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群体认同:多层次人物镜像下和谐图景的缔造

2018-06-26 16:25李冉冉
科技传播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青奥会

李冉冉

摘 要 社会学家发现,婴儿可以借助镜子窥探镜中之我,并通过与该镜像的互动,发现自己,发现同类,寻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属。同时,人们在“社会媒介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也往往如同婴儿一样,通过对大众传播制造图景的凝视与沉醉,获得自我、寻求认同。于是塑造这些镜中之象就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工作。媒体往往倾向于在文本生产传播过程中建构起诸多人物镜像,因为它们是非常直观有效、且易引起广泛认同共鸣的方式。为了探究清楚作为重要的镜像生产组织者的报纸具体又是如何运作的,文章以《现代快报》在青奥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如何在体育媒介事件的报道中建构起南京群体认同。这种由人物镜像汇聚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南京大同”的和谐图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认同激发力。而此种认同建构手法对于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传播中优化认同建构策略,发挥奥运传播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義。

关键词 青奥会;群体认同;认同建构;奥运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1-0055-02

1 镜像、认同与大众传媒

法国哲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是在对婴儿何以形成主体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说,婴儿处在6~18个月时,他们通过对镜中之“我”的不断观察,逐步确立“我”与自己的关系,并据此建立了主体意识及主体本身。“镜像不仅是主体的印象,而且是一个镜中的客体,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作为人的同类形象。……镜像意味着一种婴儿自我向所代表的同类的认同,而在这一认同中,内蕴着婴儿的原初的本质、镜中之形象、同类认同、主体建构,以及与镜像得以形成的整套机制的认同等一系列复杂的辩证关系”[ 1 ]拉康揭示出镜像凝视对于人的重大意义,也为媒体研究带来启发。因为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大量由媒介树立并呈现的“镜面”,处在“媒介化生存”背景下的我们一生都是在寻找自我和凝视各种形式的媒体镜像的中交互实现的。

美国学者塞伦·麦克莱曾说,“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 2 ]。大众媒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各式媒介图景,引导人们不断地关注,并产生持续性的凝视,并沉醉其中。这一凝视机制无异于婴孩凝视镜中之我。就像婴儿借助与镜像的互动,认知自己,界定同类,进而建构起对镜像的认同,从而完成了自我认知。

在传媒的多样实践操作中,引导受众通过媒介图景建构社会认同最直接、高效的、并且最能快速引发广泛共鸣的方式是在媒体信息生产传播进程中建构起多样的人物镜像。因为借助熟悉的人物个体或者群体镜像直观的呈现,拉近受众的距离感,从而降低认同建构的难度。那么作为重要的镜像生产组织者的报纸,具体又是如何运作的呢?笔者以江苏南京《现代快报》在青奥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如何在体育媒介事件的报道中建构起南京群体认同。

2 报道中多层次人物镜像及认同建构

在4年报道周期所塑造的人物中,虽然庞杂,但是却有规律。笔者根据他们与南京的密切程度,分为以下4个层次,如图1。在图1中,《现代快报》青奥相关报道对人物的强调程度也同他们和南京城市之间的关联程度成正比的。

第一维度“A”:它在整个镜像谱系中处于最核心的维度。这一维度的镜像多是有关南京城市关键核心的人物,特别关涉到能否顺利举行青奥会、可以左右南京城市发展进程、可以影响诸多民生社会问题解决的此类人物。他们往往居于社会显要地位,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的群体性镜像。该维度中人物镜像的具体构成有:知名政客官僚、南京籍运动员、社会名流担当的明星志愿者等。他们往往以主角面貌在相关报道中被呈现,在报道生产过程中,记者除了突出该报道对象的诸种优秀的品质和富有魅力的人格,在文章中对报道对象的南京身份进行了刻意显著处理。

记者此类操作有助于在客观上有助于达到认同建构的效果。这一过程有可以简化为两步:第一步是读者借助对这类优秀卓越的南京人物镜像的凝视,引导受众通过对杰出人物的光环的感知从而顺势导入对这一群体的认同。第二步中,受众不难发现这些报道中的主角往往都有一个共同拥有的特质——服务青奥,奉献南京。他们高度一致的行为有助于激发读者的向心力,进而建构起受众对他们所热忱以赴事业的认可与认同。并最终落到对南京城市以及南京城市举行这一赛事的认同。

第二维度“B”:它在整个镜像谱系中是中坚力量,他们多由普通本埠市民构成。本镜像维度的人在社会阶层、社会影响力方面远逊与A维度的镜像。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南京城市生活的主体、主人。他们是“本地人”的镜像投射通。由于该报市手立足于南京市场的都市晚报,所以大量的“本地人”镜像最为接近读者的生活,因为他们是真实可信的、具有同类性特征,同时最能契合读者意识中的镜中的自己。也正因为如此,当受众注视这一维度的人物镜像的时候容易促发受众产生归属之感,进而建构起群体认同。

