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

2018-06-27 10:23何卫贤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鼓励综合实践活动理解

何卫贤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不管教哪个科目的教师们都应该重视渗透德育,用爱心与智慧培育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将来給社会作贡献打下基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 爱心 鼓励 理解 实践 智慧

一、让德育在实践活动中开花结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味的说教不但效果微小,还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首先教师的以身作则很重要。其次,教师要创设多种活动渗透德育思想,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无形地得到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我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变废为宝我能行”中,设计了小组制定活动计划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交流合作能力;要求孩子们去亲自动手制作变废为宝的作品,培养孩子们的感恩、环保意识;对仪态的教育,我让几个带有典型的坐姿、站姿、走姿的学生进行展示,让孩子们去对比学习;对就餐礼仪的教育,我让他们进行小组表演,大家讨论点评……这种寓教于乐的实践式德育,既有趣也让人印象深刻。[1]

二、爱心贯穿全程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爱是培育孩子自尊心的最重要的养分,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完全的接纳与欣赏。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完善。当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孩子所给的是居高临下的爱,那只能算是施舍。我们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也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对于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不能求全责备,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教育的奇迹很多时候都是由爱和宽容造就的,教育的智慧也是在爱和宽容中生成。我们班有个很特别的男生,不单成绩很差,而且好动与破坏力让所有的老师们揪心头疼。经过家校联系,得知他来自单亲家庭,受到老人的过度溺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人合作和尊重别人。经过观察,我了解到他特别喜欢被表扬。于是上课时故意找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提问他,提高了他的自信心,我再具体地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慢慢地他的积极性凸现出来了。在与家长的联系中还得知他一只眼患有弱视,虽然爸爸给他配了眼镜,但他嫌麻烦一直没有配戴。我找他单独推心置腹地交谈,了解他的想法,同时也跟他讲述了我朋友的小孩得了弱视后的护理与治疗方法,真诚地表达了我对他的关心。谈完话后,我看到了他眼神里流出了真切与感激。后来上课时,他的好动大大改善,积极性与我对他的鼓励形成良性循环。我想他的成长是得益于他从心里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与接纳,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包含着爱的沟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快乐,愿意打开心门与你有效地沟通,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2]

三、鼓励是教育者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美国一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人从出生的一无所知到长大,如果没有人耐心指导和训练,是很难自动学会复杂的人类行为的。孩子通过学会做一些事情,逐渐地建立初步的自信。鼓励是教育者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怎样做才是有效的鼓励呢?

1.“没关系,再来一次。”当孩子失败时,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打消孩子的失败感和恐惧感。没有人如果他有能力考100分却故意考30分,其实他心里面比谁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只是表面不一定把这种渴望表现出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基础不扎实、方法不得当、观念的局限、兴趣的缺乏、情绪的困扰、努力的不够及激励的欠缺等等。孩子是成长中的人,他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我们要做的是激发他前进的动力,帮助和指导他们解决前进中的困难。所以除了鼓励,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很重要。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所在,制订改进的措施并鼓励其执行与坚持。

2.鼓励的操作公式:鼓励=信任孩子+我相信你能行+手势或身体接触。为了恢复孩子的勇气和信心,我们不但要用语言告诉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动孩子去尝试或再试,还可以对孩子有适当的身体接触或手势的配合:如抚摩孩子的头、握握手、拍拍肩、竖起大拇指和赞许的目光等等。[3]

四、理解是有效沟通的钥匙

“理解万岁!”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喊这句话的人面带幸福的泪水,神情激动,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万丈。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不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当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会发现有很多看不惯的地方,就认为孩子错了,当孩子不服时,很多老师会恼怒地大叫: “你还敢顶嘴!”这种情况下,孩子处于劣势不得不表面屈服。这样的实际情况是老师和学生都彻底失败了。因为孩子不会再和老师说心里话,不再信任老师和喜欢老师。孩子对事情的好坏、是非等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却按自己的判断去做事,是很容易犯错的。“理解”的真谛在于把孩子看作平等的朋友,不加评价地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孩子感觉被理解了,就会敞开心门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教育者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育者可以就事论事地和他一起分析整件事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注意全程要表现出对孩子行为的理解的态度,孩子才会容易接受并改正。

五、学习国学经典是德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成效如何体现?行为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古人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产,通过国学经典中的那些发人深省的睿智言论,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但对事物的本质有根本性的认识,遇到问题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还能学习做人的道理,塑造美好的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在幼儿和小学初级阶段我首推学习《弟子规》。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延伸出来的问题很多:商业化、信仰危机……这些都会给教育者面临一个大困难:,如何让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宠爱、独占的孩子,在今天懂得感恩、分享、回报;如何让从小享受很多自由的孩子,懂得约束、懂得退让;怎样学会做人做事……《弟子规》是行为规范的全面体现,浅显中却蕴含着大智慧。钱文忠认为:“如果我们要寻找一本教材的话,找不到比更合适的教材。”总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者应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文品质等方面的修养,用爱心与智慧培育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谢旭艳 《用爱心和智慧培育学生——浅谈班主任工作实践》

[2]董进宇《家长突围》

[3]钱云芳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德育资源》

猜你喜欢
鼓励综合实践活动理解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鼓励”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