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

2018-06-21 05:26马来
时代人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术出版社文化

在书业改革与发展转型中,西北大学出版社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出版社,正在转变为小而专、有特色的出版机构,构建起面向市场,具有出版创新与发展活力的运行体制与机制。立足高等教育,面向社会,为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为改革发展与文化建设服务,形成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相结合,思想学术与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出版结构。近年来出版社在重大项目的实施上潜心有为,深耕细作,以长期规划为引领,以精细组织为保障,完成了国家重点规划图书《关学文库》、《西北联大与现代文明丛书》、多卷本《世界毒物全史》以及《寒武大爆发时的人类远祖》、连续出版物《精神译丛》等重大出版项目,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的业绩,先后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今年是出版社建社35周年,年底前出版社还将推出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海外中国研究书系·日本学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中国现代出版家论著丛书》在内的多个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图书;在基础文化建设的规划中,《清编全唐文笺校整理》《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多卷本丝绸之路文明史》《中国汉画图典新编丛书》也已进入到项目的实施阶段。这些紧贴时代文化建设与精神构建,将学术积累与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的产品结构,反映了出版社立足当代,“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推动学术创新的出版理念与思想遵循,在行业树立起了新的形象。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关学文库》

1.以项目促发展,构建“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出版特色

在产品建设上,历史文化与思想学术是西北大学出版社的主体结构特色,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要求。“本来”是我们立足的文化血脉,“外来”反映我们要借鉴的人类文明创造成果,“未来”体现我们的使命担当和精神追求,三位一体也是新时代、新阶段出版工作的理念与遵循。也因此,传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译介世界思想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面对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三方面出版举措与安排,是出版社学术出版的选题结构特点,引领出版的基本走向。我们出版的《关学文库》,对理学奠基人张载创立的有八百年历史的“关学”的学术面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编订文献33册,思想评传14册,共2300多万字,填补了南宋学者吕本中提出“关学”概念以来关学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的空白。十卷本《世界毒物全史》是以“毒物”为主题的科学文化史,也是与当今人类生存与社会生活高度相关的科普读物。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里先生认为:“这套书是中国学者从事的一项有世界意义的事情,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科学潜力。”《精神译丛》译介世界思想学术前沿的精品力作,丰富我国思想学术界的知识构成,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术创新,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供外来借鉴。正在实施的《史记研究集成》同样是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它是该领域三代学人二十余年致力以求的学术成果,项目预计有三千万字的规模(将要完成出版的“十二本纪研究集成”有七百万字),对《史记》问世两千年以来的研究观点进行类别集成,对开展《史记》研究,探讨其中包含的反映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揭示秦文化与秦文明不同构成要素在制度创造、精神构建、物质发展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义,为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发展借鉴。

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 马来

2.打造《关学文库》,彰显关学精神,推动文化创新

《关学文库》是重大项目实施的代表作,也是出版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典范。在项目运行上,出版社策划设计,项目实施过程当中,政府不光资金支持,还要介入监督项目质量,协助出版宣传推广,为项目后期实施提供极其重要的条件。政府介入合作在于关学重大、特殊的学术和地域文化意义。关学也叫关中理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突出代表,是地域文化,但它是“地方全国化的典型”,奠基了理学,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在宋代,它与周敦颐之濂学、二程之洛学、朱熹之闽学并称为“濂洛关闽”四大流派。由此中国思想学术进入到理学时代。冯友兰将关学的学术旨趣与精神追求称为“横渠四句”,即大家现在熟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15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习马会”上,两岸分隔六十多年领导人相会,马英九先生提议两岸以“横渠四句”共勉,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引用了这四句,以此鼓励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西北政法大学的赵馥洁先生、北京大學的陈鼓应先生先后都说过,关学“横渠四句”应该写进联合国宪章,因为它没有地域国别之见,不分族类,体现了博大的人类胸怀,对当下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的宗教信仰、文化文明冲突走向和解提供借鉴。这应该是关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不朽的现实意义。

