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蓓佳小说集《小船,小船》中的儿童世界

2018-06-29 09:28杜欢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诗意温暖

内容摘要:黄蓓佳是当代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以温暖细腻的语言展现如诗如画的儿童世界,以母性的温情讲述着属于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以温暖人心的笔触在喧嚣中建构心灵的净土。本文欲通过对黄蓓佳儿童文学小说集《小船,小船》中儿童世界的解读以引起社会对儿童文学的关注,进一步关注儿童成长环境、儿童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关键词:黄蓓佳 儿童世界 温暖 诗意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一种必须是在儿童教育上选择、站定立场并且有所作为的文学。”[1]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必然需要对儿童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所认识并善于思索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倡导和展示理想的儿童生活和儿童教育。当然,其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活的可信度,情感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只有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与作者笔下的儿童世界融为一体才能达到与儿童交流,教育儿童的目标。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艺术只能在读者和作者建立了真正相互信任的地方产生。作家的任务就是把那些称之为灵魂的一切,叙述给世界和人类。一个全心全意的作家,当他像对着自己最好的朋友那样,讲述我们生活的欢乐和痛苦、好和坏、可笑和卑贱的时候,他就会明白,他会得到读者的信任,读者会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这种“真正的艺术”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笔下的儿童世界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她的第一部儿童短篇小说集《小船,小船》善于抓住兒童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点点滴滴,细腻的笔触温婉地抵达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一个真实感人的赋予教育意义的儿童世界。

在《小船,小船》的儿童世界中,孩子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他们所在的家庭环境虽然不同但均有一颗平淡纯真的心。在《小船,小船》的儿童世界中,无论是正常的孩子还是有缺陷的孩子都有着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所描绘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他们拥有强大的灵魂。正是这强大的灵魂在芦花飘散的长江沿岸留下了独到的风景。这样的世界是纯真而美好,这样的世界更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一.《小船,小船》儿童世界的展现

(一)儿童成长的客观环境

1.社会环境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便是这个道理。作家生活背景一定意义上对其作品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需要作者善于描写熟悉的生活,“黄蓓佳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正是由于她写了自己真正熟悉的生活,抒发了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2]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黄蓓佳生于江苏如皋县,在十年浩劫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家庭受过文革风暴的冲击,自己也下乡插过队,动荡的年月丰富了她的记忆,使她对生活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感触。《阿兔》以文革为背景通过那些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凡人琐事用回忆的手法向读者讲述生活的欢乐和痛苦、好和坏、可笑和卑贱。《我的青苹果时代》写文革时期知青下放,自己动荡不安的中学时代。《学做“工农兵”》讲述“复课闹革命”浪潮中“我”的学工、学农、学军中学生活。《冬日记忆》、《生而有缘》……《小船,小船》第二辑中多数作品都与那个特殊的社会相连,但这种相连是积极的、乐观的、美好的、诗意的。《学做“工农兵”》中没有了以往文革作品中多少沾染的伤感情怀,没有文革“后遗症”的叙述,贯穿全篇的是“我”这个乐观的中学生眼中欢快新奇的世界,美丽的儿童世界。在那一个个欢乐的场景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儿童的天真无邪,他们的瞳孔里见不到对特殊年代的恐慌和伤感——“学工”枯燥,“我”却渴望师傅多教点做工窍门,“学农”的日子到处鸟语花香,“学军”更是充满了刺激性。“我”的目光里全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渴盼。黄蓓佳笔下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没有纷扰没有不安更没有黑暗。

2.自然环境

黄蓓佳曾说过,“我总觉得生活是从插队的那个美丽小岛才真正开始的。”的确如此,《小船,小船》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散发着芦花般的清香,映入眼帘的常是一篇葱绿,明丽清新富有诗意。黄蓓佳自小生长在长江边,又曾插队水乡,浓郁的地方色彩加上她细腻饱含情感的表述到处弥漫着江南水乡气息。

如在《芦花飘飞的时候》中,描写江滩的语句,“在外江堤到内江堤这一大片滩地里,铺天盖地全是雪白雪白的花绒。秋风吹过,长长的花穗儿轻飘飘地当过来,荡过去,就像满天的白云铺开在滩地上。人站在堤上,好似站在云之间,雾之中,望着脚下的浮云,仿佛自己也飘飘荡荡成了腾云驾雾的仙人”[3](p145)。《深山里的孩子们》开头处:“坡地上的羊群开始下山了,一群群像飘浮在山腰的白云。夕阳把远处的山尖抹上了一层橘红,光闪闪的,比传说中的金山还漂亮”[4](p30)。

