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联

2018-06-28 07:07孙丽丽
源流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桃换旧符肥猪春联

■ 孙丽丽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过年时一道传统的民俗。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临近,父亲就忙着上街买回红纸、墨汁,请本村的一位老教师来家写春联。父亲站在旁边毕恭毕敬牵纸,老教师紧握着乌黑泛光的笔杆,一脸的认真,浓黑的墨汁拉成一个个方块字。我们小孩则站在旁边看老先生一笔一画地走笔,但是不敢出声,家乡有个习俗,写春联时,小孩在旁边不能乱说话,万一说出不吉利的话,会影响新的一年运气。

奶奶曾经告诉我,春联一般都是年三十早上贴的。贴春联就是封门的意思,不让恶鬼进来,保证全家平安幸福。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于那时的春联记忆犹新,屋里贴上“人丁兴旺”,鸡窝贴的是“金鸡满架”,猪圈贴的是“肥猪满圈”,粮囤上贴的是“年年有余”,大院门口的树上一般要贴上“出门见喜”四字。多是些大吉大利,大富大贵的春联。听老人讲过一个笑话,过去农村人多是文盲,求人写来春联贴在家中,由于不识字,把“肥猪满圈”贴在屋内,将“人丁兴旺”贴到猪圈里,贴反了,听了不由笑弯腰。那个年代,老百姓不识字,但老百姓并不缺少智慧和幽默,有人夸春联写的好:谁谁写的春联,字是写的真黑!

在乡村腊八一过,浓浓的年味,随着在外游子的返乡,而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农家小院,巷陌人家,杀年猪,捞年鱼,做豆腐,打糍粑,打扬尘,贴春联……记忆中,勤劳质朴的家乡人,沉浸在置办年货的喜悦中,把来年的愿望寄托在春联里。

品读春联,其实是春节的一大乐事。如果细心品味一番创作者的巧妙构思或独具的匠心,以及多姿遒劲的书法艺术,这是一种清神上的享受。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传统的春联,也有清新、典雅如诗如画的春联,如“燕尾似剪破碧水,杏枝如画倚轻烟”“一湾野色垂杨柳,十里春风送花香”,彰显着主人的文化底蕴和情志。

我最喜爱的一副春联:是《庄子·盗拓》《孟子》一句:平为福,居之安。每当春节的时候,总是喜欢看那些对仄工整,押韵反映时代气息的的春联。比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比如“勤俭是美德,劳动最光荣”。

春联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年年把春联刻在桃木上,“总把新桃换旧符”终究太麻烦了,于是聪明的古人,便把象征吉祥喜庆的春联写在红纸上。热烈洋溢的中国红,飘逸隽秀的书法,吉利喜庆的语句,形成一种独特的春联文化,让年味浓起来。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微服出城,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这种表达新年喜气的形式就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流传至今。

无论什么年代,春联的欢乐、幸福、祥和的主题始终没有变。春联,就是渲染节日的气氛,意味着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春联就像腊月雪地里绽放的红梅,迎接新春的到来,送给人们温馨的祝福。

春联家家都贴,没有那红红的纸、黑黑的字,似乎就不像过年了。

猜你喜欢
新桃换旧符肥猪春联
元 日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元日
新春联
新春联
一个大,一个小
PK肥猪猫
外婆家的大肥猪
春联
温柔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