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大学走出的总统

2018-06-21 09:19方塘
莫愁·时代人物 2018年4期
关键词:穆拉埃塞俄比亚校友

方塘

从北语到北大

“老穆,欢迎你回家!”“中埃友谊天长地久!”2014年7月10日,北京语言大学万国旗飘扬、欢迎标语高悬,师生们言笑晏晏,迎接一位阔别多年的贵宾校友、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

1956年,穆拉图出生于埃塞俄比亚奥罗莫族的一个殷实家庭,他在家乡阿尔焦读完初中后前往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在那里完成高中学业。之后,成绩优异的穆拉图被公派到中国深造,开启了一场从北京语言大学到北京大学的求学之旅。

初到中国的穆拉图丝毫没有感受到身处异国的孤独,相反,他很快喜欢上中国并迅速融入其中。穆拉图在北语来华部学习汉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他给这里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不迟到早退”“课堂上敢于表达”。

当时北语为来华留学生安排的课很满,每周有24节汉语相关课程,其中12节是基础汉语课。穆拉图所在的来华部一系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优秀公派生,可谓人才济济。

穆拉图表现出优秀的学习品质,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课堂上,他显得十分成熟,与授课老师积极互动,对师长充满敬畏,是最活跃的学生;课下,作业完成质量好,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本给大家展示;穆拉图从不放过任何不懂的问题,寻找一切机会向老师请教。

学习汉语就要交中国朋友,这是穆拉图练习汉语口语的法宝。性格开朗、人缘好的穆拉图结交了一大帮中国朋友,这些中国铁哥们陪着他下工厂、看展览、逛胡同、喝啤酒、侃大山,很快他就学会一口地道的京腔,如果不是肤色的关系,人们还以为他是地道的北京人。

穆拉图用一年时间顺利地拿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证书,赴北京大学学习。

校友情,师生谊

“你当时住在哪一栋楼啊?”

“37号楼,你呢?”

“我住26号楼。”

“我们很近啊!都在北大校园的西南部。”

“我们在学校里住得很近,现在我们虽然国家相距遥远,但我们心灵的沟通是无障碍的。”

“我们和非洲人民的情谊深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与沟通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两个北大校友见面时的对话,时间是2014年5月6日,地点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总统府国家宫,对话者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一年前,这两位先后在北京大学获得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同龄校友,分别当选为中国国务院总理和埃塞俄比亚总統。

这是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访问非洲国家,按外交礼宾安排,李克强与作为国家元首的穆拉图原计划只是进行短暂的礼节性会见,但穆拉图亲自提出将时间延长。一国元首主动要求延长与到访客人的会见时间,显示出对北大校友的重视与高礼遇。

穆拉图在北大的熟人很多,他们对穆拉图共同的感受是具备领袖气质。在北大求学期间,中国诸子百家的哲学,尤其是管子的学说让穆拉图变得睿智沉稳,在同批留学生中很有名望。因为穆拉图为人理性且待人彬彬有礼,老师王守常认为最适合穆拉图的发展道路是从政,因此当穆拉图准备攻读哲学硕士学位时,王守常建议他改读国际政治学,将来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当时埃塞俄比亚已经结束了军事统治,他也有从政的愿望,师生二人一拍即合。

穆拉图递交的转系申请获得北大哲学系、国政系和留学生办公室的同意后,成为著名政治学教授赵宝煦的学生。毕业前,北大给了穆拉图一个去美国学习的机会。在美国期间,他收集了很多经济、法律方面的材料,回北大完成了毕业论文《美国如何利用经济援助来控制发展中国家》。

1991年,在北大取得国际政治博士学位后,穆拉图回国进入外交部工作,很快从参赞晋升为政策制定及培训司司长,随后出任埃塞俄比亚驻日本大使,4年后出任埃塞俄比亚驻中国兼驻泰国和越南大使。

在穆拉图任日本大使期间,恩师黄道林随北大访问团到日本,获此消息,穆拉图特意邀请一位北大日本校友到正在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黄夫人处做客。师生欢谈正酣时,黄夫人问穆拉图想吃什么,穆拉图一脸孩子气地说,在北大时最喜欢吃两样东西:一是师母包的饺子,二是黄老师的拿手菜珍珠虾排。饺子意味着团圆和喜庆,一别多年,师生能够在日本团聚,不正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吗?于是,黄夫人调制了穆拉图最爱吃的三鲜馅,黄道林亲自下厨为穆拉图烹制珍珠虾排,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团聚饭。

10年后,穆拉图以埃塞俄比亚议长身份访华,专程到北京大学看望老师,师生在北大图书馆和博雅塔前留下珍贵的合影。

坚强精神的体现

中国是穆拉图的第二故乡,在中国生活学习了12年的穆拉图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北大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品格。穆拉图在政治舞台上的领袖品质,正是他坚强精神最好的体现。

穆拉图也有脆弱的时候。每到一个新的职能部门任职,他都需要用实力证明自己,让手下的工作人员信服并听从指挥。每当遇到让他陷入沮丧的问题时,勇于面对的北大精神总能让他坚强起来。北大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总会遭遇失败,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北大精神绝不会让自己任凭脆弱的情绪占据上风,越脆弱,越要奋勇向前,因为自己没有看上去那么脆弱,远比想象中坚强。

2005年,穆拉图专程来中国出席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大会上,他以自己学汉语的经历为例,阐明汉语在中非关系中的重要纽带作用,“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将会使中非友谊更加团结牢固。”教育部和北大等部门联合举办新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60周年纪念活动时,穆拉图再次专程来华并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北大在我的求学生涯里占据了重要地位,我为自己曾就读世界上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而骄傲。作为北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见证人,我感到无上光荣。”

北京语言大学纪念建校50周年时,穆拉图发来了情真意切的贺信:“1976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语言学院,当时有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汉语,这是我第一次置身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环境之中。北语不仅为我上大学打下了良好的汉语基础,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并融入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氛围中去。我为曾经是北语的一名学生,深感骄傲。”他还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我还有一个愿望,希望将来送我的儿子到母校来学习,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友谊之桥。”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穆拉埃塞俄比亚校友
环球图说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融入”的拍摄
TRAINING WHEELS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宴会
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