俗话讲:“神与物游”。成功的景物描写不单单是自然模拟,其中必然融入了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意愿。黄蓓佳借助一些可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串联全篇,以细腻柔软的笔触将我们带进唯美的意境中。其自如的文笔,像流动的诗句更像曼妙的音符,让人回味不尽,她给予人心灵一片净土,让精神更为自由。

3.家庭环境

孩子们生长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这种自由而静谧的世界不只是家园之外也体现在每个孩子的家庭生活之中。《深山里的孩子们》中山娃、翠姑、黑虎都生长在林场,他们以树为伴以动物为友可以说自然就是他们的家。山娃的爷爷是公社护林员,爸爸和妈妈是深山苗圃的育树人,也许你会觉得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孤单寂寞不利于自身的成长,那你可就错了。“他的生活里有不少乐趣呢!满山的羊群,牧羊的少年,见风长的小树,淙淙的山泉,都是他的小伙伴……。”[5](p30)“山娃们”在自由而欢乐的家庭氛围里成长,他们有疼爱自己的家人还有无数淳朴而可爱的小伙伴。在山娃的世界里自然就是家,家就是自然,二者是交融的,难分彼此。如果说林场长大的“山娃们”是自然与家庭天然孕育的精灵,那么《小河流过门前》中的“我”看似脱离自然实则恰是自然孕育的孩子。

“我”是出了名的小泼猴,尽管父母都是老师可我却没一点儿规矩样。抓鱼、摸虾甚至捉弄大人……但无论是被拿来与文竹这个“好孩子”比较,还是大人们经常性的打小报告,他都不放在心上,依然是乐观活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你会说这是孩童本色,天性使然,但又有谁能否定这不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呢?生在教师之家,却被冠以“坏孩子”的名号,“我”没有自卑也没压力,这是爸爸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产生的奇效。他们不会以严厉的规则约束我,不会觉得我真是坏孩子,哪怕是“责骂”我也都面带微笑,整个家里充满着浓浓的爱。文章最后“我”把水码头修好的举动给予我们感动也值得无数人反思:现实中多少“我”这样的孩子真的被认为是坏孩子了。但人们却忘记了孩子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成长的智慧需要成人去发现,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

黄蓓佳从身边的生活琐事中反映出某些我们易忽视但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位清醒的作家,她在充分理解儿童,深入他们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对儿童教育的现状、成长的环境进行着反思,并且用带着倾向性的笔触引导孩子去认知这个世界,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温和与慈爱尽可能的给予孩子们关于生活的答案。[6]

小说中有一个章节很特别,笔调远不似其他作品那般轻松,我们甚至可以在作者那细腻的笔触下感到一丝落寞和惆怅。是的,就是这篇《雪.太阳.村庄》。一片大雪,一片银色的世界中天边只有一丝红晕,这是冬生生活的村庄,也是他的心境。小冬生因为成绩不如弟弟春生好所以在家里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妈妈在意的只是结果(考试分数)却不曾想过原因(冬生从小就要帮助妈妈做家务根本没时间认真复习和做功课,弟弟春生则是什么都不用干;冬生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夸奖和弟弟的尊重反而常遭数落,自己的兴趣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如果说之前的几篇文章在浅层面触及了儿童成长环境问题,那本文对冬生生活的描述则是一种深刻的反思。

“你就会做这点死力气活。哪天也能寄张考卷让你爸爸高兴高兴呢?将来你弟弟考上大学,吃国家饭,你就在家帮妈妈喂猪吧,喂一辈子!”[7](p59)无论妈妈是有心还是无意,这句话对小冬生而言都太具伤害性了,毕竟他只是个孩子。虽然冬生很乐观但渐渐地他开始怀疑自我,否定自我了,开始有了自卑的情绪。文中有一个细节:冬生在成绩得到大幅度进步的情况下不仅没高兴起来反而问秦老师自己是不是真的笨。“我没有理想,我成绩不好。”小冬生的心灵和思想已被世俗或者说家长老师们无形的标准给绑架了,因为成绩不好他似乎被剥夺了一切。(只因成绩差所以不该有理想,不该受到肯定,甚至不能去送自己喜爱的老师……)冬生之所以喜欢秦老师是因为她跟别人不同,她能看到冬生身上的闪光点,能给予冬生应有的关爱与平等,能深入到他的世界中。严格意义上而言,冬生在秦老师身上找回了家庭里缺失的爱。

