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

2018-06-23 08:31冯小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麦卡锡生态环境

摘 要: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代美国著名小说作家,其创作生涯后期的小说作品大多以美国西南部地区为故事地域背景,有着很多美国西部地区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的描绘,属于典型的西部小说,这些西部小说虽然题材、情节内容各具特色,但却集中体现了其对于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生态问题的理念与观点,本文结合科马克·麦卡锡的《路》、《血色子午线》、《穿越》以及边境三部曲等作品,从生态屁品理论的角度对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人文理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部小说;生态批评;科马克·麦卡锡;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冯小娇(1986.7-),女,南充人,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引言:

科马克·麦卡锡被誉为美国文坛中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后继者,其代表作《边境三部曲》、《血色子午线》更是被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可以与但丁、麦尔维尔等中世纪以来文坛巨星的作品相媲美。科马克·麦卡锡的文学作品与其生平经历有着很大的联系,他童年生活于美国南部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因此其早期是以南部小说创作登上文坛,如处女作《果园守门人》、短篇小说《溺水事件》等都是以描写美国中南部为主,直至后期才转为西部小说创作,而其代表作业也基本上为西部小说作品。

一、生态批评理念综述

生态批评理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在文章中提出了生态批评这一理念并进行了阐述,最初这一理论并未得到过多的重视,但随着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很多学者逐渐开始参与到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之中,有关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著述也不断涌现,时至今日,生态批评理念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认识广泛关注的一种理论,同时也更加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与范式。总的来说,生态批评理念来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意识,具有着强大的动力,同时由于其具有文学批评的范式与特征,并且并应用与文学批评之中,因此主要是文学领域内的文学研究专家或学者对于解决生态问题的迫切需求以及生态保护理念的具体表现。这一理论虽然出现较晚,但确实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方向确实具有代表性的,在文学领域中,很多作家面对工业革命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并结合自身经历将这种担忧以文学做作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科马克·麦卡锡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生态批评理念是“对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批评,通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基础的文学作品研究,我们能够探究到作者的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以及对生态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 认识作品[1]。

二、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中的生态批评理念

(一)反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理论命题之中,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之后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人类中心主义也开始受到了广泛认可,并成为了 近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理论。然而随着生态破坏问题的愈发突出,对于人类中心主义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而在科马克·麦卡锡的西部小说中,则是在生态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这种反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较为直接的表现。在这些作品中,既有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刻画,也有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工业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科马克·麦卡锡的西部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其创作生涯的中后期,因此作品中的生态环境大多也来源于他当时在美国西南部地区的野外生活,小说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荒漠、戈壁等环境之中,具有着明显的美国西部环境特征,在他的笔下大自然往往被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日月山水还是动物、植物,通常都会贯穿于整个小说的故事发展情节,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安静、祥和、静谧的自然环境,在这种之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人类社会生活也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例如在“边境三部曲”之一的《天下骏马》(又称《骏马》)中,对牧场、溪流、清泉、沼泽、森林、湖泊、鱼类、珍稀动物等自然环境景象都有着非常真实的描写,比如对墨西哥北部田园风光的描写:“原野经过雨水的滋润……潺潺而流的河水清澈安详,路边的轻餐显得更加葱绿……”另外,在科马克·麦卡锡的作品中对工业化造成的破坏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工业革命后,人类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水土流失、空气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的问题都爆发了出来,原本安静、祥和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滿目疮痍、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环境,这样的变化同时也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这一点在可科马克·麦卡锡晚年的作品《路》中体现最为明显。小说讲述了在核爆炸后的世界末日中,一对父子追求生存希望的故事,整个故事由碎片化的情境片段构成,每个情境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对末世环境的描写却给人以“触目惊心”之感,“没有一粒火种,夜,是从未遇过的漫长、黑暗、寒冷”,“夜夜,他醒来,那暗黑遮住了万物,难以穿透。那暗黑伤及听觉”,“道路两旁是污浊的融雪。泡湿了的垃圾漂流过来,脏水从里面淌出”。这些情境虽然仅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但却表现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下未来生态环境的担忧,两种不同生态环境的对比呈现除了巨大的反差,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并不能通过自身力量来主导自然环境,无休止的破坏自然环境无异于自取灭亡。

