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农耕经济的诗情画意

2018-06-19 07:57龚惠云编辑谢泽
中国三峡 2018年5期
关键词:乾隆皇帝

◎ 文 | 龚惠云 编辑 | 谢泽

粉彩耕织图双螭耳尊,清乾隆年间制。国家博物馆2006年展。 摄影/聂鸣/FOTOE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农耕传统的民族,春耕夏耘为国之重事,关系到国家生存根本。以“耕织”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之后,先秦彝器、两汉画像砖、魏晋墓室壁画及唐、宋佛窟画,均有大量关于稼穑、桑织的场面,但都只是零散的“耕”或“织”图,尚未系统化。至宋代才开始出现了以绘图方式详实记录稻耕和丝织生产的系列图谱。由于“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描绘劳动者耕作与蚕织场景形象生动、细腻传神,起到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耕织图》本身也成珍贵的艺术瑰宝。

据文献记载,《耕织图》的流传始于北宋“仁宗宝元(1038年-1040年)初图农家耕织于延春阁”,这是目前所知北宋宫廷以农家耕织为内容的成套的壁画,是我国最早的耕织图,惜已不存,只知图中对桑织场面的描绘比较细致。

1. 拔秧,《雍正耕织图册》,清代宫廷画师绘。 清宫廷画师绘/FOTOE

至南宋,刻本流传的是楼璹所绘《耕图》二十一幅和《织图》二十四幅。南宋初期,政经困难、需大力发展农业。楼璹初为县令同情农民疾苦、重视发展农业,所绘《耕织图》目的十分明确:响应皇室旨意,加强农业宣传;呼唤社会重视、支持农业;规劝社会各阶层体谅农民、尊重农民劳动;宣讲农业技术,引导农业正确发展。楼璹《耕织图》颇得历代帝王推崇,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楼璹《耕织图》原本及刻石今均已散失,其45首五言诗仍流传至今。由于《耕织图》反映了农耕时代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耕与织的生产环节,因此一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的图画和诗歌,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元代以来,历代都有《耕织图》的摹本。

2. 攀花,《御制耕织图》,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焦秉贞绘,康熙题诗。焦秉贞/FOTOE

3. 耙耨,《御制耕织图》,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焦秉贞绘,康熙题诗。焦秉贞/FOTOE

元代安徽休宁人程棨根据楼氏家族收藏的副本临摹,流传于世。

明代有邝璠摹本。邝璠著《便民图摹》十六卷。其中卷一、卷二为《耕织图》摹本。卷一为《农务之图》,卷二为《女红之图》。邝璠的摹本比之原图本减少了图数,也更换了配诗。195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便民图摹》,内有《耕织图》共计31幅,皆为黑白线条,其中耕图15幅,织图16幅。与楼璹原图基本相同。

清代绘制《耕织图》达到鼎盛。清康熙皇帝南巡见到《耕织图》,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璹图基础上,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重绘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图内空白处均以小楷书楼璹五言律诗一首,康熙皇帝也为之赞咏赋诗46首,并充满激情地题序:“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惓惓于此至深且切也。爰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自始事迄终事,农人脐手足之劳,蚕女茧丝机杼之瘁,咸备极其情状。”康熙皇帝在序首钤盖“佩文斋”朱印、在序尾钤盖“康熙宸翰”阳文朱印和“稽古右文之章”阴文朱印,再命木刻家朱圭、梅裕凤镌版印制,颁赐臣公。

焦秉贞所绘《耕织图》问世以后,墨印彩绘本即出现。世人皆曾几度摹绘、刊行焦秉贞《耕织图》,其中数《胤禛耕织图》最为独特。《胤禛耕织图》是康熙朝四王爷胤禛(雍正皇帝)在继位前,于潜邸命宫廷画师所绘制。该册描绘了胤禛一家,王爷、福晋、世子等皇室成员,闲暇之余身着汉服,辛勤耕作的场景。该图册是出于想象创作,旨在体现满汉合一、文化上相融相通的政治目的,同时体现胤禛作为皇子,勤奋、亲民、重视农业发展。《胤禛耕织图》是雍正皇帝登基前进献给父皇的书画作品,不着绘画人姓氏,画上五言诗为胤禛亲笔书写,并钤印“雍亲王宝”。

粉彩耕织图题诗碗,清代嘉庆年间,清宫皇家用物——“天府永藏”系列展,北京,故宫博物院。 摄影/杨兴斌/FOTOE

康熙后期,诸皇子纷争甚剧,胤禛注意与父皇的感情维系。康熙皇帝重视农耕,亲自指导种植御田,胤禛投父皇所好,翻画《耕织图》,并将其中的人物画成自己与福晋的面容,表现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恬淡,以及对农业愿意亲力亲为。胤禛将自己的赐园圆明园经营得有模有样,邀请喜爱园居的康熙皇帝驾临。康熙皇帝称赞他“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情恳切,可谓诚孝”,感情的亲近很可能在康熙皇帝选择继承人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胤禛耕织图》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雍正时期精、细、雅、秀的艺术特征,胤禛颇具个性的行草题诗展现了大家风采。

