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内部共享性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018-06-23 11:17孙瑞瑶
山东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

孙瑞瑶

摘 要: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群体所共享,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在师生群体内的传承与推广作用显著,有育人与教化、支撑与保证、示范和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除了通过课堂教育这种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外,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文化互动和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校园文化建设从认知、凝聚、保障等方面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丰富学生文化认知,提高学生政治、道德、文化、创新和身心健康等基本素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优良教风、学风和人文环境,提供优化的环境保障,凝聚教职工、学生的群体力量,凝聚各方优秀文化,发挥法律和制度作用,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关键词:文化内部共享性;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环境

一、文化内部共享性的含义及载体

(一)文化内部共享性的含义

人类基于需要而创造的文化因其具有拓展智识、发展经济、滋养精神、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等功能,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安全、社交、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层面的各种需求。而文化要满足人类的这些需求是需要前提的——被人们所理解、接受和认同。文化只对认同它的群体起作用,文化只能满足接受它的人群的需要,这就涉及到文化的共享性问题。文化的共享性指文化具有的为人们所理解、认同、接受,从而共同享用的性质。文化的共享性是相对的,有内外之分。外部共享性更加注重的是文化的普遍性,是指人类一致认可和共享的性质,不因种族、民族、地域、阶级、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内部共享性强调的是文化的群体性。

文化的内部共享性指的是在一定地域或团体内文化得到特定群体认可和理解,为特定群体所共同享有的特性。文化内部共享性的形成是由文化的生成机制作用产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由特定人群所创造的,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的生存需要而持续存在的,文化中的深层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被特定人群所理解、所分享,因而文化具有鲜明的内部共享性。比如,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群体所理解和共享,使人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特点。

(二)文化共享的載体

文化共享主要通过媒介传递来实现,所以共享的形式就等同于文化传播的形式。文化传播方式包括商业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传播的主要手段包括语言、文字、网络等载体。校园文化建设除了通过课堂教育这种最直接和最基本的方式外,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学校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文化互动对此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从微观校园环境来说,文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对一个学校文化的传输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很多东西都很充裕,如果没有能够帮助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书籍,那就不算学校。这一看法表明学校需要藏有许多图书的图书馆。在学校环境中,图书馆是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享的一个有效平台,是体现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学校的精神家园。文化在阅读者和书籍、报刊等文化载体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联系了你我,联系了学生与学校,达成精神境界的文化传播和共享的效果。

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把整个校园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使之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校园网络便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网络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无数信息通过推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变得更加简便快捷。

因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校园内充分利用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景观,也可大大丰富学校精神文化。例如师范院校中“女孩手持书本和眼镜”的雕像,工科院校中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铁道学院中一段陈旧的废弃火车等等,都可以成为体现一种学校文化的代表。在这种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文化的共享和传递变得更加自如,氛围也更加和谐。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美国一位学者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理解校园内外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①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先进文化、优质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是全体师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理想和目标、追求和信念的集中展示,能够实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发展、改进与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功能

王冀生先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最终目标,趋向于高品位和全面建设,要求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如今,素质教育广泛推行,我们提倡提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大学校园文化教育融会贯通于各学段教育,在幼儿园时期着重创新性的启蒙,基础教育时期扎实基本功,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都会有很大收获。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精神包括:一是确立与时俱进、先进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二是全面提高以教师和学生为重点的学校主体的整体素质;三是营造一个自然美、人文美和科学美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重点关注基本知识和专业学科素养的培训,重视校训、校徽等标志物建设,重视课堂文化建设和抓学校文化个性发展;四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发展新时代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第一是育人与教化功能。学校教育首先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优秀品质内化为人的素质,然后再通过教育使深受优秀校园文化熏陶的受教育者能够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同时校园文化(包括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有时甚至对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第二是支撑和保证功能。校园文化为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持和贡献知识力量。社会越发展,人才需要得越多,相应的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就越高。第三是示范和引导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优质文化,它不断推出新思想、新理念、新事物、新成就,使社会文化越来越科学,更有利于引导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实践提供更多指导,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文化范例。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校园内部文化建设不够完善,二是校际之间校园文化的交流和共享不够充分。

1.校园内部文化建设的不足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建筑基础来看,多数学校有很多年的建校历史,学区陈旧,设施也没有得到及时修缮和更新;部分学校集中资金扩建新校区,但是时间紧张,工程量大,短期内并没有将校园历史传统与文化建筑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校园制度建设来看,学校在不断总结先进管理和教学经验,并尝试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新旧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交接与融合,从长远的角度看,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传播、共享就是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失去了时效性和宣传性。

从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来看,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教育现象的缺陷:受教育者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或者说思想与行动无法一致。深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教育者没有对主旋律文化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造成价值观的偏失,思想政治教育也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这是校园文化建设道路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2.校际之间文化交流和辐射不充分

第一,校际之间文化建设缺乏交流,文化资源也缺乏共享。学校间有不少互动,但层次尚浅,而且并没有坚持贯彻至终。“小型、民间的浅层次的交流多;官方的、会议式的交流多;考察、参观的多;课程互选、图书互阅、科技信息互通、实验室互用、基地互建、课题共建等深层次和实质性的交流少。”②

第二,校园文化研究领域不深入,服务功能不达标,辐射功能也不明显。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多是以学术型为主,不能很好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衔接,若不经专业人士传授先进理念,劳动者并不会掌握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先进管理经验。这也说明校园文化尤其是高校文化对社会环境的文化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沉淀缺乏和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经常会面临“提笔忘字”,“望文生义”的尴尬场景。因此合理经营校园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扬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着的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生内部共享意义