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追求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里的“教育”不单单是指代学校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群体教育等等。但是,当孩子们踏进校园,走入家庭,迈向社会的时候我们真的做到了给予平等吗?不,我们远没有达到这种要求。在现代这个喧嚣甚至有些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儿童成长的环境是令人堪忧的。他们得不到真正的平等对待也得不到恰当的关心爱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给予儿童应有的一切,多数情况下是家长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而已。因而,我们需要无数的“秦老师”,我们更希望无数的“冬生妈”能够逐渐变成“秦老师”。类似于《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全纳教育概念,儿童是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尊重个体差异,真正的了解每个人的个性与需求,于教师如此于家庭更是如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温馨的家庭环境,充满爱意的家园,站在孩子的角度关心孩子。当你真的用心去体谅他们时他们才有可能得以尽情的绽放,才不至于成为凋零的蓓蕾。

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不是弯腰以放低自己的姿态迁就孩子,一味地为儿童“立言”,也无心站在高处说教孩子。他们必然对孩子的成长归路了如指掌,也必然对儿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认识,或者对儿童自身有深入的思考。在这一点上,黄蓓佳显然是较为明智的。她像大姐姐一样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互相诉说着各自的童年趣事,她能发现儿童自我的力量,以成人的视角看孩子,又以孩子的视角折射出成人的世界。

孩子的眼睛是純洁的,他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纯真与美好;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他们看到的世界似乎更真实也更透彻。从《窗口的风景》、《直击心灵的一瞬》到《贴身小袄》等写女儿的几篇文章,我们都可借由作者之笔感受儿童世界的纯真美好。同样,更多的像女儿一样的孩童的眼中折射出的成人世界也是美好的。《雪.太阳.村庄》这篇就是典型。小冬生面对父母的“冷漠”偶尔的小“挖苦”,并没有觉得成人的世界是不好的,相反,小冬生觉得确实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多数情况下他是乐观的,偶尔失落时也会以积极的态度思考大人们的良苦用心。也许我们会感叹这样的孩子懂事得似乎不那么真实,可我们没法否认,孩子的这种思想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也正是他们身上这种阳光的力量才让我们感受到同样纯真的成人世界。

(二)温暖的精神世界

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审美本质在于情感的体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让孩子们受到情感氛围的感染和熏陶,这样能够使儿童的审美趣味得以培养和提高。黄蓓佳始终践行这一原则,她的作品总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力量。她曾在早期创作自述《我寻找一直桨》中说到,“什么样的作品是孩子们最最喜欢的?我尝试着写出各种风格题材的作品,交给他们自己挑选,结果发现唯有那些写人和人之间感情的,写得真切、纯美、动人的,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翻阅,看完了还会在心里久久盘绕、回味、思索,再也忘不掉”。[8]黄蓓佳作品中的温暖恰恰体现在对人类情感的书写:

1.深厚的朋友情感

《深山里的孩子们》儿童之间的难舍难分;《小河流过门前》“猴王”们嬉笑打闹不分彼此的友谊;《天边的桃林》中小熊,晨晨与看桃林的小姑娘之间的互相信任;友情是维系这些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能打动人的关键所在。“情”字体现着儿童文学的本质,“情”字合乎人性又体现着儿童的价值取向。天真的孩童之间没有你我之界,他们的情谊平正而健康。

2.真挚的师生情谊

长期以来,老师被赋予了太多的角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被社会、家庭放在了某种制高点,孩子们难免心生畏惧。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心灵的沟通,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诲。教育心理学上显示,学生、学习过程、教学情境是影响教学的三大因素。其实,就教学本质而言,每一个因素中教师因素所占有的比重都是最大的。

从《小船,小船》中的小刘老师和小玲老师到《雪.太阳.村庄》中的秦老师再到《五(1)班“备忘录”》李老师。他们每个人都给予了学生应有的自由。自由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不闻不问,而是以情服人用情育人。这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

儿童文学作家需要有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懂得文道结合,切身感儿童所感,思儿童所思。要以合乎儿童审美规律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正如黄蓓佳在《你是我的宝贝》后记里说到的“我对他们只有喜爱,像喜爱我自己的孩子一样”[9];“我想告诉大家,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宝贝”;“去爱他们。去关心他们。去把他们抱在怀里,亲吻他们,心疼他们”……[10]在她的小说中这些情感诉求,如爱的泉眼一样不断涌溢而出,化为无法隐去的文字。其实她笔下的老师就是自己,真挚的师生情谊也是自我希望的体现。

3.美好的人间温情

儿童内心的情感常常受到情感的引导与支配,虽然由于受到经验和认知的限制导致他们的理智水平有限,但儿童几乎一直生长在哺育他们的长辈们的亲情中。儿童去认识和感受世界,选择相应的行为举动,往往不能具备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智判断而多受到自身所依存的对象而引起情感反应。因此,亲情成为影响儿童情感发育的重要因素。

