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匮要略》对眩晕病的诊治及运用举隅

2018-06-17 07:18马安南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眩晕

马安南

【摘要】眩晕为现代人常见之证,尤其以老年人和伏案工作者多见,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金匮要略》对眩晕没有分类系统论述,而是零散分布于其他疾病的篇章中,现将其辩证论治情况总结。

【关键词】《金匮要略》;眩晕;痰饮

1 理论探讨

1.1 阳虚水停,上泛清窍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第30条“卒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仲景多以心下多指代胃,此3条皆为胃中虚寒,不能化水,水饮上冲,则头目眩晕,第16条重用茯苓四两为君,《世补斋医书》言茯苓:“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茯苓为治痰饮要药,淡渗以利水,白术健脾胃而培土制水,使水归其道,津液得以输布,桂枝甘草汤治其气之上冲,使水饮随气而降。第25条水饮为患较重,泽泻: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此方加泽泻以增强涤痰祛水之力,以白术为臣,白术入脾胃经,脾主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两药动静相合,泻而不伤。第30条因素体中阳不健,或者病后年老体衰,脾胃腐熟运化功能减弱,水谷难以化生为精微物质,反成痰饮,一旦水饮上冲则发呕吐,清阳不升,则发头昏与心悸,此方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宽胸散结,生姜温胃止呕而散水,且能制约半夏悍烈之性,加茯苓以利水治其标。肺痿篇第5条为肺痿之时,上焦及中焦皆有损伤,肺及脾胃寒滞”,水饮难以运化输布,致遗尿、小便多,不渴等证,清阳不展则眩,气不四达,津液不固则“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为理中汤组方,故治以甘草干姜汤温肺散寒,益气化饮,使清阳得升而眩晕除。

1.2 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停聚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中第8条“妊娠有水气……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此两条皆为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停聚而作眩晕。第31条论狭义痰饮,其人脾胃素来虚弱,难以运化,饮食难化作津液,津液不布则人瘦,痰饮走于肠间,则脐下悸,水饮内停则人身气机升降受阻,常常吐涎沫,而清阳不升,易发癫眩,此方桂枝配合茯苓温化饮邪,共同协助他药使水饮得以消散,,又张锡纯谓桂枝重用有平冲降气的作用,适用于心下悸动、脐下悸动的治疗,猪苓、茯苓、泽泻以分利三焦之水饮,通调水道,白术以健脾而增强其运化水湿之功,复其气化,水饮得下,五苓散在治眩晕和小便不利之外,临床还有颇多发展:第8条因妇女妊娠之时,膀胱受胎儿压迫的影响而致气化受限,小便不畅,气化不及则水饮内停则出现起则头眩,复加在表之风水而身重恶风,故治以葵子滑利孔窍,利水以通阳,恢复膀胱气化,稍加茯苓以治它处之水,使水饮去而气化复。

1.3 肺气受损,津液不布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第1条“肺中风者……冒而肺胀”。

此因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传脏腑,而致肺之宣发肃降功能障碍,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有病变,则津液不布,而发口燥、喘及眩冒,身运而重。此证与肺痿篇第5条病机类似,治法当参以甘草干姜汤证,治以温补肺气为主,并合以解表之品。

1.4 脾胃虚寒,湿热上扰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中第2条“趺阳脉紧而数,……食谷即眩……名日谷疸”。第3条“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頭眩……茵陈蒿汤主之”。

此3条论脾胃虚寒,艰以运化水谷,清阳不升,部分津液反而化为痰饮,而多食又致停食化热,久则发黄为谷疸,热气合痰饮上扰,而致头眩。仲景云热湿在里者,法当下,治以茵陈蒿先煎去其辛味发散之性,留其苦降之用,清热利湿,栀子清三焦之热而除烦,大黄下实热,推陈致新,为急则治标之法,三药通用,各司其职,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脾胃复其升降,饮食化归精微。

1.5 风湿外侵,胃气上逆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第8条“诸肢节疼痛……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为外感风寒湿邪,久而痹阻筋脉关节,郁而化热,筋脉关节失养,一身之气机升降出入受扰,胃中之停水随气上逆则头眩短气,故以桂枝汤去大枣将其冲逆,知母解热除烦,麻黄、防风疏散风寒之邪,白术、附子祛湿解痹,使一身内外,气血通畅无碍,诸证得除。

1.6 津液亏虚,孤阳上出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中第1条“问日:新产妇人有三病……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第2条“产妇郁冒,……小柴胡汤主之”。

