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基因传承历久弥新

2018-06-27 10:36周恒好周忠全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革命家老一辈元帅

周恒好 周忠全

家事连国事,家风连党风,家道正则天下安,家风实则政风清。“革命家庭,赤子家风”,从革命前辈们令人动容的家风故事中,我们能够深切感悟到他们的家风传统、家国情怀与党性原则,从而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以德立家——培塑浩然敦厚之风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家教、家训、家风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无不是围绕治家教子、修身做人而展开,“德”成为了家风里的核心要义。在这一点上,老一辈革命家治家教子以“修身”“养德”相辅相成,把立身做人之道贯穿于敦厚家风之中。

共和国元帅贺龙十分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要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居家至诚尽孝,为国至善尽忠。有一年在重庆,恰逢贺龙父亲的祭日,贺龙把子女们召集起来,逐一对着搁置在窗台上的父亲照片磕头跪拜。他说:“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长辈的追思和悼念,尽管离去的老人不可能知道在祭奠他,但后人却不能失去感恩之心。正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大家才会有今天。”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老爱亲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也是中华民族这个礼仪之邦伦理教化的基础,正是贺龙元帅教育孩子们从小知感恩、明礼仪、尽忠孝,树起了做人处事的道德标准,从而为子女留下了诚信友善、乐于助人、敬业奉献的家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了子女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成为家国之栋梁。

家是最能塑造精神长相的地方,也是最能涵养思想品德的源头活水。开国大将王树声要求子女十分严格,他把家里的院子划分开来,给4个孩子每人分一块“责任田”,让他们自己选择农作物种植,孩子们从挖土、播种、浇水到收获都要自己动手,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责任与担当。“虽然家里那时有阿姨,但是父亲坚持让我们自己洗衣服。我年岁比较小,被‘特殊照顾,只让我洗自己的内衣。洗完后父亲会亲自检查,还会问我衣服是不是自己洗的,有没有找阿姨帮忙。”回忆起小时候父亲的严格要求,女儿王宇红直到长大后才明白,父亲这样做意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劳动光荣的朴实作风和日后参加工作的责任担当从小就教给他们并传承下去。

老一辈革命家们从群众中走来,他们保持了敦厚朴实的作风,更懂得尊重群众、爱护群众。皮定均将军就曾用自己独特的言行教育孩子们要博爱,热爱大自然,爱护和尊重人民群众。有一次,儿子皮效农随父亲种树劳动,靠在树干上休息时,随手摘下小树上的几片树叶,将军见到后,轻轻扯了扯儿子的头发,问痛不痛,然后告诉他:“你把树叶摘了,树也会痛,只是它不会说话。”这件事深深教育了皮效农,从那以后,他对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都非常尊重爱护,也懂得了尊重自然、爱护生命,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深刻道理。

“忠厚傳家久,诗书继世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关系着党、政府和军队的形象,对整个社会具有重大的引导与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社风、党风、政风,愈加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以德立家,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提升道德修养、教家以德作为一门必修课,自觉以公民道德、以共产主义道德为基础建设优良家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以先进的道德精神和思想境界为全党和全社会作出表率。

以学兴家——养成勤奋向上之风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情操、深厚的修养、不凡的气度,都需要通过读书励学修炼,自古圣贤无不由学而成,由学而得。重视以文化人、以学兴家,不仅是古代圣贤治家之道,更是我党我军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传承。

“一代儒将”陈毅元帅与夫人张茜女士育有三子一女,家庭幸福美满,儿女们都成长为有用有为之材,这与元帅家浓厚的学习家风是分不开的。元帅家中设有两间书房,其中一间存放着二十四史、历代经典、马恩列斯著作等成套的珍贵书籍,平时不允许家人随意进出;另一间存放着文学、艺术、科学等普通图书,在这里儿女们有绝对的自主权,他们求知若渴,时常阅读到废寝忘食,争先恐后地与父亲交流读书心得。

陈毅元帅还是军中著名的“元帅诗人”,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元帅为教育子女倾注的心血。1961年夏天,次子陈丹淮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元帅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二首)》,其中一首写道: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

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

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

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

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

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

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

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

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试看大风雪,独立有青松。

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

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片纸千钧重,家书抵万金。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元帅的良苦用心,殷殷期盼,切切真情。180字,字字嘱托,句句叮咛,关乎学习,关乎做人。沉甸甸的诗篇背后,是这个红色家庭的风雅家风,是文化素养的传承,是价值观念的赓续。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很多人刚进入革命队伍时,文化程度并不高,他们怀抱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血,克服万难,主动学习,追求真理。开国上将傅秋涛只读过两年私塾,参加革命后,无论工作、战斗在哪里,从不放弃读书学习。建国以后,他仔细研读马列主义著作等,每本书都有详细的批注。他给儿女们留下最珍贵的遗产,是几十本手书的读书笔记。

