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墨迹有点难

2018-06-14 21:02苏冶
商界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墨迹锤子气象

苏冶

拥有5.56亿装机量的墨迹想要上市?现在看起来好像没这么简单。

广告营收占比超过98%,且客户高度集中,To B业务与硬件尝试收效甚微……资本市场对这头外表耀眼的独角兽心生质疑,它究竟是骡子还是马?

小而美的难题

曾是塞班工程师的金犁最初开发墨迹时,仅仅是想为国人做一些有意义的软件。

2009年5月,墨迹第一个塞班版本在各大论坛发布。不同于其他应用,墨迹自带动漫效果的双重滑动功能,类似今天的触屏效果,界面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同类天气应用同步一次需要耗费10KB,墨迹只需要1KB。

小而美的特性,伴随墨迹发展的始终。事实上,以金犁为首的墨迹团队,最擅长的便是产品经理人的打法。在墨迹上线后第二天,团队便自建论坛,用于收集用户反馈,推动App快速迭代。2013年3月,墨迹移动端用户数突破1亿,此后快速增长至3.3亿。

正如金犁所言,“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就是天气预报,这是一个刚需。”拥有庞大的用户数,墨迹很自然地选择了广告业务作为基底商业模式。

初步统计,墨迹App植入超过30个广告位,且种类繁多,电商平台、智能设备、软件应用、咨询产品应有尽有。

但是,臃肿的广告位,与小而美的产品属性是背道而驰的。

墨迹第一次向所有用户推送广告,用户只是在论坛反馈有些不习惯,墨迹团队以为效果还行就没在意。结果第二周再推送时,选择直接弹窗,当期就有100万用户卸载。

类似的用户强烈反弹,在微博、地图、桌面App等领域并不多见,在知乎的商业化道路上可以找到熟悉的影子。伤害“小而美”文艺用户同时,墨迹的天然缺陷可能也起到了恶化作用:工具类App可替代性强,而天气App的可替代性尤其强。

天气类App的应用场景3点就可以基本概括:天气不好的时候会打开应用,看看这样的天气还会持续多久;早上起床打开应用查看天气,判断今天是否是好天气;计划去某地游玩,打开应用看当地未来的天气状况。

在这些场景里,天气预报是刚需,但墨迹不是刚需。用户对天气App都是用完即走的,甚至根本不用打开App,只需push信息就能完成信息接收过程。

“用完即走”对张小龙而言是幸事,对金犁而言却是灾难。如果用户连App都不打开,或者停留时间只有几十秒,广告就无法触及用户。

用户难以自洽,墨迹感受到了广告商业模式带来的危机,开始寻求补救。

社群进化论

2012年,墨迹推出自身UGC内容板块——时景社区。这是一个图片社交板块,用户将身边的美景拍摄并上传社区,让其他用户评价,以及了解当地实时天气。当然也可理解为摄影爱好者的展示平台,囊括旅游人士、离乡人群。

工具化向社区化转变,时景社区寄望增强用户黏度,延长用户留存时长,提高广告议价能力,并且时景照片还能为墨迹的天气信息源形成补充。

如今看来,时景社区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墨迹用户留存时长从几十秒延长到2分36秒,然而——仅此而已了。

据金犁透露,社区上线一年后,仅有20%用户使用。不少用户认为增添这项功能后很耗流量,更多关注天气预报功能,而非时景社区告知的当下天气。

与同为工具类明星企业的美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墨迹社区化的如下不足:

第一,美图主打的“美”具有很强的话题性,而墨迹的“天气”在用户端属于弱连接话题。

在社交圈晒上一张美美的自拍,或一张“今天多云转晴,30℃”,显然前者在聊天时不会陷入“尬聊”的处境。

第二,美图除了美图秀秀外,还有美颜相机、美拍、闪聊等一系列应用矩阵。只有一个天气应用产品的墨迹加入社群元素,用户可玩性低,对用户吸引度不高。

一个数据可作证明:墨迹虽有5.56亿装机量,但月活仅占装机量10%。同样用户量级的美图秀秀就有1亿月活,占比近22%。

第三,墨迹社区的内容质量令人堪忧。

资讯板块中“保命”“奇闻”等带有“震惊体”嫌疑的灌水文章数不胜数。相反,美图至少还能满足交友、猎奇刚需。

第四,为查询气象信息聚集而来的用户,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墨迹并没有像美图的手机一样,给出一个更好的方案去吸引用户形成长尾市场。

