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三焦 治水肿

2018-06-26 03:04张会永
乐活老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水谷水液三焦

文/张会永

文/张会永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迂曲回环叠积在腹腔。小肠功能概括为: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主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而这些初步消化的食物还需在小肠内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是消化、变化之意。饮食物消化主要在小肠完成,将水谷化为精微,但中医往往将其归入脾胃的功能,与脾胃混称,在临床治疗中,也更是通过调补脾胃而治疗小肠,很少单独提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

泌别清浊

泌别,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泌别清浊是指小肠进一步消化饮食物时,将消化物进行分清别浊的功能,即小肠将消化好的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另外,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大小便正常;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小,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

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大肠又称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或者便脓血等等。

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是与“小肠主液”相对而言的。液较稠厚,津较清稀。小肠在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过程中,将饮食物消化成糊状的较稠厚的液态,其吸收的水液多为富于营养的水谷精微;而大肠多为吸收清稀的水分,故称“大肠主津”。大肠主津,也决定了粪便中的水分含量,若大肠功能异常,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就会出现大便干燥、大便稀溏等表现。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为津液所化,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是水液汇聚之所,因此又有“津液之府”“州都之官”之称。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不能单独贮存、排泄尿液,需要肾气的作用,才能行使其功能,中医称之为“化气行水”。

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

三焦是中医独有的脏器,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分可为上焦、中焦、下焦,合则并称三焦。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三焦其实是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按照上中下将躯干划分为三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主持诸气,运行水谷,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三焦是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些部位的气虚现象。

运行水谷

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可以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三焦其实囊括了整个消化器官,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

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内经》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从而引起水液代谢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水谷水液三焦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