胤禛对农政的重视绝非仅仅为了讨好父皇,而是真心为之,从其登基后的施政方针反映确实如此,最为显著的事例即是雍正皇帝祭先农坛,亲自扶犁开耕,被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法国吉美美术馆的《雍正祭先农坛图》手卷记录在案。

乾隆皇帝对《耕织图》文化的弘扬达到了顶峰。他既在清漪园中实地营造了 “耕织图”的人文景观,又刻石推广元人程棨根据宋本摹绘的《耕织图》。

乾隆实地营造的清漪园之“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颐和园在清漪园时期颇具江南水乡风情的独特园林景观。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当年,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河湖交错,稻田棋布,景色酷似江南。乾隆皇帝造园时又特意将原在城内、专门负责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组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景色淳朴清幽而又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园林景区。它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园林式表现,主要有延赏斋、玉河斋、澄鲜堂、蚕神庙、水村居等建筑,并建造了织房、染房、蚕房,同时种了桑树,建了极富江南风情的水村居。因此乾隆将其命名为“耕织图”,寓意着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图画。

乾隆皇帝认为“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当时乾隆皇帝对圆明园的农桑区并不满意,它与自己心目中南巡所留下的“润含植稻连农舍,响讶缫丝答客桡”之印象相去甚远。南巡的重要目的,是“吴越曾经风物探,每教位置学江南”。因此,构造一幅“机鸣声里过飞舻,人画偏欣耕织图”的景观,成为乾隆皇帝南巡后一个重要的追求。圆明园既建有多稼轩与贵织山堂,再建农桑并举的景观未免重复。乾隆十六年适逢清漪园定名,藉此之机在西堤外稻田中建造织房,开始营造乾隆皇帝的“耕织图”景观。该年本在内廷的织染局奉旨移于该景区,与稻田毗近,成为“耕织图”的重要构成景点。“天然图画”是中国古代士人建园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织染局转变成耕织图景观,恰恰是利用了天然环境,使景观与环境相融。乾隆皇帝于十七年首次在诗中使用了“耕织图”一词:“两岸溪町夹长川,樨稻抽秧千亩全。意寄怀新成七字,绿香云里放红船。吴越曾经风物探,每教位置学江南。请看耕织图中趣,一例豳风镜里涵。”第二年,乾隆皇帝在玉河旁立石刻字,题名“耕织图”,并在立石阴面刻当年所吟《自玉河放舟至玉泉山》一首:“玉带桥边耕织图,织云耕雨肖东吴,每过便尔留清问,为较寻常景趣殊”。 乾隆皇帝反复吟诵,设“耕织图”乃因农桑为治国之要,并非为自己寻欢娱乐,“耕织图边一义舟,来观织作岂来游”,“溪上几间屋,近临耕织图,可知延赏处,不为悠情娱”。 他于清漪园定名至六十年归政后,写就的以“耕织图”为题的诗近200余首。

乾隆还把元代程棨临摹的《耕织图》收藏于圆明园之多稼轩,并谕旨“刻画勒石程棨《耕织图》”,从决定到完成用了三年时间。当全部刻画完成后,乾隆皇帝以此为画坛盛事,宣召高晋、刘统勋、福隆安、钱维城、董浩等人,于三十七年新正日在重华宫以《耕织图》为题,举行茶宴联句,为一时之文化盛事。《耕织图》石刻的建成,使清漪园建筑景观之内涵更具鲜明的盛世时代特色与审美艺术追求,它既满足了乾隆皇帝重视农桑的根本要求,又展示了乾隆皇帝作为诗人兼鉴赏家深厚的文化修养。后圆明园遭八国联军焚掠,程棨临摹的《耕织图》流失于外,缺损不齐,辗转为美国弗列尔美术馆收藏;刻石也被毁,直至1960年,残存23方刻石终归中国博物馆典藏。

清代康雍乾三朝,宫廷工艺品装饰“耕织图”题材者多见于书画、缂丝、瓷器等。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康熙五彩耕织图瓶,形似捣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棒槌瓶”。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2组主题纹饰,每组绘6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2首。此瓶纹样即出自康熙时所绘的《耕织图》中的两个片断,其情景描绘得真实生动,器物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写实风格的艺术佳作。一套《耕织图》,不仅折射了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同时也体现了清宫文化的一大特点。

猜你喜欢
乾隆皇帝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趣读篇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TWICE AS NICE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勿忘推恩施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