《芦花飘飞的时候》中小岛上的人们争着招待公社下乡演戏的演员们,荷叶、玲儿、小狗子这些小儿女们如同一家人一样温馨生活着。长鱼沙岛上的居民如同关于它名字的传说那样温情,他们富有同情心,内心纯洁、真诚,没有险恶的人心,遵循着古老而传统的道德准则,展现着珍贵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这里恰似沈从文笔下古老质朴的湘西世界。《在你的身后》无论妹妹怎么对“我”,哪怕无数次伤害“我”,“我”仍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她,把她视为自己的骄傲。这些都散发着亲情的力量。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黄蓓佳始终以一种令人怜惜、牵挂、心疼和难以释怀的感情来讲述故事,一种温柔、宽容和细心的母性始终在场。

二.《小船,小船》儿童世界给予的精神启示

(一)“让每一朵蓓蕾都尽情绽放”的平等思想

黄蓓佳自觉地站在精神的高度去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不是一味地教育孩子怎么做,而是在孩子的世界里积极引导。你必须忘记自己是大人,是作家等等之类的身份。只有从儿童的角度表达儿童心理才有共鸣之效,才能够反映最真实的样貌,最本质的东西。黄蓓佳广泛采用与儿童对等的叙事视角,以儿童的口吻和眼光讲述,极其自然地置换了成人和儿童的角色。在这种奇妙的角色互换中,我们可以更好看清当下儿童所思所想,倾听更为真实的心声。

在她的笔下孩子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他们是平等的应该得到同样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不能以有色的眼睛去看待孩子(不论他们有无缺陷)。例如《小船,小船》中拄着双拐的芦芦,《在你的身后》中坡脚的“我”等许多篇章里都存在残疾孩子这类人物形象。在黄蓓佳眼中他们并不是带有先天的缺陷而是具备异于常人的美,是折翼的天使,孩子们都是美丽的花朵他们不应该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就像西方律法中所说的人人生而平等。

(二)没有绝对的“坏孩子”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好孩子”、“坏孩子”这样的标签将孩子对号入座,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孩子”、“坏孩子”。哪怕是坏孩子身上也有闪光点。《小河流过门前》中的“我”是出了名的小泼猴,尽管父母都是老师可我却没一点儿规矩样,调皮捣蛋而且成绩也不好,生在教师之家,却被冠以“坏孩子”的名号。但“我”真的是坏孩子吗?并不是。小说最后“我”暗中帮大家修筑水渠,做好事不留名,仅是听见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赞赏便心满意足。也许在现在的好学生标准下“我”幾乎沾不上边,但“我”是具备他人难有的闪光点的,在黄蓓佳的笔下我就是个“好孩子”。

(三)真正的教育需要另辟蹊径

1.教师职责在教书更在育人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点在黄蓓佳的儿童世界中得到了深刻全面的诠释。

《小船,小船》中的小玲老师和小刘老师,《雪·太阳·村庄》中的秦老师都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不过其中一个章节(《心声》)中的老师可以说是当下很多老师的典型。小男孩李京京很希望可以在公开课上朗读文章,但因为声音沙哑遭到他的拒绝,后又因朗读预演中指出赵小桢的朗读语气错误,又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一连串的打击后京京并没有放弃,而是躲在小树林里认真地朗读。也许上天真的很眷顾他,最终他获得了朗读的机会并以自己的真挚和深情征服了所有人。黄蓓佳以自己特有的灵性和母性娓娓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梦想且刻苦努力的孩子,我们仿佛置身于京京所处的环境中。描述背后是他对教师甚至是对当下中国社会教育制度的思考我们应该明白京京的故事不单纯的只是故事。几十年过去了,“京京”不但没有远去反而渐有递增的态势,中国的留守儿童大军逐渐庞大,暴露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他们在得不到家庭关爱的同时也得不到老师应有的爱护,无数个程老师酿成了这出悲剧。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为黄蓓佳洞察时局的敏锐的感受力所震撼,为她揭示社会问题的深刻性所折服。这实际上既是作者对当下教育体制的一种焦虑,仅仅因为嗓子沙哑这一先天条件就拒绝孩子的希望请求,表面上看老师生怕公开课上不好的直接目的能够很好地达到,可是老师又有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要知道你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心灵的抚慰,而后者恰恰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这也是她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的担忧。

2.掌握孩子心理,教育也要“量体裁衣”

