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底见金陵

2018-06-30 05:53陶殷缘
文教资料 2018年6期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

陶殷缘

摘 要: 《桃花扇》是中国古代历史剧的杰作,以明朝末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侧面展现了南明的兴亡历史。作者将故事发展的背景设在南明都城金陵,通过查阅史籍、寻访交游与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积累了大量有关南明历史的珍贵资料,并将其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金陵城市气息。

关键词: 《桃花扇》 金陵文化 孔尚任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将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与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有机结合,借个人离合之情,抒历史兴亡之感,有高度的审美意蕴。

《桃花扇》的故事在北京太平园拉开序幕,此后随着情节的展开,背景先后辗转南京、武昌、扬州等地,其中无论从篇幅还是情节重要性而言,南京无疑都居于首要地位。

甫一开场,曾在南京太常寺供职的老赞礼率先登场:“昨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①道出剧作的主要内容。随后介绍男主角侯方域:“公子侯生,秣陵侨寓。”[1](《先声》)再次强调故事发生地在秣陵(南京)。全剧终了时,侯、李二人又在金陵城外悟道出家。从金粉十里的秦淮河到青灯半盏的白云庵,剧中情节发展以明末金陵为背景,或紧或慢次第展开。

一、《桃花扇》中金陵文化的体现

《桃花扇》以金陵城为故事发展的中心地,作者将剧情的展开与城市的背景环境紧密结合。随着剧中人物的活动与冲突,为观众细致地展现了明末金陵城中的自然风光、市井里巷、风土人情。既呈现了金陵处处繁华的升平景象,又记录了整个王朝兴亡的变化过程,用一部剧记叙了一个朝代、一座城市、一条河流及浮沉其中的不同人物的历史。

1.自然景观

《桃花扇》中提到的金陵名胜景观极多,且风景胜处也是剧情发生之地,如莫愁湖是侯方域等人探梅听稗处,鸡鸣埭是陈贞慧等饮酒听戏斥奸处,等等。这些剧中往往可见的景色展现了金陵城独特的自然风貌,让观众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它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气息。

如侯方域初登场时所见的城中景象:

“孙楚楼便,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右衽赏醉,学金粉六朝模样。”(《听稗》)

即使整个王朝已是危机四伏,山雨欲来,此时的金陵城,依旧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在“莺颠燕狂”的春色中,城中笙歌不断,游人们带着食盒,在花间漫步赏玩。一派安乐升平,丝毫不见没落的颓败萧条。

然而此处所写春景,正與历经动乱之后的金陵城形成鲜明对比: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余韵》)

昔日绿柳垂杨的都城,此时却一片飘摇破碎,不独观者落泪,听者亦多慨叹。这座城的命运同整个王朝是捆绑在一起的,它的升平是南明的繁华,它的破败亦是南明的没落。如同姜夔《扬州慢》词作中,从前“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扬州城,“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昔日的繁荣生机,如今唯留一城破败萧条,两相对比中尽是历史沧桑的兴亡之叹。

2.城市生活

在天下形势似乎仍旧太平之时,城中人们的生活也如欣欣向荣的春景一般,处处升平逸乐。富人若徐青君一类,坐拥巨资,过着奢华颓靡的生活。如剧中写到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原欲往赏梅,恰逢他在道院请客赏花:

“魏府徐公子要请客看花,一座大大道院,早已占满了。”(《听稗》)

身居豪宅大院,纵情声色逸乐。当时金陵城中这样的富人不在少数,如因当年投靠魏党被免官的阮大铖,他匿居城中的新宅邸也极尽奢华,“巧盖园亭,精教歌舞”(《侦戏》)。

笙歌、宴饮、赏花、游园,富人们声色犬马的生活不难想见。通过对他们各种逸乐活动的呈现,反映出明末金陵城市生活极度奢华靡丽的一面。

同时代的余怀在其记述明末秦淮南岸情景的《板桥杂记》中,将当时的生活图景概括为:“欲界之仙都,升平之乐国”[2],此语正道出明末金陵城中带有麻痹性的升平逸乐氛围。曾为大明都城的金陵,似乎依然保留着甲第连云的气派,在整个王朝大厦将倾的背景下呈现独特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是南明在歌舞升平的安逸中一步步走向覆灭的缩影。

