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以辽宁凌源皮影戏为例

2018-06-22 02:21单福彬
关键词:凌源皮影戏表演艺术

单福彬

(渤海大学 金融与商贸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艺术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更有助于促进区域乡村旅游业的优化升级。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是通过策划与设计,将其打造成旅游表演项目或其它形式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欣赏和体验。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实质是将其内在价值转化成旅游产品所具有特定功能的过程[1]。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对其内在价值转化成旅游产品功能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为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民间表演艺术的旅游开发与其价值属性和游客需求、外部条件间的关系有关。本文立足民间表演艺术内在价值转化视角,构建基于“RMC”分析模式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判断某项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一、民间表演艺术的旅游价值与开发形式

民间表演艺术是以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通过人的演唱、舞动、戏耍、操作等形式完成,突出展现人的表演技能、绝技和天赋的一类民间艺术形式,包括戏曲、曲艺、舞蹈、音乐等类型。民间表演艺术扎根于乡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

1.民间表演艺术的旅游价值

将民间表演艺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让游客以特有的形式体验到乡村文化的魅力,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这是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根本目标。从游客体验的视角看,民间表演艺术的旅游开发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1)审美价值。旅游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寻觅美、欣赏美、享受美的审美活动。村镇内各种各样的民间表演艺术蕴含着无限美感,能够引起游客主观上的审美感受[2]。民间表演艺术蕴含的“生活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表现为给游客带来的感官刺激,也体现在给游客带来的精神享受。例如分布于苏州、扬州一带的昆曲,以五彩斑斓的服装服饰、华丽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表演、飘逸的舞蹈、完美的道具,带给游客感官享受、精神愉悦和情感升华。

(2)娱乐价值。对“畅爽”感觉的追求是当代游客出游的主要动机之一。通过游乐项目来获取“畅爽”的感觉也是大多数游客游览的必然选择之一。民间表演艺术的娱乐价值表现为游乐项目给游客带来的心理欢快、愉悦和身心放松[3]。例如,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边说边唱、且歌且舞的表现形式,让游客在欣赏和参与中得到喜悦和乐趣,驱散愁闷抑郁,得以身心放松。

(3)教育价值。拓展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也是游客游览的主要需求之一。民间表演艺术的教育价值表现为对游客道德情操、精神意识、人格品质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曲艺,大多表现通过故事的讲述和表演,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同时,传递着相应的价值导向,使游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信仰价值。旅游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游客离开原有的文化环境,到异地去体验异域文化。民间表演艺术的信仰价值是一种高层次的价值,表现为满足游客精神、情感的寄托所需。民间表演艺术的信仰价值来源于其蕴含的宗教、民俗、礼仪等深刻的文化内涵,游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2.旅游开发的形式

民间表演艺术是一种区域性明显、渗透性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人文现象,所具有民族性、区域性、传承性及变异性的特征,保证了其作为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从理论上讲,将民间表演艺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其根本在于将其内在价值转化成旅游产品的功能,从而满足游客的需求。民间表演艺术开发成的旅游产品,并将其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应包含三个层面,即文化的物化形态、文化过程的参与、文化精神的体验。

以辽宁凌源皮影戏为例,鉴于其艺术特点和市场需求,旅游开发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4-6]。第一,在乡村旅游景区内开展专门的驻场演出;第二,设立演出场馆,打造成乡村旅游线路上的专门旅游景点;第三,依托凌源现有的群众文化艺术节和各类乡村节庆活动,开发以皮影戏为核心的“凌源皮影戏”艺术节;第四,以皮影戏的影人和演出内容为基础,开发相应旅游商品。其中,第一种和第二种开发形式,重在开发其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突显其传统艺术魅力,让游客欣赏,获得艺术熏陶和精神满足;第三种形式重在开发其娱乐价值,展示皮影戏的历史和传统,让游客在观看和参与中获得快乐,并与其他旅游活动构成完整的旅游体验;第四种形式则重在开发皮影戏的审美价值,通过有形物质使文化感知更加形象、具体,并以此为载体为游览留下美好回忆。

二、基于价值转化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

常见的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结合的方式。即将旅游资源的价值、开发条件、开发的影响因素等设立成具体的评价指标;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和评分;然后计算评价结果、得出相应结论[7-10]。

本文立足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借鉴RMP(昂普)分析模式的思路[11-12],构建基于“RMC”分析模式的适宜性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从资源(resource)与环境(environment)、市场(market)、载体(carrier)间关系出发,设计三个评价维度,即R与性的关系、R与M的关系、R与C的关系;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旅游开发的环境基础、市场基础和条件基础;每个维度分解成若干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分别对应旅游开发适宜性的要素(见表1);将每个维度内的评价项目设计成相应量表;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判断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适宜性。

