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北魏平城时代的石雕艺术

2018-06-28 01:57韩生存
大众考古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平城云冈石窟石雕

文 图/韩生存

方山永固陵石雕门框及局部(《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石雕》)

公元398年,拓跋鲜卑将北魏都城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直至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又将都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但平城仍称北都,直至北魏末年因六镇叛乱而毁于兵火。平城这座公元5世纪的国际大都市,变成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和辉煌,也结束了一个时代,即史家称之的“平城时代”。现在只有留存至今的不朽之作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和出土的精美文物,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他们的过往,述说着他们的繁荣和傲视中原的气魄。同时,也让我们震撼那个已消失一千五百多年的王朝,感叹他们高超的石雕技艺,以及一件件无法超越的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品。因此,北魏王朝也被人们尊称为“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喻其精神和艺术千古不朽。

犍陀罗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发生飞跃性的发展,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汉代侧重于浅浮雕和线刻技法的石雕艺术,我们从遗存的汉阙、画像石墓平面化的减地雕刻可窥其一斑。南北朝时期的石雕艺术则大放异彩,雕刻技艺娴熟,人物刻画生动,其造型也逐步向高浮雕、圆雕艺术方向发展。留存至今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表现的最为耀眼和值得人们深思。南北朝石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与外来宗教和文化艺术的传入密切相关,尤其是佛教艺术,可以说佛教造像的兴起影响中古中国的石雕艺术。新疆龟兹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的石雕艺术的依次建造,正反映了中国中世纪石雕艺术从犍陀罗到中原的传播和发展史。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北魏平城时代的石雕艺术之源是犍陀罗艺术,是犍陀罗艺术中国化的产物。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此后,本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佛陀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这样的改变却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随着佛教的流布,佛塔、雕刻、绘画等佛教艺术也因而发达,佛像样式则多为融合希腊、罗马、波斯、大夏、印度等风格的犍陀罗艺术。

公元前3世纪—公元5世纪前后七八百年间,佛教曾盛行于此,当时的犍陀罗是政治中心,也是东西文化交汇的枢纽之地。据文献记载,东晋的法显、宋云等人都曾到过此国,称道该国国民崇敬佛教、好读经典。宋云曾把在犍陀罗等地的见闻撰成《宋云行纪》,宋云返回洛阳30多年后,有犍陀罗国人阇那崛多来到长安,在四天王寺译出《金色仙人问经》二卷、《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颂偈》等39部作品。由此可见,4—6世纪间,犍陀罗佛教与中国佛教间的来往交流已经逐渐受到重视。6世纪以后,佛教失去王室护持,后虽有突厥王一时再兴,然而到10世纪,又为伊斯兰教徒所迫,佛教终于绝迹。

佛教在其源头逐渐哀落之时,却在向东方传播的历程中逐渐发展和壮大。约从3世纪末开始,源于古代印度的石窟寺雕塑艺术经中亚、西域,逐渐向中原传播,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传播的过程中,大量吸纳当地文化因素,形成本地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即佛教艺术本土化。5世纪的平城则是其开花结果的繁盛之地。北魏文成帝时期掀起的大规模“开窟造像”开启了北魏平城时代的石雕艺术的序幕。

犍陀罗(梵语为Gandhara、Gandhara或Gandha-vati),又作健驼逻、干陀卫。意译香行、香遍、香风。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犍陀罗国的领域经常变迁,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时,它的都城在布色羯逻伐底(约在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东北之处)。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区,世人受婆罗门教影响,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而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这无疑影响佛教的流传。伴随社会的变化发展,一些佛教徒改变了自己的佛教观念,他们自称大乘,而贬低早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把释迦牟尼神化,称其为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同时把佛教的神灵描绘成人形,塑成华丽的雕像。由于公元1—2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塑造了最早的佛像,所以后来的人们称早期佛像艺术为犍陀罗艺术。