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先了解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如此,我们必须做孩子思想上的“蛔虫”。作者常借助心理描述的手法来阐述这一思想。“已经打过放学铃了。坐在窗口的京京稍稍一侧脸,就看见了背着书包在校门口走的同学们。大家都下课就他们班不下课。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11](p48)拖堂这种事估计上过学的孩子都深有体会,如果作者仅是直接以发牢骚控诉之类的文笔直接叙述估计没多少读者愿意看,更别说让孩子去阅读了。再如文中描写课前准备这一段,因为嗓子沙哑老师拒绝京京朗诵课文的请求,沮丧的京京在心里想到,“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歌唱家的嗓子吗?”《心声》中的心理描写生动灵泛且富有真实性。阅读时总觉得自己就是李京京,那些思想就是自己的。

其实,不是“觉得”,而是“就是”。我们都曾是个孩子,现在孩子经历的每一件事,他们的每个举动,每种思想我们都曾经拥有过。这种心理描写的好处就是唤醒我们记忆深处的东西,在另一个时空中再现,就像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系列那样,作者与孩子有了心灵交流。

只有了解孩子不同的心理特征,只有在心灵上找到契合点,你才能以量体裁衣的方式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儿童世界探索中的不足

1.内容情感成人化

我们说黄蓓佳的《小船,小船》是对儿童文学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不过,既然是探索就难免会存在一些探索中的问题。在她构筑的儿童世界中孩子们的灵魂强大的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儿童的思想也比现实中要成熟得多。虽然语言细腻富有情感但内容多显现成人化倾向。例如:《星空下》的内容成人化成分较多,孩子们阅读时会很难理解。

2.结构紧凑感欠缺

除了内容上的些许不足,小说中某些篇章的结构不够紧凑。像《深山里的孩子们》虽散发着自然清新的气息,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小孩子之间纯真的友谊,但是整个文章结构略显松散,不够紧凑,阅读起来也不够流畅。

但是,坦白讲类似这种所谓的创作上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存在于她的作品内。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情感的处理正出现两极化趋势:一是反抒情,这与先锋小说、知青小说等成人文学中的“零度叙事”相似,大部分叛逆小说会采用这种方式;二是煽情化,作者将儿童的情感反应夸张化,情感世界成人化世俗化,这在流行的文学散文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总的来说,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无论是情感的表达方式,还是情感的取向与性质,在度的把握上都多少存在一些问题,这应引起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工作者高度的重视。但黄蓓佳凭借其独到的生活见解、高超的创作功力,以精致巧妙的構思安排结合温柔散发母性光辉的语言进行创作。

黄蓓佳自觉地站在精神的高度去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不是一味地教育孩子怎么做,而是在孩子的世界里积极引导。你必须忘记自己是大人,是作家等等之类的身份。只有从儿童的角度表达儿童心理才有共鸣之效,才能够反映最真实的样貌,最本质的东西。

在21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中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作品独树一帜。横向上,与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纵向上,并非简单的“只为儿童”而作的作品,这实际上是借助儿童世界反射大人的世界。这显然为儿童文学批评家将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某些新的论据。

黄蓓佳的文学创作始终秉承“给孩子有深度的阅读”的创作观,她把自己的文化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儿童文学的世界中,充溢着儿童小说应当具备的文化使命感。《小船,小船》拉开了儿童文学创作革新的序幕。在当前社会,儿童文学似乎并未引起多大程度的关注,它也似乎不是什么所谓的“文学大类”。希望通过对黄蓓佳早期儿童文学小说集《小船,小船》中儿童世界的解读以引起社会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并进一步关注儿童成长环境,儿童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董之林.小船,摇向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评黄蓓佳的儿童文学创作[J].当代文坛,1983(11).

[3]黄蓓佳.芦花飘飞的时候[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4]黄蓓佳.深山里的孩子们[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5]黄蓓佳.深山里的孩子们[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6]戴丹.温暖人心的诗意诉说——初探黄蓓佳的儿童世界.文教资料,2013(29).

[7]黄蓓佳.雪.太阳.村庄[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8]黄蓓佳.我寻找一直桨[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9]黄蓓佳.你是我的宝贝[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10]徐鲁.温暖与疼爱——黄蓓佳儿童小说谈[J].扬子江评论,2010(4).

[11]黄蓓佳.心声[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12]汪政;晓华.诗意的浮沉—论黄蓓佳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0(5)

[13]谭旭东.当代儿童小说发展述论[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4]孙琼.论黄蓓佳儿童小说的诗化叙事[J].安徽文学,2012(7).

[15]汪政;晓华.黄蓓佳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1(2).

(作者介绍:杜欢欢,江苏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现当代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诗意温暖
诗意地栖居
温暖冬夜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温温暖暖
爱·温暖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被耽搁的诗意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