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老城区微改造地区公共艺术现状研究

2018-06-21 11:24车红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更新社区

车红艳

摘 要:通过观察、梳理广州市老城区进行微改造项目的地区的现存公共艺术现状,来探讨广州市老城区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期望公共艺术应用于微改造项目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能成为广州市乃至其他城市老城区城市更新的首选项。

关键词:城市更新;社区;公共艺术

一、前言

(一)广州市老城区发展公共艺术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往往只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旧城及老城区多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不仅忽略公众需求,破坏社会有机体,激化了种种社会矛盾,更甚者,是失掉了老城传统文化与韵味。广州市城市更新一改过去全面改造(拆除重建)为主的方式,开始尝试微改造,而微改造地区主要在老城区。

王中教授认为“城市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将是评价一个城市的重要依据[1]”,而“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鲜明的载体[2]”。广州自公元前214年建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3],广州市老城区暗示了其富含历史文化这一重要信息。因此,广州市老城区与公共艺术结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广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4]所公布的微更新类正式项目与老城区范围[5]的交集部分,并将特色小镇、产业转型升级类项目剔除(图1)。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实际是存在于老城区的多个社区。本文之后所提微改造均针对本研究范围内的项目地区(图2),后文将不再加以说明。

二、广州市老城区微改造项目的公共艺术现状

本文作者通过走访调研广州市老城区微改造项目,发现此类项目的公共艺术主要存在于街道两侧或转角处以及社区小广场、小公园内。绝大多数公共艺术是以“品”的形式呈现的,并显示为长久性,但也发现个别走出单纯视觉形态的公共艺术,并显示为临时性(表1)。

总体来看,微改造地区内现存公共艺术最多的类型是雕塑和壁画,擁有这两类公共艺术的地区占所有研究对象的一半。极少数存在小品类、设施类、其他类长久性公共艺术和临时性公共艺术。

(一)长久性公共艺术

本文将所观测到的长久性公共艺术归纳为五类,即雕塑、壁画、小品、设施和其他。

1.雕塑

广州市老城区微改造地区现存的雕塑可分为三类,抽象类雕塑、具象类雕塑和混合类雕塑。

抽象类雕塑(表2)主要存在于80年代建成的住宅区,如:东湖新村、五羊邨、周门新村。[6]其中五羊社区的雕塑位于寺右新马路这条城市交通要道,体量较大,上面写有五羊邨,已成为该社区的地标。而东湖新村和周门社区内的雕塑则位于社区内道路的转角处,体量较小,不仔细观察已很难发现。抽象类雕塑的解读往往因观众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呈现出较大的不同,但其极具个性的造型,如果可以结合适中的体量,及优越的安放位置则很容易一跃成为社区地标。

具象类雕塑可分为人物类和物品类(表3),多存在于社区小公园、小广场内,或街道两侧。具象类雕塑因其通俗、简洁的形象更易被公众理解。人物类雕塑所采用的工人、市井小民等形象贴近生活,给人较强的亲切感,如建设街二马路社区的工人雕塑,人民街果菜西社区的雕塑(《斤两不差》,万兆泉,2012年),而借用历史名人及典故所造的雕塑更是颇具教育意义,如华林街道兴贤社区清风苑内的雕塑(《韩愈·祭鳄鱼文》,刘畅畅,2017年)。物品类雕塑所采用的形象既有古代器物,如人民街果菜西社区的鼎(《五羊鼎》,黄奔凯,2012年)、如意(《幸福广州》,王卫宁,2012年),也有如今常见的物品,如农林街执信南路社区内的雕塑(《呵护》)采用的书籍形象,并将书籍的翻阅特性运用在雕塑中,引导进一步的互动,即翻阅雕塑页面的内容,从而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具象类雕塑的雕刻内容多来源于社区历史,或公园、广场的主题。如人民街果菜西社区的雕塑《斤两不差》所体现的经商之道(诚信、公平)回应了该社区的金融历史;农林街执信南路社区越秀区“生命阳光”文化园内的一组雕塑(《生命之光》《恋》《爱》《孕》《哺》、《思》《教》)彰显了该公园的主题;华林街道兴贤社区清风苑内的雕塑《韩愈·祭鳄鱼文》灵感来源于韩愈的檄文《祭鳄鱼文》,此文意在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贪官污吏,由此点题。

混合类雕塑(表4)的外观相比较具象类雕塑具有抽象性,但雕塑上的内容又为具象的。如北京街仁生里社区的雕塑外形为四方柱体,但柱上的内容运用广州市相关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拼贴处理,皆为具象形象。农林街执信南路社区的《心连心·打算美好未来》乍一看较为抽象,但近观之后可发现是对算盘的引用,十分直观。人民街果菜西社区的《经纶济世》(许鸿飞,2012年)整体外观虽难以简言道明,但雕塑上的内容都采用了具象的图案进行叙述。

2.壁画

广州市老城区微改造项目现存的壁画皆依附建筑立面或围墙得以呈现,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手绘类和工艺类。

手绘类壁画(表5)皆由艺术家手绘得以完成,如珠光街仰忠社区的《珠江之光,粤海扬帆》壁画、人民街果菜西社区讲述民间金融街故事的壁画和大塘街豪贤社区兰亭君舍小区围墙上的书法壁画。此类壁画多注意挖掘社区历史,或是以小区名字为灵感,发散思维进行构思。