(1)R与E之间的关系,即民间表演艺术与旅游环境之间的匹配性。主要是衡量民间表演艺术作为旅游资源与旅游景区的主题定位、其他旅游产品、消费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而判断其旅游开发的环境基础是否适宜。如果R性与E性之间存在良好的协调关系,表明民间表演艺术的内在价值转化成旅游产品的功能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良好的协调关系下,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景区的旅游形象,而且可与原有旅游产品形成产品组合,从而优化景区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加景区的经济效益。

(2)R与M之间的关系,即民间表演艺术与游客之间的匹配性。主要是衡量民间表演艺术的内在价值容易被游客感知、与游客自身文化之间差距、被游客认可的程度、对游客的吸引力,进而判断旅游开发的市场基础。如果R与M之间具备良好的匹配关系,表明民间表演艺术内在价值转化成旅游产品的功能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在良好的匹配关系下,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容易受到游客的欢迎,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景区的销售收入。

(3)R与C之间的关系,即民间表演艺术与开发载体之间的匹配性。主要是衡量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所需的物质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和支撑条件,进而判断其产品化的条件基础。如果R与C之间存在良好的匹配性,表明民间表演艺术开发成旅游产品具备良好的条件基础。在良好的匹配关系下,民间表演艺术的旅游开发具备相应的所需条件,从而保证产品开发的效果。

表1 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

三、分析辽宁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适宜性

(一)辽宁凌源皮影戏的基本情况

辽宁凌源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凌源皮影戏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曾多次在国内皮影戏表演中夺冠,并为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做过专场演出。2006年5月20日,凌源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凌源皮影戏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唱腔独特,具有含情带景、情景并茂、以声带画、声画交融的特点。

凌源市现有各类皮影班(团)11个,每年演出在2600场以上;皮影艺人150多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3人;有各类影箱23部、影卷千余卷。同时,凌源市还建有市级皮影艺术培训基地。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开发,凌源皮影戏已发展成集影卷收藏、皮影雕刻、皮影演出、皮影艺术品制作、皮影影视资料拍摄,以及皮影动漫、卡通、皮影画制作为一体的文化产业。

(二)辽宁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依据前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对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评价。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来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皮影戏与旅游环境协调性的调查、皮影戏与游客匹配性的调查、皮影戏与开发载体匹配性的调查,这三部分分别对应旅游开发的环境调查、市场调查和条件调查。调查地点选择在凌源红石山生态旅游区、金花山景区、宋杖子镇康官村、前进乡石门沟村等景区和村镇。调查对象包括游客、村民、皮影艺人、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等。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旅游环境

对凌源皮影戏与旅游环境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所适宜的旅游环境。

(1)凌源皮影戏开发成旅游产品所适宜的旅游景区。如果将凌源皮影戏开发成一种旅游产品(例如旅游景区内的表演项目),最适宜出现在以乡村民俗风情体验为主的旅游景区(42.5%),其次是特色文化旅游村镇(31.2%),并且这两类环境共计为73.7%;茶馆、剧场等传统演出场所,在旅游开发中反倒不适合。

(2)适宜与凌源皮影戏同时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首先是乡村特色饮食(50.7%),表明如果将凌源皮影戏作为景区的表演项目,最适宜同时提供给游客的是本地特色美食,让游客边吃边看。其次是地方戏曲和曲艺表演(32.3%),表明表演凌源皮影戏的同时,也可以演出其他民间戏曲、曲艺等,以丰富游客对民间艺术的体验。

(3)凌源皮影戏适宜的消费氛围。凌源皮影戏作为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表演项目,适宜出现在欢乐热闹的环境氛围内(63.4%),表明热闹的场所更适合其表演,而清净、人少的环境反倒不是游客所希望的。这可能与游客更在乎其作为旅游产品的娱乐价值而非艺术价值有关。

表2 凌源皮影戏与旅游环境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

2.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市场

对凌源皮影戏与游客需求的匹配性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所适宜的游客。

(1)凌源皮影戏被游客感知的难易程度。如果将皮影戏作为旅游表演项目,大部分游客(84.7%)认为其表演和唱腔通俗易懂;较少游客(15.3%)认为其比较独特、不容易理解。这表明将其开发成旅游产品,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其内在价值比较容易被游客所体验和认识。

(2)凌源皮影戏被游客需求的程度。凌源皮影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表演艺术,在东北、华北一代的知名度较高。将其作为旅游表演项目,有意愿观看的游客累计为77.9%。其中,即使以前未听说,还想看看的游客为25.3%。这表明皮影戏是比较容易被游客所接受的。

(3)凌源皮影戏被游客认可的程度。如果有凌源皮影戏演出,游客表示一定会看的占比为42.3%,视情况而定游客占比为33.6%,不想看的游客占比为24.1%。这表明大部分游客对凌源皮影戏还是认可的。

