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顾恺之“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理解

2018-06-21 16:26王荣
艺术评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顾恺之

王荣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人格、精神得到了空前解放,人们开始重视个人以及个人的情感思想表达,其中最突出的便是魏晋玄学,而“以形写神”①和“迁想妙得”②正是玄学、佛学思潮在绘画理论中的反映。“以形写神”是由东晋著名画家和画论家顾恺之提出的,是指画家在反映客观对象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客观对象的内在的精神本质。“迁想妙得”是与“以形写神”相连带而提出的。写神,就不能拘泥于形,必须从形迁移开去,通过想象,而且是大胆地想象和联想,才能妙得其神。“神”是依托形而存在,“神”使形具备了神气,“形”和“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迁想妙得”:只有在深入地认识感知对象,有了感性的东西后,从而达到巧妙精准的表达。通过探究自然客观事物的表象从而抽象、沉淀出最本质的“神”。顾恺之的“以形写神”重视“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体现在绘画的思想领域,还涵盖了绘画技巧的变化和绘画风格的演变,在绘画技巧和风格上敢于打破传统思想,推动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顾恺之 “以形写神” “迁想妙得”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23-02

一、“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就是要通过人的形体写人的精神面貌,写人物形象的特征。顾恺之认为绘画要想获得“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艺术家抛弃所描绘的对象,不去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忽略客观实际存在,则根本无法达到传“神”。相反,如《淮南子·说山训》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③这里所说的“君形者”,指的就是“神”,只是一昧地追求形似,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也只是照葫芦画瓢,不去深入感受体会了解描绘的对象,而忽略了事物本身存在的精神本质,那么画出的作品也只是画出了事物呆板僵硬毫无生气可言的形体。因此,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是通过艺术家的笔来表现客观对象的内心世界、精神本质,不能单纯地描绘事物表面,一味追求形体特征,而是艺术家在了解观察了客观事物后,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高度概括总结,并且传达出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本质,达到写“神”。

在人物画上中,顾恺之最重视的是人物眼睛的描绘,认为人物的传神靠眼睛来体现,其他的如人物的动态、穿着的衣服、背景环境等也都必须服从和有助于“神”的传达。《世说新语巧艺》云:“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又云:“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④顾恺之认为,人的四肢美丑和传“神”的关系不大,传“神”写照都在人物的眼睛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物画中,画人物挥弦动作是十分简单的,但是想要画目送归鸿就比较困难了。顾恺之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还懂得营造环境和运用某种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唐宋人所摹他的《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绘画作品中也可以体会得到顾恺之为了达到艺术上的“以形写神”的目的,而在作画前进行的缜密构思。《画云台山记》云:“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运,”⑤用瘦形表现天师道骨仙风的本质,是他力求体现“以形写神”而对自己的创作所提出的要求。

《淮南子·原道训》:“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⑥由此可见形、神相依是一切事物和生命存在的根本規律,在艺术中亦是如此,顾恺之提倡“以形写神”,“形”为外相,“神”为内涵。“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神”是依托“形”来体现,无形则神不存,“神”使形具备了神气,“形”与“神”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二、迁想妙得

《魏晋胜流画赞》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次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⑦“迁想妙得”迁动画家想象,妙得对象精神。把作者的思想迁入对象中,深入地去认识感知对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感知到的思想感情加以运化、抽象、沉淀,并且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迁想妙得”的提出表明了绘画这门艺术不仅仅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还需要发挥作者的想象(即“主观能动性”),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地相互交融来达到传“神”的手法。

在人物外形上的表现上要注重神的刻画。《世说新语·巧艺》云:“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⑧裴叔则得画像虽得其“容仪之美”,但只觉得未能表现出他的识见,在他的颊上加了三毫表现他的见识,这正是顾恺之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体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妙得”的结果。其次,在人物的表现上,顾恺之还注重对人物所处环境的描绘,强调通过这种描绘来烘托人物的神情。《世说新语·巧艺》云:“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⑨他把谢鲲画在岩石中,充分体现了谢鲲特有的“神”,以“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自许的性格,使作品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迁想妙得”反映了一定的绘画规律,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从强调社会到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指出想象在创作中的重要,贯注了作者活泼生命的艺术创造,主观意识的重要性。要表现对象之“神”,就得充分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先有感性的东西,从而达到精准巧妙的表达,所谓“迁想妙得”正是此意。

三、结语

在“以形写神”上连带出“迁想妙得”,没有“迁想”就没有“妙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迁想妙得”四个字,恰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循环的完整过程。在绘画创作中,要去感性的认识客观事物,了解其特点结构规律等的外在因素,还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感知客观事物的思想,与其达到共鸣,到达“无我”“忘我”的境界,从而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将“物我交融”的思想感情深化出来。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当我们观察一个物象的时候,比如盛开的梅花,当我们看见它独自盛放的时候,不免会有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你可能会被感动,被激励,或者它的美带给你一种无法说明的喜悦,或者你开始观察它盛开的季节,盛开的环境、气候等外在因素,你会感觉它多么坚韧不拔,不畏严寒……这就是你开始深入感知了解这个对象,并且这个对象有触动你心灵的地方。在这些状况发生时你已经在“迁想妙得”,当然如果你只是觉得梅花外表的好看,机械地刻意地照搬到画纸上,那么这已然不具有任何意义,或者说这就像冰冷的寒仞,不带有一丝人情味,就达不到所说的“以形写神”。

在我们绘画时,“迁想妙得”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艺术创作,只是机械地将客观事物印在画纸上,那么,这不具有任何意义。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要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触动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客观事物自身的情感等的这些因素,一个艺术家没有“迁想”没有这种想象(主观能动性),那么,就不可“妙得”。一幅没有个人思想和情感的作品就是“无病呻吟”。可以说当我们在“妙得”的时候,一百个人对同一个自然物象的“妙得”可能就有一百种,主体“我”在感知对象的时候,“我”是感知到“我”的思想和自然物象的思想的交融碰撞,从而得到“妙得”。这个“妙得”是从模拟(再现)到抽象(积淀)的一个过程,是从“形”的表面下抽象出来的“神”,透过自然物象的外在看到其真实的内在精神本质,即“以形写神”。

注释:

①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

②⑦出自《魏晋胜流画赞》。

③⑥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④⑧⑨出自《世说新语巧艺》。

⑤出自《画云台山记》。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顾恺之
大画家顾恺之
给个台阶
给人一个台阶
《洛神赋图》之三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
画家顾恺之:不疯魔不成活
顾恺之:没钱捐款怎么办
顾恺之的“痴绝”
顾恺之的“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