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一把朱泥壶 明德满乾坤

2018-06-14 10:10何绮薇
神州民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制壶明德潮州

□何绮薇

承上启下,改革创新

在潮州古城里有一座清新典雅、文化气息浓厚的民国风院落,无论昼夜,人们纷至沓来——那是潮州手拉壶技艺传承人谢华的工作室“明德园”。自开办至今,明德园接待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潮州手拉壶爱好者。2017年下半年,国际潮青联合会会长李桂雄、著名花鸟画家方楚雄先后到访明德园,与谢华一同探讨潮州手拉壶的前世今生,共叙潮州府城故事。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从清代中期开始便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形成了三大传统老字号壶艺世家及众多新老工艺师的传承体系。谢华是谢氏“俊合号手拉壶”的第五代传人。1980 年,谢华继承家传,学习制作手拉壶。或许是天资聪颖,或许是家族氛围使然,当时年仅16 岁的谢华很快掌握了制壶的基础技巧。在打下了一些“底子”后,谢华前往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进修,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技艺培训。

谢华在创作

尽管在潮汕人心中,手拉壶向来是冲泡功夫茶的“黄金搭档”,地位不容小觑。但因手拉壶取材自田间泥土,材料成本低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拉朱泥壶都被外界视为“土罐”。“事实上,无论制作工艺还是制作材料,潮州手拉朱泥壶跟宜兴紫砂壶都是不相上下的,可以说,是埋藏了300多年的‘国宝’。”谢华称潮州手拉壶为“国宝”并非妄言,早在2014年,潮州手拉壶制作技艺就已入选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由于潮州手拉壶的制作技艺历来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行规,再加上缺乏宣传和推广,潮州手拉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扭转手拉壶给世人的传统印象,提升手拉壶的制作水准,谢华从寻找泥料开始,对潮州手拉壶进行改革。1990 年代初,谢华亲自前往宜兴“取经”,钻研紫砂壶的制作技法和工艺。在钻研过程中,谢华发现,宜兴砂料里含沙量大,因此烧制过程成品率更高,这是潮州所出产的朱泥所不具备的。此后十年间,谢华在潮州漫山遍野地跑,寻找可以媲美宜兴紫砂的陶料。经过上百次试验、失败、再试验,谢华最终找到了用于提炼的潮州青龙山风化石,并用之成功炼就“潮州朱砂泥”,实现潮州手拉壶在品质上的历史性飞跃。除了材质问题,谢华也一直在思索如何从工艺、内涵以及艺术感染力上提升手拉壶的档次和品位,既要造型优美,又不能偏离实际功能。“表面越简单的工艺,其实做起来越难。”他说。2011年,谢华到西安博物馆参观学习时,被馆内收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鼎所震撼。谢华备受启发,思索着是不是能做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拉壶呢?经过一个多月来日以继夜的试验、琢磨,一把融合了中华文化的手拉壶诞生了。这把手拉壶看似青铜鼎,形似爬行龟,谢华为它取了个特别的名字——《国之神器》。如今,这个作品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收入并永久保存。继此之后,谢华试着在手拉壶中融入现代的、自然的和人性化的美学元素,增加潮州手拉壶的艺术美感和气韵。近十年间,谢华的作品愈发清新大气、简朴儒润,《仁寿壶》《贵妃壶》《正德壶》等一系列神形兼备的作品先后问世,不仅深受业内外好评,部分作品还夺得2 项国家级特别金奖和20多项国家级金奖,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等均有收藏其作品。2013年5月,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潮州手拉朱泥壶作品《仁寿壶》以43.7万元成交,刷新了潮州手拉壶的拍卖纪录。一时间,谢华声名鹊起,其作品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艺术品,在拍卖会上也屡创佳绩。可以说,潮州手拉壶已经渐渐地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行家的赏识。这让谢华在看到发展希望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担忧:“材料和技艺的问题解决了, 剩下的人才问题才最困难的。”