“父亲总是很忙,一直坐在书桌前,看文件、看书、学习”,这是儿女们对将军最直观的印象。“文革”时期,在家中后院一间小破屋里,将军被关了两年禁闭,那里终年阴暗潮湿,加上身患眼疾,连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读完了整整40卷《列宁全集》。

“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将军数十载的励学修为,才能在逆境中展现出笃定从容的傲骨风范。将军的好学向上,留下满园书香,塑造起耕读传家之风。

著名的“将军教育家”陈赓大将,不仅重视以文化人、以学兴家,而且深明授业育人之道,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人求学上进。

1953年,英雄连队“老虎连”指导员谭国玉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提高文化”。由于只有初小文化,谭国玉一时成了全院学生里的“后进典型”,以致萌生了退学的念头,甚至有苏联专家找到时任院长的陈赓吵着说:“这个人初中一年级水平,怎么让他念大学?”面对这一情况,陈赓院长却没有放弃,先后4次找谭国玉谈话,先是批评教育他不能当逃兵,鼓励他发扬“攻山头的精神”把这个文化“碉堡”攻下来,后又提醒他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多向成绩好的尖子学员学习。

就这样,在陈赓院长立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感召下,谭国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摘掉了“落后典型”的帽子,毕业时还得了全满分,以至于苏联专家都竖起大拇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有战斗力的!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们为表率,不仅自己崇尚学习,还要督促、引导家庭成员培养学习习惯。只有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让勤奋向上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才能不断开阔知识眼界、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使自己乃至家庭成员都成为推动党的事业前进的中坚力量。

以俭持家——弘扬廉洁守正之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节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艰苦朴素、勤俭克己的家风,他们以党性浸润家风,以实际行动言传身教,砥砺后人。

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了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抛洒热血、鞠躬尽瘁,他们历经生死锤炼,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带头节俭,从不搞特殊化,不讲究吃穿住行。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一生清廉节俭、公私分明,带领家人建立家庭小账本,每一笔开支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开国上将贺炳炎生活朴素、陋室简居,他用组织拨给他修缮房屋的专款盖军官宿舍,将暖气片赠予医院,直到去世前一周,依旧住在常年漏雨的房子里……他们都是身体力行倡导勤俭廉洁家风的光辉典范,彰显出共产党人独有的风骨。

在共和国十位大将中,徐海东大将出身最苦,18岁之前,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穿过一件新衣。从劳苦工人到共和国大将,他始终秉持节俭家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穿的是新四军时期的旧军服,即使破旧了也要缝补后继续使用,用了30年的搪瓷缸子等生活用品都舍不得扔掉。

“床頭教子,枕边教妻”,将军对妻子儿女也是一样的标准,决不允许浪费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国家发的信封、信纸等办公用品,一概不许私用。1947年,10岁的女儿徐文惠转到大连上小学,看到班里的同学们都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十分羡慕,央求母亲也为她做一条,母女俩刚准备挑选布料,就遭到将军的严厉批评:“忘了本,不懂得艰苦朴素!”

良好的家风是无声的教诲,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家风环境的红色后代,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自觉。徐海东大将的子女时常感念,正是父辈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艰苦朴素、勤俭克己的红色家风,是一种道德追求,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生生不息,经久不衰。1987年11月16日,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开国上将李志民永远地离开了人世。30年来,任凭子女如何劝说,将军夫人刘平女士始终坚持家中“简陋”的陈设不变样,除了墙上挂着的几幅将军手书和他人题赠的墨迹,便只有一张四方桌、一个简单的茶几和一排老旧的沙发。

三十载无言坚守,既是对将军的深情缅怀,亦是对勤俭家风的倡导传承。家风无言,却承载着革命家庭的亲情与关爱;家风无形,却诠释着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情操。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传承好以俭持家、廉洁守正的红色家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自律准则。

在亲情和家庭面前,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对家庭的牵挂与责任是人之常情。但是,节俭不是穷途末路,清廉不是亲情之殇,向老一辈革命家看齐,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家同大家、小爱同大爱的关系,让勤俭持家成为一种个人习惯和家庭美德,让清廉守正之风辐射到社会上成为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革命家老一辈元帅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老一辈革命家的规矩意识和清廉风范
怀念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彭冲
记叶剑英元帅的一次垂钓
元帅与士兵
老一辈革命家与军队条令条例
刘伯承元帅的多謀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