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套路如此深

2018-06-23 06:38刘永加
百家讲坛(蓝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万金油疟疾上海

◎刘永加

卖药广告酷毙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湖广和云贵地区出现了可怕的疟疾,而特效药奎宁丸还未普遍使用。边远地区的百姓多用乞求仙婆施法驱邪,或请巫医服符水来治病,因此死亡率甚高。广州名医梁培基以他特有的眼光,大胆地推出了一种自制的治疟疾药物,疗效显著。为了让老百姓尽快了解并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梁培基动了不少脑筋。

不久,在广西、贵州、云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批行迹独特的人,他们专在闹市的醒目位置的墙上书写“梁培基”三个大字。过了半个月,这群人又在“梁培基”三字下面写上“发冷”两字,惹来大家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此乃仇家对“梁培基”的攻击行为。自此,“梁培基发冷”五个字在通街大巷的墙上又保留了月余。后来,这群人又在“发冷”二字之下加了一个“九”字,变成了“梁培基发冷九”。而粤语“九”与“狗”同音,故见者初则忍俊不禁,继而捧腹大笑,此事一时成为各地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又过了一个多月,这群人突然在“九”字中间加了一点,变成了“丸”字。至此,包袱抖完了,人们才明白原来是“梁培基发冷丸”,正是梁培基研制的治疟疾良药,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药。

《夜半歌声》“吓死人”

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号称“制片大王”的张善琨投拍了电影《夜半歌声》。为了给这部电影造势,张善琨亲自操刀上阵,给《夜半歌声》策划了一则广告。

当时,上海新世界与国际饭店中间挂了一张足有八层楼高的《夜半歌声》大海报,画面是根据电影情节设计的,上面画着剧中人物宋丹萍手拉着李晓霞,两人四目圆睁,惊恐万分,似有所见。而在广告的最下角画着一个鸡皮鹤发的老妇,手举烛台,弯腰驼背。最吓人的就是那支蜡烛。原来,广告的下角因为时日长久被风吹裂,一有风吹便微微颤抖。一天晚上,北风一刮,那支蜡烛便摇曳不定,好像烛火忽明忽暗,那老太太也跟着前仰后合,好像突然变成了活人,要从画面上走下来似的。恰巧在这时,一个妇女带着孩子从此经过,忽见此等怪状,吓得昏倒在地。于是第二天的上海娱乐头条是:《夜半歌声》真恐怖,广告吓死人。经这么一炒作,《夜半歌声》在上海顿时火了起来,张善琨赚得盆满钵满。

讽刺时政抖包袱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抗日不积极,提倡“新生活运动”却非常卖力,用意在于转移人民的视线,冲淡抗日气氛。

南洋著名华侨商人、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在海外听到此事深为不满,于是他指示自己在上海的永安堂负责人,用刊登广告的方式,对此予以讽刺。

过了几天,上海的一些报纸用特大字号刊登出广告:“提倡新生活,必须揩油。”上海人说“揩油”就是占人家便宜,手脚不干净,甚至指贪污受贿。因此,国民党特务一看永安堂竟然敢骂新生活运动,就要兴师问罪,但再仔细一看,大字标题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说明:“提倡新生活运动很好,为了使大家精神更加焕发,身体更加健康,请经常揩点万金油。”这样,特务们也觉得无罪可问了。

【风行天下】每年8月中旬,法国的猪节都会举行每年一度的猪叫大赛,经验老到的参赛者会在模仿猪出生、死亡及其他时候的猪叫声时独占聚光灯。

猜你喜欢
万金油疟疾上海
中国消除疟疾流行后如何加强临床医生疟疾的诊治能力
上海电力大学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责任状不是“万金油”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球场万金油
输入性疟疾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