此两条均为妇人产后血虚,复加汗出,因津与血同源,而致津液亏虚,孤阳上出,侵扰头目而致眩,治以小柴胡汤,以柴胡合半夏,一升一降,调整气机,黄芩解其阳化之热,人参、生姜、甘草和大枣补益中焦,化生津液,诸药合用,次序井然,使上焦及中焦气机通畅,又津液得复,故而阳气得阴而敛,不再作眩。

1.7 精血亏虚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条为虚劳病,久患失精的病人,阴阳气血皆不足,精血耗损难复,以致不能荣养头目而眩晕,故治以桂枝汤以和营养血,易炙甘草为生甘草,其意不在补中缓急,而在清热生津与调和诸药,加龙骨牡蛎以增强潜镇纳摄之力。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眩晕,实证多与痰饮有关,而痰饮水气的产生与阳气的虚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治法或重在治标,或重在治本,或标本兼顾,为后世“无痰不作眩”及“无虚不作眩”提供了依据;虚证多为气血津液的亏虚,不足以荣养头目,而致眩晕,正如《灵枢》所云“上气不足……目为之眩。”故临证时须细心辩证,认清标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可偏执一端,耽误病情。

2 临床运用举例

(1)张某,男性,47岁。现症:眩晕,,头脑昏沉,阴雨天时症状有加重,偶有耳鸣,晨起刷牙时易打干呕,夜寐多梦。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辨证为脾胃阳虚,痰饮中阻。治疗遵从仲景温药和之,予苓桂术甘汤加生姜30克、半夏20克。服药3剂后,诸证大为减轻。继服4剂,症状基本消失,仍在阴雨天时偶有头晕发作。后继续服用14剂,2年未再复发。

按: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内生痰湿,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湿侵及头部,蒙蔽清窍,阳气不能顺利外达,因此头脑昏沉,故遇到阴雨天时症状加重。脾阳不化,水湿困脾,心失所养,而现夜寐多梦之症。

(2)李某,女,37岁,3天前突然头晕,视物旋转,活动时加重,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清水,胸闷,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处方五苓散原方治之,服药1剂,患者眩晕呕吐立即减轻,继服4剂,诸证皆失,两年以来未见复发。

按:此案属饮邪上泛清窍所至,水饮有流动之性,故见视物旋转之像,并随活动而加重,当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湿化水饮,饮邪去则病愈。

(3)金某,男,43岁,2天前突觉耳鸣眼花,视物时旋转,心烦欲呕,活动时更甚,急诊就医于某县医,处以维生素B6、安定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变,今查CT未显示脑部病变,现症:视物旋转,,视物不清,耳鸣呕吐,BP:126/82mmHg,舌淡苔白腻,脉滑,两寸尤为弦劲。

辨证:阳气虚弱,痰饮中阻,治以泻饮涤痰,平肝熄风,予以泽泻汤加茯苓、代赭石、钩藤、菊花、白芍,重用泽泻60克,白术30克。服2剂后视物旋转,呕吐之症明显缓解,仍有头晕,耳鸣,予前方加入煅磁石30克,继服3剂后,头晕及耳鸣之症消失,无视物旋转,呕吐等症状,仅有视力一项较发病之前下降,嘱买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服用,随访2年,视力恢复,眩晕未复发。

按:患者阳气虚弱,不能运化痰饮,痰饮中阻,扰及清窍,致使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证属“痰饮眩晕”,重用泽泻汤以泻饮涤痰,加平肝重镇之品以平肝熄风,冲气上逆太甚,故后加入煅磁石以纳浮越之气归肾,终能克功,后视力下降乃肝肾亏虚未能恢复,故以杞菊地黄丸缓缓收功。

(4)刘某,男,67岁,患者头晕,头脑昏沉,视物不清,心悸胸闷,偶有气短发作,失眠,记忆力减退,现症见,形体瘦弱,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查心电图示:心率:108次/分,窦性心动过速。

辩证:精血亏虚,心肾不交,治拟补精益肾,交通心肾。用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人参20克、制附子10克。本方服用7剂,诸证消失,继予归脾汤加减巩固疗效。

按:患者年高体弱,精气亏虚,心肾不交,便发心悸眩晕。此正虚劳失精之人,气血不能荣养全身,故见心悸、眩晕失眠之证,以桂枝加龍骨牡蛎汤调燮阴阳,加附子温阳以助诸药,加人参以资其元气。

猜你喜欢
眩晕
耳鼻喉科门诊100例头晕患者病因分析
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60岁以上老年眩晕临床分析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疗效观察
崔应麟教授临证验案三则
从痰辨治高血压病经验浅谈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迷失与眩晕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