3.人文风俗

一座城市的风貌离不开居于其中的人,市井里巷之间的人文风俗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期的金陵城,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背景下,经济的富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文人雅士与普通百姓皆追求丰富雅致的生活,城市文化一派繁荣。《桃花扇》中多有对城中人文风俗的描写,如文人有祭祀孔子的活动,秦淮名妓节庆日参加“盒子会”等。

侯方域在清明这天拜访李香君,恰逢香君外出往卞玉京家中参加“盒子会”。作者对名妓们齐聚参加的“盒子会”作了详细介绍:

这院中名妓,结为手帕姊妹,就像香火兄弟一般,每遇时节,便做盛会。(《访翠》)

不特聚会的时机缘由,并聚会时的活动习俗也有细致说明:

(丑)赴会之日,各携一副盒儿,都是鲜物异品,有海错、江瑶、玉液浆。(生)会期做些甚么?(丑)大家比较技艺,拨琴阮,笙箫嘹喨。(生)这样有趣,也许子弟入会么?(丑摇手介)不许不许!最怕的是子弟混闹,深深锁住楼门,只许楼下赏鉴。(《访翠》)

品酒弹琴,风雅有趣,且深锁朱门,不许男子参加,确是特别的风俗。

4.方言俗语

在戏剧语言(包括曲词和宾白)方面,孔尚任主张去除剧作中“俗态恶谑”、“点金成铁”的说白。在追求戏剧语言“抑扬铿锵,语句整饬”的同时,融入了大量方言俗语,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更加贴合人物形象与戏剧场景,使《桃花扇》的语言既雅致可观又生动可亲。

如左良玉唱道:“俺这里望眼巴巴,俺这里望眼巴巴,候江州军粮飞下。”(《抚兵》)“眼巴巴”在方言俗语中用以形容挂念盼望急切的样子,“望眼巴巴”大致相当于“望眼欲穿”之意。

又如清客张燕筑说道:“你看老张老沈不约俺一声,先到廊下向暖,我们走去,打他个耳刮子。”(《骂筵》)其中“耳刮子”在方言中是“耳光”的意思,地方化的特征十分明显。

二、资料来源

《桃花扇》以南京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背景,将城市的面貌发展与剧中情节变化融合在一起。孔尚任一方面通过查阅史籍资料了解整个王朝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拜访冒襄、王弘撰、张怡等一批亲历南明史事的遗老,进行实地探访考察,掌握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

1.史籍资料

孔尚任非常强调戏剧中的历史真实,认为即使传奇也应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表达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在创作之前,他就查阅了大量史籍资料:

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桃花扇凡例》)

此外,卷首还附《考据》一章,对依据参考的文献一一列出细目,体现了他在戏剧创作时忠实于历史事实的高度历史感。吴梅先生在《桃花扇传奇跋》中赞其“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作信史”。当然,《桃花扇》毕竟是戏剧作品而非史书典籍,其中自然需要艺术的想象和适当的虚构,与史书终究不可等同。但吴梅先生这段话确实点出了《桃花扇》作为传奇剧作重视历史题材真实性的特点,这在我国古代传奇剧创作中极为珍贵。

2.探访交游

在查阅典籍之外,他还与许多曾亲历南明史事的人有过交游,通过他们的记述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正史所载内容。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之前,曾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到过金陵,且此行专为游览访友。他寓居冶山道院,前往虎踞关、乌龙潭访友,到过明故宫和明孝陵,还专门前往栖霞山白云庵拜访张怡,这些经历大大增加了他对金陵地域人文特征的了解与熟悉。

隐居山中的张怡是江寧上元人,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他是锦衣卫千户,后由北京回到故乡金陵,在南明朝中依然担任千户。明亡后他便隐居城郊的白云庵,孔尚任几经周折才得与之一见。在《白云庵仿张瑶星道士》诗中,他记述了二人的会面:“数语发精微,所得已不浅。先生忧世肠,意不在经典。埋名深山巅,穷饿极淹蹇。每夜哭风雷,鬼出神为显。说向有心人,涕泪胡能免。”[3]

