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静水流深

2018-06-28 10:23李晓颖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思维发展

摘要:2017年9月,陈宝生部长发出“课堂革命”的改革号角。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定课堂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这种改革是内涵的改革,也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它原来是讲授-练习-考试这样一个模式;现在改变为:由教师讲授转化成自主合作团队学习,由机械训练转化成思維训练、思维发展,考试评价走向多元化。学本课堂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其理论和操作体系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最后学生的发展也走向多元化、个性化。让教师学会如何智慧性导学,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成长。真正地体现了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

关键词:学本课堂;合作团队学习;思维发展;智慧性导学

一、 剪不断,理还乱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中,一种新颖的课堂模式已开始逐渐展现出来,那就是学本课堂。最初走进学本课堂,是在同泽女中开展的一次培训中。当时听见学生们的响亮的口号“起立,聚首”,整齐的“破冰语—请将目光聚集在我这里”时,喜欢如行云流水般课堂的我感到深深地费解。看见如此模式化课堂流程和话语结构,喜欢把英语思维融入日常教学中的我,也感到非常地困惑。

然而,世事难料,我们学校要推行学本课堂。不久,在来自山西的三位教育专家的带领下,我与学生们一起走进学本课堂。在学本课堂的初体验,对于我无疑是踏上了艰难之旅。艰难在于“学本课堂”是一个全新的课堂模式,完全不同于教本课堂,也异于生本课堂,教学内涵由知识讲授走向问题学习,课堂形式由管理型教学走向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教学思维由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特别是教师角色由台前走向了幕后。这样的课改可以说是彻底的颠覆!教师不再是课堂学习的权威者、掌控者和讲授者,而变成了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者,变成了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大同学”。这种角色的转变,理不清的课型和工具单,刚记住了“查划写记练思”,又忘了“展思论评演记”,分不清“12345+2”和“1+3+1”行动策略,一头雾水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当时产生了诸多追问。

甚至每次的备课和工具单的开发都是与自己的一场角力。以往的教学经验与学本的课型流程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种设计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结,使课型和流程不断地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令我好似患上了多重人格障碍,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可是随着课改的进行,在不断地实践和摸索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讨论,从原来的吵吵嚷嚷,无组织,无纪律,变成了学科长,小组长,学术助理有效地组织讨论,展讲,组员紧密配合地井井有条。课堂展讲,从原来的羞涩扭捏,到现在的落落大方,侃侃而言。质疑和补充环节,体现得尤为突出,从原来的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到现在的敢于与自己意见相悖的观点say no!质疑有度,有观点,有主见。阳光、自信在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上呈现。让我不禁地感慨,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这才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而曾经的那些追问,那些我们对课改的疑惑和对教学质量的担忧,也随着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找出改良和解决的方法,而逐一击破。学生的变化和成绩的提升,更加坚定了我们将学本进行到底的决心!

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也非常荣幸的参与北京东铁营一中,成都市第43中学,石狮市第二中学的学本课堂创建。并在创建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过的共性的问题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对话分享。在讨论与分享的同时,也向不同地域的教育界的同仁们,学习到了很多有关英语教育教学的宝贵的经验。非常感谢学本搭建的这个平台,为我们广大一线教育者创造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使我更充分地了解了不同区域中考命题的方向,课标的要求,题型的变化,听力口语分值比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一案三单”的开发息息相关。这些研讨带来的收获,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以学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的课改理念及“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学习问题化”的学习理念!学本课堂的设计完全贯彻新课改理念,更有利于推动深化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北京东铁营一中成都市第43中学石狮市第二中学寿光市圣城中学

四、 吸收精华,因材而变

学本之舟,已扬帆起航。但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因此为了达到我们胜利的彼岸,我们需要见风使舵,也需要借力而行。我们知道学本课堂有五个基本课型。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时计划,选择不同的课型,而每个课型的流程都是相对固定的。我去这几所学校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英语听力课的理念和结构化预习设计的冲突。

我们知道学本课堂新十大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结构化预习能力。结构化预习的三个环节:读,导,评。

