北张村,这里主要以挈社火为主要演出方式。

这里的挈社火可以说是典型的造型艺术,表演内容以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民间传说为主。在社火演出当天,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为的就是看一眼社火演出。除了传统的社火演出内容外,在现今社会发展下,社火表演同样加入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社会宣传内容,如计划生育、现代化农村建设等。演出中,除了成年人外,由于挈社火的演出特点,还需要一些小演员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架子有五六米之高,小演员站在上面,随着下面车辆缓缓前进,架子在上面微微摇摆,演员还能面不改色挺胸抬头表演,让人看了既在心里赞许,又实在为他们捏把汗。除此之外,还有前面的锣鼓队、仪仗队,以及参加演出的各个大小团体,整个场面可以说热闹非凡。

三、周原镇张谢村调研

在从陇县返回的途中,我们经过了同样位于宝鸡陈仓区的周原镇。这个地方原本并不在此次调研计划中,对这里的认识仅限于钓鱼台、法门寺等著名景点,但听此次同行的一位朋友提到这里有一位专画社火脸谱的艺人后,临时增加了对这一地方的调研。经过查访,在周原镇张谢村,有位名叫张星的艺人,现作为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创办了一所专门的社火脸谱博物馆,通过社火脸谱的粉本,专门进行不同形式的脸谱马勺绘制。到目前为止,他已整理出各式脸谱六百余张,从中吸取元素进行脸谱马勺绘制三百多种,极大地展现了社火脸谱的多样化艺术表现(图2)。

据张星先生说,张谢村每逢正月期间,同样有社火表演,一般从初四晚上开始装身子,初五一早便开始进行正式演出,而他的博物馆正对面的戏台和小广场,就是社火演出必然经过的地方,也是看社火演出的好地方,出于推动本村文化发展的缘故,张星先生热情邀请我们在正月初四及初五来张谢村观看社火演出。由此也可看出,社火表演在关中地区每个乡镇村子里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受到了民众的喜爱。

在调研走访中,笔者除了对社火艺术进行调研走访之外,同时还对沿途所遇见的其他民间民俗工艺进行了调研。在前往宝鸡的途中经过凤翔县,在城关镇六营村的泥塑大师——国家级传承人胡深的家中,笔者对泥塑的起源、制作、种类等进行了了解,并在老先生的指点下,亲手制作了一只泥塑小狗,通过制作对泥塑的造型、艺术特点等有了进一步的感受。除此以外,还对关中地区其他民俗艺术,如皮影、木板年画等进行了走访,搜集了的大量民间民俗艺术的相关资料和信息,通过多方面视角对关中地区民俗文化艺术进行探索。

在关中地区,社火艺术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的。浓烈的色彩、夸张而又粗犷的化妆表现,丰富多样的服装道具,给我们勾勒出一个个古老的传说故事,演绎出一个个绚丽多彩的人物传奇。如今,社火的演出大多集中在春节期间,这与社火最初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众在社火演出期间积极响应这一活动,除了祈福因素,同样也是出于对这一门古老艺术的喜爱。与此同时,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习俗,社火演出时对传统内容有所保留之外,更是与时俱进添加了符合当下社会潮流的内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这一文化广泛推广,被更多的人所关注。

此次调研,对社火及其他关中地区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对于社火的起源、演出形式、艺术形象等进行了初步归纳和整理,同时对民间艺人进行走访,为今后进一步对社火进行探索打下基础。关中社火,这种颇具乡土气息的艺术所表现的不仅是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对生活观、价值观的一种表现,通过这种表现,将内心深处的美好意愿进行抒发,对未来寄托美好希望。

參考文献:

[1]赵德利.关陇社火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田荣军.陕西社火脸谱[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阎铁太.陇州社火大典[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张西昌.宝鸡社火[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5]蔡秀清,钱永平.社火·社戏:从娱神到娱人的智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6]李继友.民间社火脸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7]王杰文.民俗文化——民间社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8]赵农,张西昌.宝鸡社火[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