第三维度“C”:是从狭义理解上的“他者”镜像。这一维度的镜像人物不具有地理身份上的南京身份,但是因为青奥会和南京这座城市发生了联系,特别是在情感、价值属性上高度认可南京。他们是广义上的“南京人”。具体在报道中,南京之于他们,如同前两个维度上的镜像一样,通过他们的溢美之词,表达着对南京的认同。因此,“我们”和“他们”在认同南京这一议题上达成共识”。因此虽然不具备本地人的身份、虽然来自异域,但是由于有着和之前两个维度相同的感情归属,于是把他们视为广义上的“南京人”。

第四维度“D”:这一维度是在前三个维度意外,相关报道中还指涉到的某些与南京青奥会有关联,却无明显城市认同建构倾向的人物镜像。编辑、记者们在处理的时候,面对着既不具备显著的新闻价值属性,且也不适合阐发出与南京城市认同建构相关内涵的新闻人物有所进行的呈现。因此,这一维度的镜像往往是基础性、背景性的存在。在报道中一般会做略写或者淡化处理。

3 缔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图景

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中,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美美与共”学说,具体内涵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希望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之间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各美其美”意指不同民族和文明要能欣赏自己本民族文化,乐在其中;“美人之美”意指“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要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评判异民族的文化的‘优劣,断定何为‘糟粕,何为‘精华。”[3]

在对南京青奥会相关报道人物镜像的多维度考察之后,本文发现该报人物镜像塑造傾向于通过在整个青奥报道历程中建构出“各美其美”的“我们”镜像、“美人之美”的他者镜像,并在宏观层面把以上这些不同维度的人物镜像全部统一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本埠认同层面。主要通过以下3方面共同作用实现的。

第一,“自美其美”的“我们”镜像的作用机制。我们是指狭义上的南京人。借助对本城各类杰出人物和本土市民的报道,建构了一个有关“我们”的“自美其美”的群体镜像。“自美其美”表现在报道中是指青奥会作为南京首次承办的全球性的体育盛典,率先得到了南京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积极回应,在报道中本埠不分阶层上下,男女老幼,他们都为青奥会而“美”,且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很多相关新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热爱南京的本土人士,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渴盼青奥会、欢迎青奥会、保驾青奥会的和谐镜像。

第二,“美人之美”的“他们”镜像的作用机制,他们是指突破地域户籍限制、广义上的南京人。在报道实践中塑造了关于许许多多的“他者”正“美我们之美”的群体镜像。具体到报道中,例如反复强调“他者”对南京的盛赞、热爱。报道中有关“他者”对南京、对青奥会为何会怀有如此热忱时,记者在报道中多归结于“源于对南京的喜爱、深切的感情;对南京青奥会的美好祈愿等”。它表明《现代快报》努力为受众建构的是这样一副群体镜像:即正“美我们之美”的“他们”,认同着“我们”的认同。因此,报道通过对 “他们”的态度、情感、意见、价值观等方面的呈现,反过来不证自明了“我们”美南京之美的正当性、合理性,因此通过他者的群体镜像再度强化了我们南京城市认同。

第三,“他们”+“我们”的融合式群体镜像,绘制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图景。由《现代快报》建构起的诸多“他们”或者“我们”的无数个镜像,在整个报道进程中汇编成一个有关南京青奥会的宏大镜像群。这个镜像群由土生土长的“我们”和来自四夷八方的“他们”共同组成,且都怀着对他浓厚的感情与强烈的认同。在南京的鼓舞感召下,“他们+我们”纷纷送上祝福,全力驰援本城盛事,并大方表达着自己的骄傲、自豪之情。“他们+我们”以南京之名而欢聚到一起的“美美与共”的和谐图景,为受众绘制了一幅人与人之间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隐喻上古梦想的和谐图景。

4 结论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追求的是放下差异和偏见,通过柔性感召,一同达到“和”之境界。这是一种浑圆共融的和谐景象,即古语所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本质上看,这是通过认同来解决人际之间、国际之间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快报》青奥传播借助人物镜像,塑造出人与人之间“美美与共”的和谐图景,从而意在激发人们的认同意识。而该图景自古以来都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大宏愿,也是对于与四夷八方邻里关系最理想状态的阐释,更是一种意在开创“天下大同”局面的政治理想。

从这个角度看,该报的相关操作也是借助源流与西方文明的现代体育形式赋予了东方价值观念的有力发声。因此,这一案例有助于我们拓宽对新时代下的奥运传播及其效应的认知,即:奥运会及其传播本身具有强烈的认同塑造的功能,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人物镜像塑造不失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塑造方法;奥运作为一项源流与西方文明的赛事,除了本身的体育竞技传播价值以外,如何通过有意识的策划与报道操作进行东方表达,尤其是如何承载中国自身价值观的阐释,这对于我国办好2022年冬奥会,发出中国声音,办出中国色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法.从理论的多源上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结构理论[J].社会科学,2011(4):124-130.

[2]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3]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名人传记月刊,2005(7):58-65.

猜你喜欢
青奥会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青奥会自来水保供工程管道穿越滁河的防洪评价
南京青奥会掠影
青奥会知识产权的侵权形式及救济措施*
世界华人协会主席一行点赞青奥会
青奥会少吸PM2.5让人五味杂陈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
——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张家口共同申办冬奥会加分
青奥会研究若干重点领域综述
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对南京青奥会的认知分析
青奥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