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观音石刻浅考

2018-06-19 02:44鞠志海
收藏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吴道子观音菩萨青州市

□ 鞠志海

明代石刻 吴道子、冯起震绘竹林观音菩萨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

古书画界有“纸寿千年,绢八百”之说,意思是字画等有机文物,到了一定的寿限,就会自然剥落或糟朽,不易保存流传于世。国宝级文物唐朝韩滉的《五牛图》虽历经千年,保存于世,但据介绍当年从香港回归祖国时,其已糟朽不堪,模糊不清。如何将千年以上的字画相对完好的保存流世,让今人得以赏见,石刻线画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而将两个朝代书画家的作品共于一处,留于后人,那就更是弥足珍贵了。青州市博物馆藏明代冯起震添竹重镌刻吴道子观音菩萨像石刻,就是这样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此方竹林观音像石刻,高120、宽60厘米,石灰石质。石刻正中镌刻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菩萨头戴披巾式折冠,脑后饰有圆形头光。体态丰腴,面相圆润,双眉弯曲,眉间饰白毫,杏眼微启,双唇轻闭,项饰三道,面部表情庄严慈悲。胸前饰如意形花坠,坠两侧系飘带,飘带细长,随风舞动。丰胸微袒,着宽袖长衣,跣足立于莲瓣舟之上,其四周波涛涌动,似在前行。在菩萨的右上方有一怪石,三枝翠竹破石而出,疏密有致,遒劲有力,秀美而挺拨。在菩萨的右下方镌刻了一位善财童子,脑后亦有圆形头光,着宽袖长衣,双腿微曲,跣足立于莲叶之上。在左上方刻有一展翅飞翔的鹦鹉,左下方一长颈瓶,瓶中插有柳枝,浮于波浪之上。在石刻的左边刻有两行小字:唐吴道子画像,明冯起震添竹重镌。右边刻有:姑苏陈彬勒石。

此方石刻虽是不同时期的两幅作品拼合而成,但构图巧妙,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实为一件难得的佳作。据《大方广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记载,善财童子曾到南方光明山进谒观音菩萨,向菩萨问法,而此方石刻中也出现了善财童子的形像,可知此为南海观音菩萨。民间相传南海观音菩萨居住在紫竹林中,而石刻中出现几竿翠竹,也就十分恰当了。况且敦煌壁画中就有竹子和菩萨的形象出现,因此竹林观音的组合是十分巧妙的,并不是作者的臆造。

吴道子,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后人尊称为“画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元年(680年),卒于乾元元年(758年),年少孤贫,后召入宫廷作画。擅画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其主要作品有《地狱变相》《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其绘画风格被后人誉为“吴带当风”。

添竹之人冯起震,字青方,号稷下门生,明末画家,青州市高柳村人。擅画竹,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其《雪竹图》《竹石图》等多幅作品。著有《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榆园画志》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称其“文与可后数百年所仅见”。

青州两面环山,山中盛产石灰石,当地人称为青石。这种青石硬度适中,杂质量少,较易打磨,且存量大,因此常被用作石刻雕塑材料。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古青州自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近1500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正是青州丰富的雕刻石材和璀璨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青州精美的石刻艺术,国家一级文物青州市五里镇出土的北齐线刻画像石,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重大发现青州市龙兴寺佛造像,均采用当地的青石。

此方竹林观音石刻也采用当地盛产的这种青石,根据石刻上的题记可知,该石为明代苏州人陈彬所刻。而现藏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的一方垂竹石刻,其下就刻有:“冯可宾石”“游戏翰墨”“冯氏家藏”印,并有题跋:“明崇祯二年己巳秋仲北海冯起震辑父子竹石诸公许品十幅成屏刻石备览”,另有“姑苏陈彬刻”字样。由石质和题记内容可推测,此方竹林观音,很有可能也是在同一时期,由苏州陈彬刻成,冯氏家族收藏。

明代石刻 吴道子绘孔子像 青州市博物馆藏

明 冯起震 竹石图 青州市博物馆藏

至于石刻中观音菩萨是不是依吴道子的真迹所刻,同样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同为明代的还有一方吴道子石刻线孔子像可为参证。这一方石刻线孔子像,高120、宽79厘米,画像为孔子的上半身。孔子头戴折冠,中掼长簪,冠有丝带系于颌下,眉目清朗,眼神灼烁,美髯飘逸,富有神气。石刻的下部有约600字的撰文,撰文如下:恭刻先师孔子圣像记,衡藩新乐王载玺谨,……兹刻圣容为吴道子所图鲁司寇之像……。此孔子造像不仅是明代衡王府的遗物,更为珍贵的是朱载玺根据唐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像为蓝本而制。衡王府是明代封藩青州的最后一个王府,是为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个儿子朱祐楎所建,衡王爵位世袭,共传六世7人,衡王府辉煌的历史从建藩一直延续到清兵入关,末代衡王朱由棷降清。而新乐王朱载玺就是第一代衡王恭王朱祐楎的孙子。作为皇室宗族能够赏鉴甚至收藏过吴道子的绘本,应该是很有可能的,而同一时期的青州出现过两件吴道子的石刻,也说明当时的青州应该出现过吴道子的绘本。因现流传于世的吴道子作品经专家鉴定,多为后世临摹本,所以当时两方石刻的绘本,笔者认为也极有可能是前朝的临摹本。

从石刻中菩萨的形象和风格来看,面相方圆饱满,体态丰腴圆润,丰胸,极具唐代人物仕女像的样貌。而所画线条,笔势圆转、流畅,菩萨衣着宽大飘逸,如被风吹拂而迎风飞扬,尤其是吊坠旁的两条丝带,更加飘逸灵动,充满动感,极具“吴带当风”的风格特点。因此笔者综合认为此方竹林观音石刻,最少也是依前朝吴道子的临摹本所刻。

中国古代早期的绘画技法主要在于线条的运用,绘画作品都是以毛笔绘制的线条作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勾勒所要描绘对象的外部轮廓完成造型,特别是人物形象几乎全部运用线描,而这种绘画技法被古代工匠们原封不动的移植到石板上,这就是石刻线画艺术。此种技艺中的阴刻线就是在平面的石板上錾刻出凹下去的线条,将绘画作品完好的复制到石板上,最忠实于绘画原作。石刻线画不仅能相对完好地将早期的绘画作品呈现给今人,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还能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共处于一块石板上,达到“关公战秦琼”意想不到的珠联璧合的效果。因此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方竹林观音菩萨石刻线画,将唐代吴道子的观音菩萨和明代冯起震的竹子,完好又完美的复刻于一块石板上,更显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宝贵的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吴道子观音菩萨青州市
青州市花卉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山东省青州市通联站展示
分析《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
“画圣”吴道子
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
莫高窟经变画的依据与艺术表现
穴位埋线治疗老年性便秘50例
万世之功郑国渠
画圣吴道子
稳扎稳打,做精强势品牌——访青州市众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