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2018-06-27 10:23侯庆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核心价值观品德

侯庆胜

摘 要:从当前中小学生的培养教育来看,价值观培育是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需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做到:转变育人观念,回归教育正道;立足课堂教学,提升德育效果;优化课程设计,增强道德体验;关注学生生活,强化道德践行。

关键词:品德 社会 核心价值观 策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无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奠基工程。

从当前中小学生的培养教育来看,价值观培育是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改变当前这种由于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弱化导致学生价值观取向失准的局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转变育人观念,回归教育正道

长期以来施行的“重能力、轻素质”、“只唯分数、不重道德”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对许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師,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应试教育”“为才而是”的能力观,要树立起“既要做好知识传授、更要注重道德养成”的综合育才观。要正确认识当前小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现状,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相结合,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培养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的正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好”老师的标准,每位教师都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在学习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以立德树人为指针,找准德育点,开展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二、立足课堂教学,提升德育效果

小学生如果从小不能从课堂上接受正面力量的潜移默化,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在小学生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笔者认为,对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生硬的灌输,应该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养成习惯,这样他们才更容易接受。应该系统地、生动活泼地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的头脑,化为具体实践行为。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笔者从日常教学活动入手,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途径,例如在六年级的《永恒的文化遗产》一课所属单元的主题是“绚丽的世界文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所创立的学说、建立的思想体系,感受人类社会在战胜愚昧和落后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永恒的文化遗产”一课主要展示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给学生已深深的思索和启迪,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兴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激情导入的方式揭示主题,并通过课件播放了罗马万神殿、凡尔赛宫、泰姬的盛景,对这些建筑艺术一一作介绍、讲解,而后让学生围绕中国的文化遗产谈感受,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世界上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对中国的北京故宫、长城、山东泰山等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爱国的道德教育。另外,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立足课堂教学,精心备课,结合身边的事例及生活现象分析教材,体现了德育一体化,使学生对教科书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横生,思维敏捷,全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优化课程设计,增强道德体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代表国家意志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的背诵,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浮泛的概念,不是抽象的标签;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一个决定、一次判断、一个举动、一句话语,会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或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意志,让其成为学生自觉需求和行为。笔者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按照“生活教育”的理念,通过优化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实现品德修养的提升。例如,笔者开发了社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及节日时间对我国的文化遗产进行研学旅行,引导他们参加爱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引导他们围绕“法治”举行“我做小法官”体验活动,在良好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关注学生生活,强化道德践行

为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笔者着力通过整合新资源、拓宽新渠道、搭建新平台,为丰富小学生道德实践提供有效支撑,一方面将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内容迁移到学生家庭中,引导学生学会以“诚信”“友善”等态度与家人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以家务劳动统计表、家庭表现情况记录表的形式关注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与鼓励。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让我们的培育工作真正源于学生生活,真实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需求,让培育工作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要。同时,我们还要遵循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突出实践与体验,强调由内到外的内化与生成,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核心价值观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