读,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查、划、写、记、练、思。

导,就是单位时间内,独立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

(不读不做,先读后做,合书而做)

评,就是五级评价。

按照韩立福教授的要求,在读的环节至少通读课文6遍。然后,在导的环节合上书,独立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最后完成五级评价的自我评价。但英语听力课的设置更注重的英语情景的创建和英语思维的培养,它是一个语言输入(input)的过程。在听、说、读、写、译这五大技能中,听-即是最重要,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为了强化对听力技能的培养,从2016年起,听力成绩计入中考总分。按照学本课堂结构化预习的要求,要在课前的结构化预习中,对于听力的文本结合查、划、写、记、练、思,预读六遍并进行双翻(汉译英,英译汉)。如果这样操作,上课时再去听的录音,就失去了语言输入的意义。听力课就变成了阅读课,就又变成了语言的输出。随着学本课堂的开展和深入,北京的老师对于学本课堂是否适合英语听力课产生了质疑,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最后对其进行了否定。认为听力课不能进入学本课堂,需要回归传统教学。

我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对北京这所学校所使用的北师大教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我们英语组组本教研的一些实践情况,将我们的一些方法介绍给她们。最终,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认可和大力支持。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在进行结构化预习的过程中,不要学生接触文本,更不能双翻,一定要保证他们上课时第一次听材料时的新鲜感和语音对于大脑的刺激。因为我们知道左脑处理文字,右脑处理声音。因此阅读和语法永远不能代替听力来习得语言,这就是为什么请外教这么贵的原因!如果这样,那是否还需要结构化预习呢?答案是肯定的!必须要!但预习的范围不是文本而是题设。就文章的题设,让学生对于即将听到的文本进行预测和预判。在听到的文本内容后,再与自己的预测进行一个判断。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提高了听力的技巧和方法,一举多得!我当时处理的一课是看医生(Go to see the doctor)。这是很多教材里都会有的一个素材,很具备普及型和应用性。

例如:常见疾病的表达法:头痛、牙疼、喉咙疼、胃痛、背痛这些就应该编写到问题导读评价单来检测结构化预习是否到位。医生提出建议部分:如:发烧感冒,多喝热水多休息,胃疼少吃生冷辛辣食物,可以在导读单上处理成一个连线题,让学生们通过生活常识先进行预判,而不是仅依赖听力文本。还有医生的处方,每天吃藥几次,饭前还是饭后。都可以预测,结构化预习时所预测的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掌握这种语言表达方式。

因为北师大教材听力是两个课时。我还建议,在第一课时解决导读单和书上的基础问题后,第二课时可以对听力文本设置成不同的任务。如:填空、选择、补全对话等方式。类似我们的长对话理解和短文理解。每听一遍材料,设置不同的任务。即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们对于信息捕捉的能力。

因此,这样的做法兼顾了英语学科的独特性,又吸取到了学本课堂结构化预习的精华。我的想法是我们进行学本课堂改革是因为它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在探索与实践中将学科特性和学本有机地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就像肯德基的国际化营销一样。肯德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做好最精确的市场调查,会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来创新本土特色的食物。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追捧。我们的学本课堂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要充分地运用其开放性,创新性和包容性,取其精华,因材施教。一定不能生搬硬套,而失去了本学科的特色。

最高的善,要像水那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谦虚的美德,也是老子对于生命的一种诠释。而在我看来,这也应是我们教育者对于教与学的一种态度。静水而流深,表面平静,但潜藏着激流。正如学本想要传达的“生表师内”之内涵!学本理念充分地证明了,相信学生是教师的品德,解放学生是教师的使命,利用学生是教育的智慧,发展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师要敢于打破自己,打碎自己,相信不立不破。正如《大鱼海棠》里的一句话: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都需要勇敢一些。因为每一个奇迹,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愿我们每一个踏上学本征程之人,都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作者简介:李晓颖,教师,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第一四三中学。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思维发展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相长新内涵视阈下的学本课堂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学本课堂”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