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在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价值

2018-06-29 07:47唐文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死意义

唐文静

大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达州 635000

在医疗管理模式中,卒中单元是其中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给患者全面的治疗,其中包括心理、肢体康复以及用药治疗等。目前为止,卒中单元治疗法在急性脑卒中疾病中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1]。该文基于此,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 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中运用卒中单元治疗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重医附一院收治的1 0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观察组患者有263例为男性,237例为女性,年龄在 46~74 岁,平均年龄(56.4±8.1)岁;对照组患者有271例为男性,229例为女性,年龄在46~75岁,平均年龄(57.2±8.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手段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神经脑内科治疗,即针对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卧床休息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病况,予以针对性的治疗:促进患者体内循环的改善治疗,保障患者体内酸碱以及水电解质维持在动态平衡的治疗,对患者的血糖进行严格控制,予以患者抗血栓药物以及调节血脂药物治疗。在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情况下,进行健康相关的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结合患者的治疗后的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

予以观察组患者卒中单元治疗,即(1)该院组织专业的单元管理团队,由权威的临床医师、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以及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组成。在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即患者患者卒中程度的严重性、患者的性格特点、患病期间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患者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情况以及患者的家庭背景情况等,结合患者的实际病况拟定全面的卒中单元治疗方案(予以患者用药、心理、按摩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指导[2]),再结合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拟定具有针对性的卒中护理干预。(2)予以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即专业的康复治疗师结合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病症表现,予以患者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①针对处于急性期的患者,予以其恰当的体位卧床休息,尽量避免采取仰卧位。在保障患者各个关节能较好活动的情况下,适当借助于枕头将其患侧上肢进行抬高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康复训练。向患者介绍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的方法、达到的疗效以及实现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拟定康复目标,条件允许下进行主动训练,或予以患者指导进行被动训练,其中训练的项目包括肌肉、关节(瘫痪肢体)的训练,并予以患者周期性的体位变换(翻身)以及肢体、双手、腕关节以及踝关节等的相关训练指导[3],在训练中禁忌急于求成,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即先进行大关节的训练,再向小关节的训练过度,避免超负荷训练,影响到康复治疗效果。②针对处于坐位期患者,予以平衡训练指导,以便保障患者坐位的有效维持[4],结合训练进度,适量增加患者的肌肉恢复的正确训练指导[5]。

1.3 疗效评定标准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治疗满意度、康复效果、住院时间以及肢体的运动功能评分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情况即患者上下肢功能为Ⅲ~Ⅳ级为:治疗前:观察组有61例(12.2%),对照组有 52 例(10.4%),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226例(45.2%),对照组有161例(32.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为: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28±3.13)分、(9.14±3.57)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2.86±2.42)分、(4.90±2.32)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效果为:观察组中基本痊愈的有315例,显著进步的有105例,进步的有33例,无效的有47例;对照组中基本痊愈的有174例,显著进步的有126例,进步的有77例,无效的有123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6%显著高于对照组75.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对治疗满意的有479例,对照组有412例,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95.8%显著高于对照组82.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 所示。

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1.56±2.14)d,对照组为(25.33±2.46)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机理为人体脑部组织中的血液供给遭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受到严重的限制时,造成脑供血量不足而脑部组织出现软化和坏死的现象,并且脑部出现严重缺氧的不良现象,官腔受到影响而变窄,较为严重时会发生闭塞现象,最终导致神经功能出现严重异常[6-7]。该疾病在50~60岁以上的人群中较为高发[8],目前为止,该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脑梗死患者中自残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若病情较为严重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因此,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对脑梗死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在康复治疗中予以高效的干预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

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中运用卒中单元治疗,可对患者在治疗中进行全面的管理[9],即从患者的用药、心理、健康指导治疗到予以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各个阶段的治疗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调整[10],从而在患者出现不良情况时,能及时进行相关治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卒中单元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护着对治疗的满意度。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率以及治疗满意情况比较[n(%)]

在该次研究中,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6%显著高于对照组75.4%,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5.8%显著高于对照组82.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中运用卒中单元治疗,其效果显著,对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和治疗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该治疗方法具有临床重要意义,值得被广泛应用。

[1]冯瑞雪.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7,26(8):44-45.

[2]王淑敏,兰海燕,刘建群,等.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4):2672-2673.

[3]罗利俊,陈国华,笱玉兰,等.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1):24-27.

[4]彭秀兰,潘杰.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单元脑梗死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8):2500-2502.

[5]吕莹.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7,41(5):397-399.

[6]纪峰海.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2):2937-2939.

[7]高长琴.通心络胶囊联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3(8):36-37.

[8]姜蕊,何华,邱克平,等.综合性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2):27-28.

[9]杨金兰.卒中单元联合脉血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1):82-83.

[10]许德贵,翟丽贵.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强度华法林治疗伴急性脑梗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5):45-47.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脑梗死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有意义的一天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生之意义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诗里有你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