(4)凌源皮影戏对游客的吸引力。若凌源皮影戏开发成旅游产品,游客最在乎的首先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46.8%);而真正喜欢其艺术魅力的游客较少(10.1%)。这表明凌源皮影戏对游客产生吸引的主要原因不是其艺术价值,而是其“名头”。这与皮影戏表演的现状相一致。

表3 凌源皮影戏与游客之间关系分析

3.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条件

对凌源皮影戏与开发载体的匹配性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适宜的条件。

(1)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物质状况。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所需的物质基础较好,各项指标均在7分以上。其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影卷和影箱的评分都在8分以上。表明若对凌源皮影戏进行旅游开发,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与凌源市皮影戏的发展现状相吻合。

(2)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源状况。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所需人力资源中“演员艺人”“皮影制作者”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项目评分分别为6.18分和5.12分,表明如果将凌源皮影戏开发成旅游产品,可能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风险。这可能与凌源市内皮影戏人力资源后备力量不足有关。

(3)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支持环境。凌源皮影戏旅游开发的环境氛围中各个项目的评分均在6.5分以上,表明旅游开发的整体氛围很好。其中,景区的支持态度评分较低(6.53分),这可能是因为景区经营者认为皮影戏开发面临较大的不确性,担心旅游开发不能带来预期收益。

表4 凌源皮影戏开发条件

四、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关键

1.需要适宜的旅游环境

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需要适宜的旅游环境,包括适宜的景区、匹配的旅游产品、合适的消费氛围。这是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民间表演艺术的旅游开发应立足景区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主题定位和其他旅游产品的特点,将民间表演艺术所开发的旅游产品与景区整体环境和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调关系,从而达到完善景区形象、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塑造景区品牌的目的。

依据对辽宁凌源皮影戏评价的结果,结合其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表演特点,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更适宜采用第一种形式,即在旅游景区内开展专门的驻场演出;或者采用第三种形式,即开展以皮影戏为核心的艺术节。如果将凌源皮影戏开发成景区内的表演项目,应选择以乡村民俗体验为主导功能的景区,同时积极开展当地其他代表性的戏曲、曲艺演出等活动。如果举办皮影戏艺术节,应积极营造欢乐热闹的节庆氛围,并提供当地特色乡村美食、娱乐和游戏活动等。

2.需要针对特定市场开发

市场需求是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出发点和目标,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是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市场需求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后,某类民间表演艺术才有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同时,只有民间表演艺术在潜在市场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并得到认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才可能成功。

凌源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内的知名度较高,尤其是中老年游客对其熟悉,这为皮影戏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因此凌源皮影戏的旅游开发更适合针对本地及周边游客。凌源皮影戏通俗易懂、易于感知和体验,同时多数游客更在乎皮影戏的娱乐价值,因此对凌源皮影戏的旅游开发,应准确把握游客需求,让游客在欣赏和参与演出中,获得娱乐享受和身心放松。

3.需要相应的外部条件为支撑

民间表演艺术的旅游开发需要相应的外部条件作为支撑。在众多外部条件中旅游开发所需要载体和相关主体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支撑条件,包括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和支撑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开发载体,并得到相关主体的大力支持,民间表演艺术旅游开发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凌源皮影戏在弘扬和传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项产业链完整的文化产业,这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因此,无论是在景区内开展演出,还是举办皮影戏艺术节,都应积极与皮影戏的演出团队进行合作,鼓励皮影戏的从业人员参与旅游开发工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存的各类影箱、影卷,并结合游客需求,创新皮影戏演出的主题和内容。

[1] 李庆雷.旅游资源价值转化论[J].开封大学学报,2013,27(1):21-25.

[2] 刘桂兰.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旅游价值评价——以河南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1-114.

[3] 季中扬.论民间表演艺术的喜剧性审美经验及其文化功能[J].探索,2014(7):176-181.

[4] 吴芙蓉.节日旅游语境下民间表演艺术的再利用——以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为例[J].艺术百家,2012(S2):59-61.

[5] 张 卓.铁岭民间表演艺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与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1):79-82.

[6] 韩敏虎.试论山西民间歌舞艺术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推进作用[J].经济问题,2015(11):121-124.

[7] 马 瑛.内蒙古旅游演艺资源评价和开发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32-25.

[8] 陈 炜,陈能幸,杨姗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6-9.

[9] 王灵恩,成升魁,唐 承,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澜沧江流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1):178-183.

[10]陈珠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2):74-76.

[11]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2):203-208.

[12]文冬妮,杨姗姗.基于RMP分析的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7-12.

猜你喜欢
凌源皮影戏表演艺术
我们来演皮影戏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IP
女神故里
皮影戏
辽宁凌源两处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