虽未细谈往事,但张怡简要讲述了南明的重大事件,这些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孔尚任收获颇多。在创作时,他将张怡纳入剧中,让其以方外人的身份,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这场历史兴亡之事,可见此次拜访确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实地考察

在金陵时,孔尚任实地游览考察了城中的名胜古迹,曾到过明故宫,还前往明孝陵祭拜。面对夕阳下破旧颓败的宫殿,他对历史的沧桑变化感慨良多。在《过明太祖故宫》诗中,他写道: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阳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道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蜗庐僭用瓦琉璃[3]。

即使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无论当年怎样的煊赫气派,多年后宫殿陵寝依旧只有萧索秋风,数点寒鸦。凄清冷落的景象中难掩对世事浮沉变化的感慨与叹息。

三、历史意蕴

《桃花扇》所记述的侯、李二人的爱情故事,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作者正是意图通过侯、李二人爱情的离合悲欢,展现整个南明的兴衰变化,表达对世事的慨叹与思考,亦欲以史为鉴,启发观众对时事的反思。

1.记述历史

在全剧四十出中,写侯方域与李香君二人爱情故事的仅占十五出,其余部分则以广阔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复社文人与魏阉余孽的斗争过程,真实再现明末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马、阮等奸臣倒行逆施,福王等荒淫无耻,复社文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奔走呼救,江北四镇为争扬州自相缠斗,良将史可法独守无援……金陵城中一片混乱,或降或逃,外围内困之下,风雨飘摇中建立起来的南明小朝廷很快就走向了灭亡[4]。实际上是讲述整个南明的历史。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说: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剧中所写的这小小一柄桃花扇,不仅是侯、李二人离合悲欢的爱情见证,更是南明兴亡变化的历史见证。

2.以史为鉴

《桃花扇》表现了明末清流与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腐败及衰亡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其创作意图,正如作者所说,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

通过侯、李二人曲折的爱情,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复杂的社会内容,让观众不仅感动于剧中人物的离合悲欢,更以史为鉴,反思时事。

为了传达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孔尚任在在记叙真实历史的同时又跳出史实的框架与世俗的圈子,希望以史为鉴,启发观众思考。正如他在《入道》中所写“不应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通过侯、李二人爱情的幻灭,反映国家兴亡的命运,将人物的离合之情与历史兴衰之变融合起来,借个人的悲欢之叹寄托对家国历史的兴亡之感,整部剧呈现苍凉深沉的悲壮氛围。

3.城市意蕴

以金陵为故事的主要背景,固然是由其所本的历史事实决定的,金陵城自身所经历的历史沧桑,也为这场兴亡故事更添沉重叹息。

明太祖定都于此的历史传承,让“自古帝王州”的金陵城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政治色彩,而后永乐帝将都城迁至北京,虽然经济和文化上繁华依旧,但作为“旧都”的金陵总带了些惆怅与伤感。世事变迁与政局演变之后,南明又再次将都城定在这里,历史的兜转带着意外的巧合,让金陵城在漫长的寂寞之后似乎重获新生。一时间,六朝金粉的繁华旧事似乎都重现眼前。然而,这表面的风流涌动,不久就随着南明的覆亡,又倏忽间消逝无踪。

剧中结尾处侯、李在城郊栖霞山归道,虽与史书所记二人结局不符,却极具象征意义地表明这座旧都,乃至整个大明朝的繁华逸乐都已一去不回。历经六朝历史沧桑变化的金陵城,见证了南明短暂的兴盛和骤然的覆灭。这座城市,有繁华,有落寞,如同一个剪影,反映出一朝的兴亡。

《桃花扇》作为一部既有深厚思想意蕴,又具高度艺术性的历史剧,将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与金陵城,乃至整个王朝的兴亡历史紧密结合,在讲述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记叙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也展现了明末金陵城的盛衰变化。表现出孔尚任对南明历史兴衰变化的感慨,以及希望以史为鉴,启发观众反思时事的创作意图。

注释:

①本文所引《桃花扇》原文均参照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2017年版.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余怀.板桥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陈美林.清代三部以南京为场景的传奇[J].艺术百家,2004(01):13-18.

猜你喜欢
孔尚任桃花扇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角色、身份与仪式功能:老赞礼与《桃花扇》的叙事时空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
孔尚任是“刽子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