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中的谴责与改进

2018-06-23 09:17乔凤萍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作假训斥人性

乔凤萍

在英国作家马修·萨伊德的《黑匣子的思维》中介绍了一个案例:

2004年,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艾米·埃德蒙森和她的同事们做过一项研究。他们选择了两个以严格著称的医院,在这里犯错的人不会被原谅,只要出错就很可能会被解雇。

乍一看,严格点似乎没问题。但为期半年的调查结果却显示:越是管理严格的团队,护士上报错误率越低,但实际犯的错误却越多。出于规避惩罚的原因,护士们选择了隐瞒错误。而较少谴责他人的团队结果正相反,他们上报了更多的错误,但是总体犯的错并不多。因为护士的进步是建立在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上的。

有时候我们也能意识到这一点,但缺少改进的行动,致使类似行为反复出现,成为制约管理效益的障碍。比如,在管理中制定严格的量化指标,超标或者达不到会一票否决,当人们无法保证结果时,往往会作假,各种数据已经不能如实反映问题,因而也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比如,进入学校现场检查,一味地指责训斥,会让被检查的人极尽可能地通过应急遮掩问题避免训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普遍的行为。但这样的做法,对工作本身却没有实际的帮助,还会带来若干负面的影响,比如人们会很累、认同作假行为、人与人缺乏信任等。

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没有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圆满,只能趋近圆满,人总是在犯错中前行,是在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换句话说,这也正是人成长的方式。

我们可以设想,发现错误是第一步,如何面对错误是第二步,这里会出现两个分支:

一是走向谴责,接着也会出现两种可能:逃避和改进。逃避是为了避免谴责却不会改变错误,遮掩错误却可以避免谴责;而改进却有风险,改进的同时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虽然进步了,但仍然逃不脱被谴责的风险,由此,人们选择逃避是最佳方案,而研究也證明在谴责中人们会选择逃避。

二是走向改进,也会出现两种可能:更好和更差。更好,说明找对了策略,获得了比预期好的结果,当然会获得人们一致的肯定,这是正向效应;而更差,说明新的尝试失败了,这时候就不可避免地面对否定,对失败一味否定就回到了承担风险的负向效应,进入谴责模式。反之,如果组织文化中有对失败的足够认可与包容,改正错误,改进方式,或者寻求更好的办法,就会成为人们的选择。也有人担心,对错误包容会导致纵容错误,人是不可信的。事实上,这是对人性的误读。人性无所谓善与恶,但会在善的氛围中养成善,在恶的环境中滋生恶。

由此看来,在管理中,并非首先是方法,而是组织文化。在犯错中,谴责与改进,是不同文化下的取舍,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管理效果。

猜你喜欢
作假训斥人性
人才测评的“伪装者”
——人格测验作假研究述评
逼近人性
老夫老妻
我的训斥
功能与人性
还敢作假
人员选拔中人格测验的“作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