“开窟造像”和平城时代石雕艺术

北魏是崇信佛教的王朝。398年,北魏太祖道武帝由盛乐迁都平城,开启了平城时代。迁都平城之年,即开始在平城营建寺院和佛塔。《魏书·释老志》记载:“天兴元年(398年),下诏曰:‘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轨,信可依凭。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岁,始作五级佛图、耆阇崛山及须弥山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439年,太武帝灭北凉,统一了中原北方地区。在北魏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各地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被聚集到了平城,人口百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特别是有开凿石窟传统的凉州佛教的输入,以及大量工匠艺人的迁入,使魏都平城的佛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平城石窟寺的开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和平年间(460—465年),文成帝恢复佛法后,令沙门统凉州,禅僧昙曜开始了云冈石窟的雕凿。北魏平城进入了“开窟造像”的时代,大规模的开凿直至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停止。这一时期,云冈石窟引领中原的潮流,对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的开凿,无论是洞窟形制还是造像样式和造像题材及技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被誉为“云冈模式”。

从云冈石窟的开凿情况看,整个开窟过程并非简单的为了开窟而开窟,而是进行过科学考量,充分考虑每块区域每块石料的用途,进行精细的加工和利用。此时的云冈石窟开凿工地既是一处石窟开凿地,同时也是一处石雕艺术品的大作坊。近年来,北魏平城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北魏明堂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反映最为突出,除发掘出土的石雕螭首、石雕栏杆外,辟雍的护坝石、防渗石子皆是通过武州川水和如浑西水从云冈运至明堂建设工地的。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石雕艺术品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雕刻精致的石灯、石磨盘、石盆、石柱础、石雕力士像、石雕佛像和石佛龛,大到石雕棺床、石椁、石堂。这些石刻的造型、题材、装饰纹样和技法充分反映多元文化的特质,为我们深入研究平城时代的石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北魏方山永固陵的建设可谓是最集中的体现。方山永固陵为北魏孝文帝文明皇后冯氏之陵墓,北魏太和五年(481年)开始营建,太和十四年(490年)完成。整座墓分前后室,由石雕和砖砌合而成;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顶心嵌有雕莲花图案顶石;连接前后室的甬道设有石门框;石门为圆拱形,有门梁和尖拱形门楣,门梁尾端各浮雕一凤鸟,凤鸟作回首反顾状,双翅展开,高翘尾部雕刻华丽的羽毛,双爪前后分开呈起伏状,立于束莲纹柱头上,凤鸟之上各有两个手捧莲花的浮雕童子像,童子脸庞圆润、面露微笑,上身袒露、下着短裤,身体前倾,姿态优美,双肩上的披巾随着浑圆肢体的摆动而飘扬,雕刻得生动感人,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门框下的门枕石螭首雕刻得凶猛逼真,同类形的螭首见于平城宫殿遗址和明堂遗址。从墓门形制和雕刻的纹样看,显然是模仿云冈石窟的样式,说明墓主人为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虔诚佛教徒。

仿木建筑结构的石堂或石椁虽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但外来文化因素,尤其是佛教的因素充满其间,如莲花门簪、人物兽面铺首等。大同地区近年出土10余套此类型葬具,尽管形式各异,顶为庑殿式、或悬山式、或平顶式;门前为有廊式或无廊式,但基本上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比较典型的为北魏宋绍祖墓的石椁,分前廊、后室、悬山顶。前廊面宽三间,盘龙柱础立四根八角立柱,上承阑额、一斗三升式斗栱和人字栱,栱上承撩檐枋和瓦顶。其各建筑构件均单独雕造,再组装而成,各构件有榫卯结构,完整地表现了石化了的木结构建筑,是研究北魏建筑及其结构的珍贵实物资料。后室正中为门,上有门楣,门楣上雕刻精美五朵莲花门簪,门下两侧置螭首门枕石,其外侧雕乳钉和铺首衔环,俨然一套中西合璧的古建民居。

