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1233”专题教学模式初探

2018-06-23 11:16陈金兰
山东青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陈金兰

摘 要: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采用“1233”专题教学模式,树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互动的探究式教学理念;确立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划分整个课程内容为三大基本板块,即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社会观;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基本环节。“1233”专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矛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较好地实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专题模式;基本环节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由必修调整为选修,课时由原来的54学时调整为18学时,新方案自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新方案的实施,使“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面临一个最突出的矛盾:内容多,学时少,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同时,随着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几乎每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和发现新的信息和问题,这就在客观上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积极引入最新学术成果,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新挑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组老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1233”专题教学模式。

一、“1233”专题教学模式简介:

“1233”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树立“1”个核心理念——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互动的探究式教学理念;确定“2”个学习主体——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划分“3”大板块——把整个课程内容划分为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观(STS)三大基本板块(专题),由课程组的三位老师分别主讲其中一个大专题,各大专题主讲老师又根据实际情况在自己的大专题下设置若干小的讲授专题;把握“3”个基本环节——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握好专题视频案例(课前)、专题讲授(课中)、专题总结(课后)三个基本教学环节。课程综合成绩的评定采用结构评分,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把学生在三个教学环节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和来源,占总评成绩的40%(其中,课堂表现(含课前案例观看)20%,专题总结20%)。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此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肯定。

二、实施“1233”专题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可以较好地解决“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

以我校为例,在实施新方案之前,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54学时,新课程方案实施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18学时,只有原来的1/3。课时虽然明显减少,但教学内容并没有相应减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没有降低。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授课时间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

2、可以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方案实施前的教学过程,尤其强调与教材和教学大纲内容的一致性,偏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233”专题教学可以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搭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既使理论有了实践的依据,又使实践有了理论的提升,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专题的设计都尽可能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以化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双翼,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忙于教学,用于科研的时间精力有限,往往科研相对薄弱,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不完全一致,存在脱节的现象。“1233”专题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相脱节的矛盾。采用专题式教学,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体系建构、教学内容选取、课堂设计等方面的自主性,讲授不同专题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融入到相应专题的教学中,把自己的学术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学为科研提供动力,科研为教学拓展内容,既提升了科研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实施“1233”专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专题视频案例(课前):

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问题、留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通常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通知学生课后要看的视频资料,结合视频资料和下次课要讲的内容,设置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资料并初步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专题视频要精心选择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同时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哲理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例如,在讲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时,可以让学生课前观看《爱因斯坦的生死方程式》;在涉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时,让学生观看《中国制造是否面临危机》,让学生意识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必要性;在讨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时,结合《社交网是不是心理毒品》、《网络拉近还是疏远了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作用的二重性;在讲科技伦理时,可安排学生观看《安乐死是否变相杀人》;在讨论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时,可结合《院士终身制是否该废除》、《大学该不该有排行榜》……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印象,也可以针对视频资料提出自己的思考甚至问题,在听老师课堂讲授时还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能收到实效。

2、专题讲授(课中):

实施新的课程方案后,教学课时几乎只是原来的1/3,课时明显减少,但教学内容却没有相应减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并没有降低。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既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要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显然不能因为内容多学时少就漏讲大纲要求的相关内容。对于大纲要求的主要内容,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授,因为课时限制,可以有所侧重,但基本思想、基本要点,以及体系内部和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给学生介绍清楚,使学生能够系统化地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把课程内容整合成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观三大基本部分,任课教师三人一组,根据自己研究和教学所长,每人负责主讲一个基本部分,在开课班级中轮转。每一板块主讲教师再按照相关内容,自主设计3个小专题(每个教学班级的首轮教师负责导论部分),正好构成了9个专题、18个课时。就我主要讲授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部分,主要设计了三个小专题:一是李约瑟难题——东西方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由此引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二是钱学森之问——我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整体科学能力薄弱的现象,再进一步从创新教育的缺失、科学体制的束缚、科学文化的淡漠等方面分析原因之所在;三是伦理的困惑——探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专题总结(课后):

现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只有18个课时,而教学内容方面又没有明显的删减,仅靠18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所有教学内容,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通过自学的方式继续学习一定的相关内容,沟通课内课外,使课外成为课内教学的有效延伸。过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依靠在课堂上布置课下作业的方式让学生继续学习总是收效甚微。所以,要想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觉学习,必须在课堂上通过积极引导,调动其学习热情,催生其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一大专题内容学完后,要求每位同学结合本专题相关内容,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题目不限,体裁不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入课程综合成绩。从学生撰写的学习心得来看,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能把《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对现实问题的關注结合起来,他们通常会关注三类问题:一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关注的“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出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区别”、“仿生机器人的开发利用”问题等。二是社会热点问题,如“中国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学术造假何时休”、“大学的教育体制如何完善”等。三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研究生如何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何理性就业”等。这表明通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学习,硕士研究生唯物辩证的理论思维得到了培养并已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科技观、价值观、人生观。

四、实施“1233”专题教学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中,我们一边实践“1233”专题教学模式,一边总结完善“1233”专题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老师们注意:

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统筹“部分”与“整体”:

在进行板块划分和专题设计的时候,要密切联系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点,每个专题要关注和讲解不同的问题,要各有分工。但各主讲教师不能因此就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只关注自己负责的部分,人为割裂不同部分内容间的联系,这样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知识的碎片化,无法凸显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在分工的基础上,更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每个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学生揭示出来。通过课程组集体备课和承担不同板块内容的教师之间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注重不同部分之间内容的衔接和融合。比如自然观部分,要向学生讲清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它充分体现科技发展对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同时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离不开科技的影响,在自然观上必然涉及科技伦理的问题,这样就把一个个看似孤立的问题,通过内容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自然、科技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在教学基本环节的实施上要兼顾“过程”与“效果”:

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为教学效果服务。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来说,教学效果主要反映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增强、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而这些目标又是通过教学过程来渗透和完成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重要教学因素。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课程节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总之,一切教学改革探索,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就是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改革要坚持的基本精神。“1233”专题教学模式尽管还不够完善,但我们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对高校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有所促进和推动,以更好地实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创新素质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2010-08-06.

[2]黄涛,自然辩证法“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6卷第4期,2010第4期。

[3]姜春林,专业化—专题化—案例化: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0第9期。

[4]柴秀波,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5期。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猜你喜欢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科学与辩证法
转基因技术伦理和社会困境
试论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
《自然辩证法》的辩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