(二)对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敬畏

除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外,科马克·麦卡锡的西部小说还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关爱,这些同样是作者在面对人类中心主义时的一种态度。在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作品中,很多故事的展开都离不开动物的身影,无论是生活与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还是已经被人类驯服的动物,都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其中既有牛仔猎杀动物的情节,也出现了将动物(马)作为工具的情节,但从总体上来看,故事中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对动物的态度仍是友好甚至平等的。在《天下骏马》中,主人公少年牛仔约翰·格雷迪由于对家族农场水边的不满,选择与好朋友罗林斯结伴,骑着自己心爱的马离开故乡德克萨斯,整个路途过程中虽然几经波折,但格雷迪一直将自己的马当做 生死与共的伙伴。他对于马的热爱“正如同他爱人类一样”,他认为马爱“有血有肉”、“具有满腔热血的秉性”。甚至达到了“今生所有的崇敬、钟爱之情以及爱好都投入到这些生性刚烈的生灵上。这些情感将永远如此,不会改变”的地步,在作者所构建的世界中,马成为了 真正与人类处于平等地位的生物。而在小说《穿越》中,同样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生灵的态度,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少年牛仔比利与一头母狼展开,母狼穿越了墨西哥与美观的边境来到主人公比利的家乡,并多次袭击牛畜,但在比利费尽全力终于捕获母狼后,而是选择要穿越美墨边境将母狼放还,在比利的心中,这头母狼是与他平等的生物,“她不只是一朵花儿,她是一个迅捷的女猎人,风惧怕她,世界不能失去她。”,同时也是值得敬佩的生物,拥有着很多人类所不具备的坚定信念“狼就越坚定自己的存在,坚信自己不会被这个世界完全抛弃”,实际上,这只母狼更像是他的朋友,虽然它袭击了家里的牲畜,但比利对这条生命却是充满尊敬的。这些故事虽然情节各不相同,但麦卡锡却通过主人公对于自然生灵的态度告诉读者,人与动物是平等,作为同样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物,人并不比其他动物显得更加高贵,动物身上也有着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品质。

(三)人类精神生态的破坏

在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社会中,工业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上的破坏,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同样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科马克·麦卡锡在表达自身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在小说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中利益至上的观念成为了 主流,所有人的脑子中都充满了贪欲与金钱,身上充斥着铜臭味,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也不复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变得黑暗,人性的丑恶也充分地暴露了 出来。在《天下骏马》中有着这样一段描述:“孩子们十一二岁前聪明伶俐……,然而在工业革命来临后,他们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变得严肃而认真”,这种巨大的反差正是工业社会下人类精神生态变化的缩影,也正是因此,主人公约翰·罗雷迪才选择了与朋友结伴“逃离”。而在科马克·麦卡锡的后期作品中,人性的丑恶更是在中故事情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老无所依》中猎人摩斯为了金钱而抛弃了妻子,《血色子午线》中主人公用刀割杀害对象的头皮以换得政府奖赏的黄金,而在《路》中,不仅有着灭绝人性的屠杀,陷入疯狂的人们甚至还会“当着你的面吃掉你的孩子”。这些震撼人心的情节并未出现在现实之中,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的预言式宣判,科马克·麦卡锡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中心主义并不能够彰显人类的优越,反而会破坏和谐的社会关系,甚至会造成人性的扭曲。

(四)追求和谐的人文生态观念

如果说科马克·麦卡锡的西部小说中体现除了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担忧,那么和谐的人文生态关系就是解决工业社会下生态问题的“钥匙”,麦卡锡的西部小说中虽然充斥着暴力、罪恶、黑暗,塑造了压抑的整体氛围,但也不乏对和谐、美好的生活情境的描绘,他虽然通过小说情节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但却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留下了希望的火种,人性、自然环境的美好虽然在小说中所占篇幅较少,但仍然是我们为之主人公为之奋斗的方向,这也彰显了作者对于和谐的人文生态的追求,并表现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作者惩恶扬善的态度。在《路》中,虽然人类社会已经崩溃,很多人为了生存而泯滅了人性,但主人公父子仍坚持着“不吃人”的底限 ,即便身边已是满目疮痍,但主人公在去世前仍然鼓励要儿子坚持下去,因为“天涯再远,也有走到的一天,而只要有人在身边,就能找到比天涯更远的希望。”,希望是“死亡也灭它不掉”的。同时,麦卡锡还借书中的场景表达了自己的人文观念,《骏马》中主人公与同伴既便 与布莱文斯刚刚相识,但仍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它,《穿越》中的卡车司机虽然不理解比利的疯狂行为,但仍然选择帮助他,这些情节既体现了人性的闪光点,同时也是作者对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的渴望。

结束语: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而服务,科马克·麦卡锡在其西部小说作品中结合自身经历与见闻,将其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担忧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同时也在其中表达了自身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的追求以及对于现代生态问题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王亚坤,陈许.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血色子午线》中有意为之的女性沉默与缺失[J].戏剧之家,2017(20):207-209.

[2]闻丹丹.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以“边境三部曲”为例[J/OL].北方文学(下旬),2016(09):50-51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麦卡锡生态环境
麦卡锡为何不受坚定保守派待见?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麦卡锡:只有左手也可以成为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