從墨迹社区化的举动来看,前期的用户积累给墨迹打下一个很好的地基,但在中期用户关系整合方面,墨迹似乎显得无所适从。在这一步中,首先需要减弱工具类属性。但从目前用户时长低、产品和营收结构单一、用户与用户间仍处于弱连接或无连接等状态综合来看,墨迹仍未摆脱这一标签。每家企业都能对用户补贴,但社交关系产生的自发性留存比大多数补贴更为重要。

打个简单的比方,把墨迹比作一把锤子,前期因为造型美观,使用方便吸引了很多人使用。但首先,市场上不只这一把锤子;其次,这把锤子并不能让使用者与其他的用户产生互动;最后,这把锤子只提供敲钉子这一种功能,敲完钉子之后只能放在一边,那么对于用户来说,锤子只能是锤子。

软件不软,硬件不硬

社群方面没有太大的改变,不想成为“只是锤子”的墨迹,开启新的尝试。

2014年雾霾经济兴起,墨迹推出硬件产品空气果,能够监测 PM2.5、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湿度4种数值。

美图做手机、360做儿童卫士、大姨妈做体重仪,墨迹做空气果,相同点都在于硬件与原生App用户吻合。空气果的用户就是墨迹用户里比较关注天气的高收入人群。从数据上看,空气果首周的预约数就有100万,足可见其热度。

但是,空气果实际的销量却惨不忍睹:2014年销售2 703台,2015年只賣了2 545台,至今仍处于营收占比只有1%左右的尴尬处境。

从100万台到几千台,症结在于墨迹偏离了硬件行业的游戏规则。

空气果只能检测,却不能净化。2014年同年发布的小米空气净化器和豹米净化器,不仅价格比空气果低,除检测外还能净化空气,相较之下空气果在用户端的竞争优势不高。

那么,为何墨迹只做检测不做净化?

首先,墨迹团队狭隘化了空气果的产品诉求,只希望通过硬件收集气象信息,却忽略了用户的核心痛点。

空气果浑身上下都透着文艺青年的“贵”,一体成型的铝金属外壳,远超同行成本的PM2.5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但就是不能净化空气。

更重要的是,墨迹对于产品上游议价能力太差,自己做产品成本太高,像小米这样做生态模式又没有相应的体量。

事实上,以第一代空气果的成本计算,墨迹还处于亏本销售,官网只能限量购买,这与行业的游戏规则完全不搭边。

在空气果不尽人意后,墨迹又开辟了新的赛道——To B气象定制。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一业务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正式形成产业,单美国市场规模就超过60亿美元,并且每年保持近 25% 的增长率。而国内市场一直以国家公益性服务为主,没有真正市场化的气象定制服务。

2015年,中国气象局宣布陆续开放气象信息。墨迹旋即与饿了么合作推出定制气象业务,为外卖配送提供气象预报支持。

经过两年市场发展,To B业务对企业的技术要求日渐提升,墨迹也将建设自有气象研究所列入招股书规划中。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To B业务营收占比划分在0.23%的“其他”中,未来仍有较大想象空间。

除了To B,To G也许是另一个可能。比如,进军气象局监测设备及服务采购市场,或参与企业间碳排放量交易,墨迹有可能分一杯羹。

墨迹是互联网工具的草根创业代表,它的成长道路反映了大多数工具类应用的迷惘。只盼无论前方如何艰险,金犁们仍能回到“小而美”的初衷。

猜你喜欢
墨迹锤子气象
我不是当代毕昇,集体才是——从新见王选题赠墨迹看科学家精神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锤子门铃
吝啬
复肥市场 就差一锤子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植物界的小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