打破传统,广纳贤才

“潮州手拉壶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的欠缺。”从前潮州手拉壶在老师傅们看来是一门“吃饭”的手艺,作为各家的秘技,闭门传续。因此,在过去许多年间,手拉壶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制壶的人也越来越少。2008年,谢华与广东省陶瓷学校合作开办手拉壶工艺班,公开向社会收徒授艺,帮助培养制壶的初级技术人才。随后又在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等几个学校开设了手拉壶专业班,成功培养了数百名学生。“很多人想学都不知道去哪里学,如果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到这个行业来,潮州手拉壶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近几年,谢华成立了手拉壶工作室,免费开班,亲自教导。他教学生分文不取,制作手拉壶的工具、材料、水电费,都由他自掏腰包。在谢华的学员中,有美院出身的雕塑艺人,有任职于陶瓷学校的老师,有卖厂求学的企业老板,有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甚至还有漂洋过海前来拜师的“洋徒弟”。“这样开班授课不是没有争议,毕竟过去几百年来没有人打破这个传统。”面对质疑的声音,谢华显得很坦然,“一个老作坊一年能做两千个手拉壶已经超出负荷了,如果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潮州手拉壶永远没有办法走出世界,更谈不上成为一种产业。”短短几年间,潮州制壶的人数从过去十几人到如今超过了600人,人才涌现,这当中不乏制作手拉壶的后起之秀。谢华曾经教导过的部分学员在学成之后走出工坊,自立品牌,壮大了整个行业。“潮州手拉壶正在从比较保守、落后的家族传承,转变为灵活开放,吸引了很多外界人才来接触我们这个行业。”谢华如是说。当然,尽管谢华清晰地知道,传统工艺归根究底靠的是年轻人。但这个时代,能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并不多。“手拉壶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浆、烧等近七十道工序,方可烧制而成。”据谢华介绍,学习制作潮州手拉壶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不是每个来学习的人都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要是能将有才的人留住,手拉壶的发展便有了希望。”

大师风范,在明明德

每逢周末,在潮州湘子桥上总有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吸引大批游人的驻足观看。这个摊位的摊主,就是谢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潮州壶,谢华坚持摆摊,亲自向人们演示技艺,免费指导游客现场制作潮州壶。他说,“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潮州也能出很好的壶。”2012年,谢华入选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全国紫砂壶行业中第13 位入选的大师级人物。在谢华心中,“大师”不过是一个称号,潮州手拉壶产业的发展才是他心头的“大事”。“手拉壶这个潮州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要做大,就必须占领市场,要占领市场就必须投入宣传推广。”两年前,谢华自掏腰包,出资300多万元,寻找专业团队拍摄了一个宣传潮州手拉壶传统工艺文化的视频。这段时长30秒的宣传视频在北京首都机场播放后收到来自各界的热烈回响,“我不想出名,”谢华诚恳地说道,“我最想看到的是潮州手拉壶名扬四海。”匠人之路自古不易,而今更难。谢华常常笑称非遗传承是一门“亏本生意”。为了让世人对潮州手拉壶产业前途更具信心,让学习技艺的学生拥有一个更好、更舒适的环境,谢华不惜斥资千万修建了一个占地千余平方的工作室——明德园。明德园毗邻潮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牌坊街,是一座极具潮汕文化风情的大宅。“明德”源自儒学经典《大学》,意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德才兼备,自古是炎黄子孙治学为人之根本,这也是谢华传道授艺的宗旨。“这门手艺不是急功近利做得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沉淀。”无论何时,到访明德园的人都络绎不绝。有来买壶的,也有来拜师学艺的。谢华和他的学徒们都在这偌大的院子里创作、学习。“古有华山论剑,今有明德园斗壶”,谢华曾为弟子们举办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制壶比赛,让他们相互切磋。作为潮州手拉壶的泰斗,谢华自然更胜一筹。赢得比赛不是谢华的本意,他更希望有晚辈的手艺能超越他、赢过他。如今,谢华徒弟们也通过自组工作室,延续谢华无偿教学的模式,致力将明德园打造成工作室集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许未来某一天谢华的心愿会得以实现:“有成千上万的人跟我抢饭碗,才是潮州手拉壶得以真正繁荣的时候。”

猜你喜欢
制壶明德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谢明德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党明德同志为省政府参事的决定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