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说,《关学文库》以文献整理的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开拓性,展示关学八百年“条贯秩然、传承有序”的历史,体现关学学人博大的学术胸怀与“天人合一”的学术创造,以及开放包容、笃实践履、经世致用、崇尚节操的精神追求。在今天无论从全球化的发展,还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来看,其价值和意义都在不断凸显,能够为我们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中国当下的问题提供智慧。清华大学陈来教授说:“这套重点文化工程的完成,对完整呈现关学历史面貌、发展脉络与鲜明特色,彰显关学精神,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不断增强服务高校意识,顺应潮流实现数字转型

立足高校是高校出版的优势,出版社除了为学校教学服务外,为学术服务同样是重要职责,这也是高校设立出版社的初衷。但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竞争加剧,特别是随着高等院校教学评估而形成的考评体系的建立,就全国而言出版资源日益集中,出版社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出版如果不积极有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我们出版社的情况讲,本校的出版业务只占百分之五,国家规划项目、重大选题的策划设计基本面向社会,很少一部分作者在本校。当然运作好项目的经济效益是首先面临的问题,争取各级立项支持是很有必要的,但支持只是启动或象征。“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关学文库》总体上市场表现良好,学术研究系列的14种图书都已经重印了,文献整理系列也有多部图书重印。但《关学文库》的策划实施,从选题提出、立项,实施、寻找合作,都立足出版社实際。类似多个重大项目都是这样,出版有为是重大项目建设的前提。随着“大学出版的回归”,主动增强服务高校意识将进一步推进大学学术出版的繁荣,这是大学出版社的新的契机。

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寒武大爆发时的人类远祖》

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做好纸质书市场营销之外,我们也已经开始做相应的数据库,并开始了图书馆数据库营销的市场调研。在优势专业的内容资源建设上狠下功夫,抓好内容资源建设,为此我们设立了专门的重大项目编辑部,编辑心无旁骛,不纠缠于市场,专心组织书稿,埋头编辑工作,努力培养专业的编辑编专业的图书,打造精品。满足纸质出版的同时还要抓数字化转型。转型是必然的事情,传统的出版盈利模式在移动互联时代必然要加入新的内容,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和数字资源存储与应用的便利,带给我们的是挑战,也是机遇,寻找稳定可靠的运行模式,是出版实践面临的迫切课题。

4.增强学术创新,建立有效的学术出版机制

图书出版与学术创新实际上是两个领域的事情。出版者不是创新者,只可以说是创新的传播者或组织者,学术创新的担当者是著作者,把(组织的或自发的)著作者的创新作品出版传播,是出版的功能,是出版者的职责所在。

自发的学术原创应该体现着著作者勤勉以为的学术奉献精神,有组织的学术创新是出版者发起的学术创新活动,需要著作者的认可接受,更需要著作者所在行业部门考评的认可,如果缺乏后者的认可,无论学术创新的课题多么重大,组织者提供的创作环境有多好,著作者也只能以业余之力去完成,创新会大打折扣。即便是国家出版基金立项的课题,也会因为行业或部门评价不认可,而出现同样的遭遇。就算我们加大稿酬,对于在体制内依靠体制生存的著作者来说也难济于事,因为职业的饭碗更重要。很多有组织的学术创新不了了之,出版推动的学术创新举步维艰,概因于此。

在此我们期望国家在学术创新的管理上,尤其在评价体系上,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应该与教学科研院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具有等同的社会评价效力。以此提高著作者的创作热情。

除此以外,相对于传统纸质出版来说,转型的现实也在不断吸走众多的读者和人才,不断稀薄行业利润。传统纸质产业如果不借助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培育新业态,著作稿酬提高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无法适应增强原创的要求。在诸多项目实施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不是著作者不努力,而是著作者受制于体制限制、出版又无破解之道,著作者从而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出版有组织的原创中去。

精神译丛

新时期、新阶段,标明了历史的新方位,改革发展和出版转型日益紧迫地提上议事日程,出版工作只有在“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三位一体的理念和思想遵循指引下,坚持不懈,打造精品,凝练方向,提升业态,推进学术创新,才能不辜负这个新时代。

猜你喜欢
学术出版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等待……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谁远谁近?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文化之间的摇摆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