工艺类壁画(表6)的最终视觉效果要依靠手工艺或现代工艺才能得以达成,如雕刻型壁画、陶瓷壁画等。雕刻型壁画又可见浮雕、阴刻,如建设街二马路社区的浮雕壁画、金花街桃园社区的阴刻壁画。并发现依附校园建筑创作的壁画,多爱用拼贴手法,如东山街五羊社区五羊中学的建筑壁画和光塔街怡乐里社区朝天小学入口建筑的壁画。永庆片区壁画的形式则更具创新性,立体部分可与公众进行互动。黄花岗街云鹤社区的壁画为典型的陶瓷壁画,并于壁画一侧配以短文《云鹤序》,该文介绍了云鹤社区的历史变迁,同时,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可进入电子页面进行阅读,并配有普通话和粤语两版的人声朗读。

3.小品

广州市老城区微改造项目现存的小品类公共艺术(表7)并不是很多,具体有白云街东湖新村社区内的水景小品,水景中心为仙鹤造型的雕塑;另有金花街道桃源社区西南门的入口设计,造型为挂着毛笔的笔架小品,这种将公众熟知的用品放大的方式十分具有亲和力。

4.设施

目前观察到的微改造地区现存的设施类公共艺术(表8)主要有农林街执信南路社区的宣传栏和金花街桃源社区的指示牌,后者通过扫描其上的二维码可进入线上社区,不仅可以查看桃源社区的地图及相关的信息,还可了解金花街的其他社区(表9)。

5.其他

其他类主要是黄花岗街云鹤社区的一处公共艺术,它位于动物园总站停车场门前的地面上,此处时常有公交车穿行而过,3D视效的呈现可以警示公众此处具有危险性,使行人更加注意安全(图3)。

(二)临时性公共艺术

临时性公共艺术是来自泮塘五约(以下简称五约)的一场名为《我家在五约》的照片模型展,不同于我们认知中存在于美术馆、博物馆中“高大上”的展览,此次展览可以说各方面都十分“接地气”,平面设计的制作与宣传[7]都是根据五约的生活、习俗进行展开的,而展示的搭建材料更是村民自发捐献的。该展览于2017年11月末开展,原计划展出时间至当年年底,后由于受到公众的一致欢迎延长至今。该展共有五个主题,泮塘地图、泮塘历史、泮塘生活和泮塘五秀四个主题展示照片,而泮塘未来则展示模型。

这是一场具有生命力,不断生长的展览。说它有生命力是因为开展以来除了有现住在五约的居民前来观展,更引来许多已经搬离五约多年的老街坊,并不断有热心居民提供家中珍贵的照片(表10),因此整个展览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样貌。为了促进展览的互动,策展人在一些照片下提出了问题,并给出选项,但并没有给出答案(表10),这是因为策展人希望来观众可以张嘴问一问身边的五约居民,以此增加公眾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居民凭借自身的生命经验、知识积累回答问题也会增加社区自豪感。

泮塘未来部分所展示的模型主要有两个,一是根据五约历史所建的模型,二是拟设计的五约未来。居民在观展期间畅所欲言(表10),可自行动手将所提建议通过便签记录下来粘贴到相应的模型空间位置,所有的建议经过一定时间会整合、制作为可视的形式在展览上投放,以反馈给公众,由此给予居民参与活动的自信,并使居民更乐于提出建议。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作者经过调研发现,进行微改造项目的地区现存的公共艺术多以物化的形式存在,具备互动性的作品寥寥无几,公众的地位还是处于观众、旁观者的位置。但也不乏泮塘五约这样的新类型公共艺术[8],在此期间公众不再只是单纯的旁观者,他们化身为参与者,公共艺术也不再只强调物化,它可以是一场展览、一次活动。策展人通过巧妙地安排收集居民的建议,并将建议提议给落地项目,引导社区居民实现共建。实际上,也只有社区居民真正地知道他们的生活有哪些不便,又有何需求。有一事肯定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扰,即如此“接地气”的展览,是否属于公共艺术,因为它的外表是如此的“不艺术”。我们要注意的是,公共艺术本身就不等于艺术,公共艺术从街道走向社区,也是对于“公共”的更多转向,但在尽可能注重“公共性之后”,如何把握公共艺术的艺术性与世俗性的平衡,却是我们每一个旨在推进公共艺术实践的从业者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事。

另外,如想更好地借助公共艺术来实现老城区的微更新,可多多观察当前相关地区的公共空间现状,结合实际问题来进行创造。公共艺术应该是公共的问题,公众的事。最后,说到未来的老城区社区更新发展,本文认为应先以修葺为主,完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其次在资金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以适宜的公共艺术形式点亮社区公共空间,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

老城区的城市更新曾走过许多年的弯路,广州已吸取经验,努力戒除曾经的一刀切式的城市发展之路,并尝试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方式,这是一种对市民生活、城市生长的尊重。从无到有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而如何从有到好及更好则是我们正在并将长期探索的路。

注释:

[1][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具体内容见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广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EB/OL]. http://www.gz.gov.cn/gzscsgxj/zxgh/201608/90281bb2b3af46eda7d25da1bf1d404f.shtml,2016-06-24.

[5]本文所划定的老城区地理范围参考《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附则一中心城区旧城区的范围,包括越秀区绝大部分区域和荔湾区和海珠区小部分区域,具体为环市路—恒福路—永福路—越秀区与天河区区界以南—广州大道以西、昌岗路—新港路以北、白鹅潭珠江水道(鹤洞大桥)—同德涌以东的地区,面积约54平方公里。

[6]陈锦棠.形态类型视角下20世纪初以来广州住区特征与演进[D].华南理工大学,2014:265.

[7]海报等一众平面设计都是根据五约的各种真实元素进行创作的。不同于城市中一般展览习惯提前很久就造势的做法,五约村民的习惯是活动临近时才张贴海报,因为大家往往不会特别注重海报上所写的时间,如果提前一周宣传,居民看到就会立马到场地看看,如果发现没有活动就会很失望,下次就不会来了。

[8]王洪义.从街区到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空间转移[J].公共艺术,2014,(05):39-44.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城市更新社区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TOD/城市更新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