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铁甲虫的形态识别与综合防治

2018-06-28 11:34陈德智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稻叶前胸甲虫

陈德智

稻铁甲虫[Dicladispa armigera(Olivier)]属鞘翅目(Coleoptera)铁甲科(Hispidae),主要寄主是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油菜、芝麻、茭白和多种禾本科杂草。国内主要发生区在淮河及秦岭以南,北至辽宁沈阳,南抵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部滨海,西达四川、云南。笔者将稻铁甲虫的形态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1形态特征

1.1成虫 体长约5 mm,蓝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的前侧角各有1突起,上生4刺;后侧角也各有1刺,两刺之间有凹陷。鞘翅上有呈纵行排列的深刻点,每边翅上有硬刺21根。

1.2卵 长约0.6 mm,扁椭圆形,乳白色略透明,上盖有黄褐色胶状物。

1.3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5~6 mm,扁长圆形似成虫,胸、腹部乳白色。中胸至第7腹节背面具2横列瘤状小突起,腹部各节两侧外突呈三角形。

1.4蛹 长椭圆形,长约5 mm,初为乳白色,渐变深黄色,前胸背突起的4根刺很明显。

2稻铁甲虫3个亚种的主要区别

稻铁甲虫有3个亚种:普通稻铁甲虫、广东铁甲虫和云南铁甲虫。普通铁甲虫广泛分布在南方各地,以台湾省为害较重;广东铁甲虫分布在广东、海南岛;云南铁甲虫分布在云南南部。

普通稻铁甲虫腿节黑色,前胸凹陷显著;广东铁甲虫腿节棕红色,前胸凹陷不显著;云南铁甲虫鞘翅第4、5刻点行间中部刺极小,而前两亚种的都很发达。

3发生规律

稻铁甲虫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一年发生3代,广东4~6代。以成虫在土石缝隙、杂草丛中或残株叶鞘内越冬,也有的在高粱、玉米、茭白等残株叶鞘内过冬。

翌春,越冬成虫迁移到禾本科杂草或麦田取食嫩叶,秧田期迁害秧苗,并交尾产卵。卵散产在秧尖组织内,并随秧苗带到本田。初孵幼虫潜居叶片组织中,啃食叶肉,剩留上下表皮,形成黄白色袋状膜囊。幼虫能迁移为害,老熟后在膜囊中化蛹。

该虫喜高温高湿,在春季多雨温暖年份发生量大,为害较重。

4生活习性

4.1成虫 成虫有假死性,一遇惊动立即跌落,并能随流水漂流传播;喜在夜间或清晨及雨天取食或活动,白天栖息在叶片背面。

雌虫有趋嫩绿产卵习性,卵散产于距稻叶尖端12~18 cm的组织里,每雌可产卵100多粒。成虫寿命1、2代30~40 d,越冬代6~7个月。

4.2幼虫 初孵幼虫潜入叶片组织内取食叶肉,剩留上下表皮,形成黄白色袋状膜囊。一生可转叶2~3个,多在清晨转移,蜕2次皮后在蛀道中化蛹。幼虫期10~15 d,蛹期4~9 d。

5为害症状

稻铁甲虫成、幼虫均可为害,主要为害水稻,也取食甘蔗、玉米、小麦及茭白等。

幼虫潜入稻叶内取食叶肉,形成隧道,留下白色膜状表皮(图5);成虫在叶面取食,形成白色纵列条纹,严重时稻叶一片枯黄,影响抽穗结实,甚至颗粒无收(图6)。

6防治方法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为辅。各种防治方法的具体实施及注意事项如下。

6.1农业防治 结合冬春积肥,铲除田边、沟边、低洼草地杂草,收集作物残株落叶堆沤或烧毁,可消灭越冬成虫;成虫发生盛期,水稻处在秧田期,灌水把秧尖淹没,同时用稻草把浮在水面的成虫诱集在一起,集中深埋或烧毁,可减少成虫数量。

6.2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利用各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虫害的发生。

6.3化学防治 虫口较大的秧田,可在移栽时用90%敌百虫晶体9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浸秧,以免带虫入本田;本田期用菊酯类农药4 000~6 000倍液,或用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等,对成虫、幼虫防治效果都很好。

(作者单位:246310安徽省潜山县水吼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猜你喜欢
稻叶前胸甲虫
小甲虫遇险
甲虫有身铁布衫
酷甲虫“屎”里逃生
猕猴桃小熊
《新凉》
特早熟温州蜜柑稻叶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甲虫来了
梳胸理气防抑郁
被日本“遗忘”的侵华战俘
中国狭顶蚱属、蟾蚱属、波蚱属的分类检索及三新种记述(直翅目:蚱总科:短翼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