明堂南门石雕螭首

石雕棺床为始见于北魏平城时期的葬具形式,流行于北魏中晚期、东魏和北齐。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棺床是北魏平城时期最为精美和具有代表性的。两侧床足雕有承托状的逆发、裸体肌肉高凸力士像。中间床足雕一獠牙外露的兽面,兽面下雕双手作托举状戴串珠的二力士像。足间雕壸门,壸门之上自上而下分层次雕刻不同纹饰,最下层雕刻精致规整的浪尖纹环绕壸门内侧,上层环绕长方形忍冬纹,内雕连续波状忍冬纹样,每个起伏波段的忍冬纹中还雕出手持乐器的伎乐组合,或坐或跳跃,姿态各异、情趣生动。伎乐旁还雕刻有龙虎、凤鸟、金翅鸟等奇禽瑞兽,这些图案和纹饰均源于西域和西亚诸国,在云冈石窟中都能见到他们的影子。司马金龙墓同时还出土四件雕刻精细、玲珑剔透的石雕趺座,也是石雕中的精品。

云冈石窟是皇帝主导下大规模开凿的皇家工程,上行下效,京都平城开启佛造像雕塑高潮。兴寺建塔,雕刻佛教题材的石雕艺术品蔚然成风。近年大同地区发现传世和出土的曹天度石塔、石雕二佛并坐龛、交脚弥勒石雕佛、石雕屋形龛等就是最好的佐证。

石雕力士像(《平城文物精华》)

北魏平城时代佛造像雕凿的兴盛,加速推进高浮雕、圆雕艺术的发展水平。近年大同出土大量的石灯、石雕力士像、石雕武士俑和镇墓兽从一个侧面反映北魏平城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准,其中雕刻精致的如大同二电厂出土石雕力士像和御河东御昌佳园出土四神兽环立龙纹方座石灯就是其代表作品。石雕武士头戴兜鍪、身穿铠甲,跪于方形座上,肌肉高凸、身材短粗、威武雄健。其一面容年轻、双目高凸、高鼻阔口、张嘴露齿,一手持盾,另一手似持矛,呈怒吼状;另一面相苍老、颌下蓄须、双眉高凸隆起、怒目圆睁,左手空握搁于腿上,右手残失,注视前方。整体造型雕塑得惟妙惟肖,给人以威严、凶猛、震撼之感。这种采用夸张和写实的艺术风格,深受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影响,堪称北魏石雕艺术精品之作。四神兽环立龙纹方座石灯更是大胆采用圆雕、高浮雕和镂雕技法,将四神兽雕凿得活灵活现,逼真诱人,给人以动感之美,是北魏平城时代石灯雕塑代表之作。

魏碑体是铭刻体的一种形式,滥觞于平城时代,它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既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剽悍之风,又渗透儒家文化的温文尔雅,刚正不阿,同时受到佛教和道教文化的熏陶,以古朴、端庄、刚劲、峻荡奇伟的风貌而屹立于书法世界。

四神兽环立龙纹方座石灯(《平城文物精华》)

中国传统的雕刻书体艺术发展到北魏平城时代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北魏平城时代不像南朝一样禁止立碑,而是从上到下盛行立碑记事,如著名的“皇帝东巡之碑”、“皇帝南巡之颂”、北魏司马金龙墓铭等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平城书法才得以迅速发展演变,为魏碑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养分丰富的土壤。

综上,北魏平城时代是北朝文化最精彩活跃和最值得人们研究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石雕艺术就是一个缩影。我们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石雕艺术品,结合云冈石窟的开窟历程不难发现,北魏平城时代的石雕艺术不论其造型、纹样,还是雕刻技艺和蕴含的文化内涵都能从其源头犍陀罗找到影子,受西域和西亚的文化艺术影响比较明显,都或多或少留下外来文化的因子,尤其是佛教艺术,特别是犍陀罗艺术的烙印,是犍陀罗艺术中国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北魏平城时代的石雕对后世,特别是对隋唐的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猜你喜欢
平城云冈石窟石雕
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
原住民在日本考古遗址保护中的角色转换
——以平城宫遗址百年保护史为例
平城, 辉煌从那一年开始
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
石雕艺术品的生产亟待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