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基础建设浅论

2018-06-30 05:53尹伊倩陈晓梅王光伟
文教资料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才引进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院校

尹伊倩 陈晓梅 王光伟

摘 要: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庞杂的学科,其学科基础建设要求其他多个相关学科的支撑。本文总结国内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五种倾向,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基础建设需要地理学、管理学、服务学、语言学及其他等多种学科的支撑,才能培养出具有多样化技能和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旅游管理 学科基础 人才引进

1.引言

学科建设无疑是一个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要求广博的专业,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科基础体系和师资力量支撑。截止到2016年共有498所高校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全国招生3.4万人,毕业4.1万人,在校14.8万人,遍布中国31省(市,自治区),分属综合、师范、工科、财经、语言、林业等多种类型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很多学者将旅游学科归类为古代的“杂家”,对于本科层次的学习要求“广博”,因此旅游管理学科的建设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多学科支撑其发展,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概述

旅游管理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多种学科倾向,不同类型的院校及旅游管理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的学科设置都会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通过对国内的高校进行分类整理,主要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学科倾向分为地理类、管理类、历史文化类、语言类、林学类五个类型。

2.1地理类倾向

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地理学倾向主要体现在国内的师范类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通常和人文地理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很多旅游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依托人文地理学的旅游地理方向招生[2][3](表1)。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院是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其专任老师多数都有地理学的学习背景,其培养方式更多倾向于旅游地理学研究,强调旅游研究的空间性和区域性。其他包括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现在都成立了独立的旅游学院,但是其前身都是地理科学学院的一部分,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保继刚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的许春晓教授都曾经是研究地理学出身,后期才逐渐将旅游从地理科学学院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旅游学院,但是其教学、科研都还和地理学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管理类倾向

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管理类倾向主要集中多数的综合院校和财经院校,它们的二级学院多数以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来命名,设置主要课程倾向于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现代管理人才,运用更科学、经济的方法对旅游进行管理,培养更多的中层管理人员(表2)。

2.3历史文化类倾向

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历史文化类倾向主要集中于部分师范类院校及部分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很多教师都具有历史学背景。这部分学校秉持传统,将历史文化和旅游学联系起来,着力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强调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而非强调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属性(表3)。

2.4语言类倾向

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语言类倾向主要集中于国内主要的几所外国语大学(学院),其中以中国旅游管理教育的领头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最著名。这部分外国语大学(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侧重于外国语教育,如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學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外联属性在这部分外国语大学(学院)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们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进行外语、双语教学,增强学生对于外语的领悟和运用能力,充分发展涉外旅游,取得较大的成效(表4)。

2.5林学类倾向

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林学类倾向主要体现在国内目前的各类林业大学,其专业发展主要是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森林游憩等方面,其中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代表,取得比较丰富的教学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这部分林业院校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林学、园林)等,进行生态旅游和森林旅游(游憩)研究,对接比较高端的学术理论研究,其中以钟林生、杨桂华、钟永德等学者的研究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培养很多生态旅游和森林(旅游)游憩方面的研究学者和从业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领域取得比较大的成效(表5)。

3.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基础建设

3.1地理学科建设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将历史文化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强调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掌故进行充分学习,设置了类似中国史、世界史、旅游文化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等课程,只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历史文化水平而忽略其地理学属性,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一批历史学学生,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现代化发展。

旅游活动是空间的移动,旅游资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会与空间这一概念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空间的概念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4]。因此,旅游管理专业首要的任务是认知旅游与空间的关系,强调地理学的基础地位,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定位将旅游地理学(研究型)、中国旅游地理(应用型)或者旅游资源学、客源国概况(通用)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了解旅游地理的基础上才能为后来的管理学学习和学术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3.2管理学科建设

最新的学科分类将旅游管理划归为工商管理下属的二级学科,作为一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更加强调学生在地理学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融入现代管理学的理念,培养出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弥补我国旅游行业(酒店、旅行社、景区)的大量管理人才的不足[5]。

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科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对于现代管理理念的认识,将西方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引入到旅游学科中,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实现从了解(识记)到理解(操作)的地步,具备不是接受知识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向中高层发展的管理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下属的学科,肯定要更加强调“管理”的提升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不是培养死记硬背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导游词)的一线从业人员,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高水平管理能力的旅游行业从业者。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院校需要具有旅游管理学、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甚至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具有现代理念的课程,将现代管理方法、技术和理念与旅游学科相融合,实现旅游“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3.3服务学科建设

随着本科院校的逐渐增多,很多本科院校都将其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这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6]。旅游管理专业更多培养的是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但是绝大部分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开始都是从基础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开始,如饭店餐饮服务人员、导游人员、景区讲解人员等,这部分人员都需要一定的服务技能和专业技巧。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都需要一定的服务技能的训练。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很多毕业生开始的时候都会从基层的前厅服务员、客房、中西餐厅服务员、导游、景区讲解员等岗位做起,具备一定的基层服务工作技能是本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所以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院校都设置导游业务、餐饮、客房、前厅、导游讲解等方面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使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具备即时上岗的技能。

3.4语言学科建设

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门国际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外语使用能力已经成为绝大部分旅游类高校的选择,除去开设基本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外,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更多的专业外语课程,类似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口译、饭店英语、旅游日语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外语读、写、听、说能力,以应对旅游行业的国际化需要。

就旅游学科的语言能力而言,要汉语和外语并重进行训练。汉语是我们母语,作为旅游服务行业,需要标准化语言,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大学语文、导游词训练、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对于汉语的理解和应答能力,奠定坚实的汉语言基础。掌握一门外语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无论是酒店工作人员还是导游人员(涉外导游),都需要娴熟的外语能力,尤其是最近入境游客逐渐增多,针对入境游客的涉外酒店、旅行社、景区服务等都需要逐渐融入国际化轨道,而且入境游客国籍的多样化促生了更多的小语种的旅游课程诞生,如日语、韩语、阿拉伯语等,培养的外语类旅游人才逐渐多样化。

3.5延伸学科建设

旅游学科作为边缘学科的代表,其培养的学生要掌握博杂的各项知识,以历史文化学科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和以生态环境学为代表的理工科类的其他学科就要成为旅游学科的必要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延伸学科的建设,重点强调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中国的丰富传统文化,如民俗、文学、工艺等,拓宽知识面,形成比较坚实的知识基础。对于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内容,基本可以通过生态旅游学、旅游环境学等课程的建设,寻求两种学科的交叉点进行学习,拓宽旅游学科的研究范围,促使学生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其他学科举一反三的学习,树立“学海无涯”的观念,努力将旅游学这个“杂”的学科融会贯通。

4.结语

旅游学科“杂”的属性要求学生不仅仅固化于旅游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各个院校逐渐构建以其他关联学科和交叉学科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更要不断以各个关联性学科为轴线,不断拓展,促使学生成长为掌握基础知识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全方位现代旅游行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教育蓝皮书2016[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04):45-64.

[2]吴小天,曲颖.关于旅游学几个基础问题的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02):80-82.

[3]张树青.旅游学的学科属性问题研究[J].北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83-88.

[4]宋子千.学科理论视野下旅游学科建设反思[J].旅游学刊,2012(12):103-109.

[5]张辉.对中国的旅游学科研究的重新认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1-4.

[6]黄松山,陈钢华.境外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J].旅游学刊,2016(10):19-21.

猜你喜欢
人才引进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院校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