(一)丰富学生文化认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思想型、学术型、文娱型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扩宽学生的文化视角,扩大文化视域,其全面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凝聚力强的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学生文化认知。要把道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重点突出美育地位,使教育融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三者的协调发展。

1.提升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在课堂上,政治学科建设和形式与政策教育能够改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文化认知层次。课余时间加强党章和团章学习,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解读和深入学习,多开展读书小组、辩论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等多种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及目标。

2. 提升文化素养和实践素养

在课堂时间开设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设计活动、专家讲座、名著选读活动、文艺演出和书画摄影展示等科学艺术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科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多种健康、高雅的活动形式起到了启迪、熏陶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3. 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养

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咨询活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素养。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体育活动,讲授并训练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中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困惑,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品格和信心、信任、信用、信仰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戰胜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使受教育者学会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双向促进,在合作中相互借鉴、双向领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优化环境保障

1. 形成端正的教风和学风

良好的校风建设促进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师生齐心协力积极发扬学校优良传统,领导层严格管理,营造良好治学氛围,从而形成推崇创新、敢于争先的良好学习风尚,营造动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教学提供宏观环境保障;同时,注重加强师德建设,使优良教风建设成果显著,能够凝聚教职工群体的力量,形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的中坚力量,保障教学和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科学严谨、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逐渐形成。

2. 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越成熟,物质文化环境精神内涵越丰富,教书育人氛围就越发良好。完善学校里的教学场所、图书馆等教学设施,能够大大满足师生学习和科研需要;兴建科技、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等必需的场所,重点推进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使学生成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导者;校园舆论宣传手段的扩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利用校报、广播媒体、宣传栏等方式向师生传输校园文化,能够达到资源共享、文化共享的目的;学校善于展示以学生为主人公的学校教育宣传片,有利于学生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对校园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校园网建设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传输文化的方式,多数学生在浏览网站信息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从而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保障作用。校园网建设打破了时空界限,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保障了文化在校园内的科学传递;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条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促进校园文化环境的保障作用的体现。

3. 形成浓厚的人文气息

校园景观建设更加具有人文气息。创建人文艺术景观,充实校园文化标志,从而打造出人文校园。“要重视人文和科学氛围的营造,规划、修建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人文艺术景观,努力营造高雅的人文艺术氛围。”③这保障了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基本权益,同时,学生在参与校园建筑、道路、主要景点、校区命名等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和共鸣,对建设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作用十分显著。

(三)凝聚显性隐性力量,形成文化建设合力

1.凝聚教职工、学生群体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与凝聚学生群体力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作用显著,在激发学校主体产生文化共鸣的基础上,集中学生建设力量,共同发挥创新精神,形成一股建设和教育合力,继而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教职工是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学校建设中的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等起着统领、指导作用,并带领实施、保障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也会促进教职工群体增强对学校的心灵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拧成一股绳”,自觉发挥作用。

2.凝聚优秀校园文化

将自然科学精神与社会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以科学文化培养和道德素质提升为基础,遵循文化发展运行规律,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崇尚学术精神、探索科学规律、追求发展真理的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关注人性培养,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学校之间科学的人机关系。

将继承传统与创新先进相结合。校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伴随着这所学校的历史演变而不断丰富,内容也不断充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牢记前人先进的经验和历史功绩,同时又随着历史变迁,通过教育、反思等意识活动不断批判、超越和传承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追随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

将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别的存在形式,不同的学校会形成不同的校园文化,这取决于不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进程、方式、程度等。文化的个性是建立在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促进了师生个性的发展,使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也将有利于揭示文化共性。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滋养校园环境,同时以开放的思维和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面向世界,积极吸纳教育工作者一切先进理论和优秀文化研究成果,展示出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立精神,使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更高端,研究领域更加广泛。

3.凝聚法律及制度力量

我国倡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主张社会正气与人文关怀相协调,校园文化建设与之相类比,“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不断增强师生法律意识,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以规范师生行为。”④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师生法律意识,规范其行为,同时能够提高师生道德修为、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具有外显特征的法治和具有内隐特征的德治两条治理路线,二者的同步推进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发展。”⑤“建立现代校园文化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三大精神资源,一是为改革提供精神导向,二是提供精神动力,三是提供学校氛围环境上的保障。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结构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推进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道德教育改革的推进,促进师生全方位综合发展进步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群体所共享,具有独特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有育人与教化、支撑与保证、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课堂教育,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文化互动等等多种文化建设方式,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具有多样性、深刻性。总体来说,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学生文化认知,提高学生政治、道德、文化、实践等等综合素养,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浓厚的人文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优化的环境保障,凝聚文化、教职工等等显性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文化建设合力。从宏观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文化凝聚力的增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从而实现文化强国。

[注释]

① 周宪、刘冬梅、卢屏:个性與共享:《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走向选择》,《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9期。

② 周宪、刘冬梅、卢屏:个性与共享:《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走向选择》,《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9期。

③ 王代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④ 王代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⑤ 王代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⑥ 赵中建:《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参考文献]

[1]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周宪、刘冬梅、卢屏:《个性与共享: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走向选择》[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9期.

[3]王代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4]孙杰远:《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J],《教育研究》, 2012年第9期.

[5]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8]赵中建:《学校文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0]王玉德:《文化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文化环境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