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调查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07-02 06:12李书新陈铁光孙秀琪白丽莉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障碍

李书新 陈铁光 孙秀琪 白丽莉

(1.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病医院,北京,1026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102600; 3.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北京,102600)

睡眠障碍是精神病患者重要的生理障碍表现,由于精神病患者受到精神病症状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抑制、幻觉、妄想或兴奋等表现,容易出现异态睡眠以及睡眠失调等睡眠障碍表现。由于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造成脑功能的损伤,同时对身体还会产生一系列影响[1]。睡眠障碍患者容易出现免疫力低下、嗜睡等状况,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及生理负担,影响生命质量。众所周知,睡眠对人体是必不可少的生理功能,高质量的睡眠不仅可以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还可以对抗疲劳。重性精神病指那些表现为严重的精神障碍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受损的程度已经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日常生活功能严重受损,不能保持对于现实生活的适当接触,并且出现严重的幻觉、妄想、行为离奇、思维怪异等症状。此类患者神经处于高度兴奋或抑郁等异常状况,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大大降了了患者的适应性,若睡眠环境一旦改变则难以入睡,造成睡眠障碍[2-3]。睡眠环境、不良睡眠习惯、心理因素均为导致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常表现为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睡眠深度不够、多梦、醒后体力及精神未能很好的恢复。重性精神病患者这类特殊人群,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等情绪异常,处于严重的精神疲劳状态,睡眠障碍发生率极高。精神疲乏严重影响着患者病情的恢复,睡眠障碍还会加重精神疾病症状[4]。因此调查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收治的重性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性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86例。男43例,女43例,年龄66~85岁,平均年龄(72.3±5.3)岁,病程3个月~30年,平均病程(18.2±6.8)年。

1.2 纳入标准 入选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纳入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疾病的睡眠障碍。在重性精神病诊断中,器质性精神障碍25例,精神分裂症22例,双相障碍1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15例,血管性痴呆9例。

1.3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时仔细询问患者病史,以了解患者的详细病情,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评定,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由自评问题和同伴评定问题组成,按照0~3分的评分标准,每个问题归于7个因子,每个因子相加的总分为睡眠质量,评分越高则质量越差,考虑到患者存在重性精神病的特殊性,评分将总分>14定为睡眠障碍。另外还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进行调查,结合科室对本病的经验制定调查表,包括患者的职业、性别、年龄、医疗保障类型、经济状况、发病次数、病程、临床分型、住院次数等。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患者入院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调查,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评估。考虑患者的病情未完全控制,可能出现不配合以及理解的偏差的状况而导致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及偏倚,因此在调查过程中不得使用暗示,在调查之前集中进行培训学习,应当运用沟通技巧以充分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感受,甄别患者的语言真伪。由我院高年资精神科医生进行调查,以达到调查的方法及量表的理解度高度一致。

1.4 疗效判定标准 评定工具是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5],该量表是一个评定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一共有18个单项,按5类因子进行记分,分别为焦虑忧郁因子(包括关心身体健康,焦虑,罪恶观念,心境抑郁4项)、缺乏活力因子(包括情感交流障碍,动作迟缓,情感平淡,定向障碍4项)、思维障碍因子(包括概念紊乱,夸大,幻觉,不寻常思维内容4项)、激活性因子(包括紧张,装相和作态,兴奋3项)、敌对猜疑因子(包括敌对性,猜疑,不合作3项),总分(18~126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因子分(1~7分)(症状群)的评分,反映疾病的临床特点。睡眠质量分级[6],睡眠质量评定分为0~5级,5级示重度睡眠障碍,睡眠效率<40%;4级示中度睡眠障碍,睡眠效率为40%~50%;3级表示轻度睡眠障碍,睡眠效率为50%~60%;2级表示入睡困难,睡眠效率为60%~70%;1级表示睡眠质量一般,睡眠效率为70%~80%;0级表示睡眠质量很好,睡眠效率>80%。总有效率=0级率+1级率+2级率,睡眠效率=(实际入睡时间/床上时间)×100%。

1.5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用计数资料χ2检验比较,主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的调查分析 纳入研究的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40岁以上所占的比例高于40岁以下所占比例,文化程度越低发病可能性越大,无业人员的发病率较高,婚姻状况为离婚或丧偶的发病率高,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发病单因素分析首先对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的单一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本科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混杂因素调整,为接下来的多因素的分析做准备,通过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调查分析,通过对纳入分析的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影响因素变量进行单因素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2。

表1 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的调查情况

2.3 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逐步法COX回归拟合主效应模型分析,从单因素分析中选择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评估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影响因素,统计学检验校准以0.050。见表3。

3 讨论

3.1 睡眠障碍对患者的影响及其特点 睡眠障碍主要是患者入睡过程中,自身生理性感觉增多,进入睡睡眠周期比正常的潜伏期延长[7]。各种导致难以入睡、夜间经常醒来、睡不安稳或清晨早醒的原因,它是睡眠和觉醒障碍交替紊乱的现象,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可以同时存在,可由多种原因导致,不寻常的行为经常出现,躯体疾病的可能性非常大[8]。睡眠对人们而言非常重要,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生理功能,因此,一旦发生睡眠障碍,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的睡眠障碍、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患者尤其是疾病状态下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9]。良好的睡眠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既有益于疾病的康复,又可以恢复体力及精力,由此可见,重性精神病患者更需要充足有质量的睡眠。因此,针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失眠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处于极度的亢奋或者抑郁状态,睡眠节律、模式以及结构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10]。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总的睡眠时间短,易惊醒;在住院期间卧床时间长,夜间敏感性增高;黑白颠倒,睡眠规律改变,白天睡眠时间比晚上长;常需要通过打盹补觉,白天精神不充沛;入睡时间延长,早醒;浅睡眠多,深睡眠少。

表2 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发病单因素分析

注:经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表3 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本研究通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调查分析及影响因素。纳入我院重性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40岁以上所占的比例高于40岁以下所占比例,文化程度越低发病可能性越大,无业人员的发病率较高,婚姻状况为离婚或丧偶的发病率高。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影响因素较多,焦虑忧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敌对猜疑因子等。结果提示,影响重性精神病者并发睡眠障碍的因素较多,应积极改善和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全面认识并正确处理相关因素,有利于精神病睡眠障碍患者的早日康复。

睡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是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长期的睡眠障碍不仅诱发或加重老年痴呆,且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心脏病等。若长时间失眠会使大脑功能紊乱,身心健康受损。睡眠是人们正常的生理需要,不但可以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还能使人体产生新的活力,消除疲劳。因此,许多重性精神病出现睡眠障碍,或在现有的较差睡眠状况上程度加重。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理解患者痛苦、耐心开导、并给予其安慰,加强干预,有利于患者再次入睡,良好的睡眠不仅有益健康,还能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保持头脑清醒、神清气爽的良好方法。

综上所述,影响重症精神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较多,如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睡眠质量差,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对有睡眠障碍的老年精神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正视这些因素的消极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干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袁勤,陆红英,朱雪梅,等.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病耻感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8):2122-2125.

[2]顾桂英,曾德志,樊学文,等.抑郁症患者入院初期睡眠障碍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4):503-504.

[3]黄晓琴.精神疾病与睡眠障碍[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8):8.

[4]付叶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3):474-475.

[5]谭晓雪,何玉球,梁月冰,等.广西汉族精神分裂症危险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1):75-77.

[6]Rittman M,Hinojosa MS,Findley K.Subjective sleep,burden,depression and general health among caregiver sofveteran spost stroke[J].J Neurosci Nurse,2009,41(1):39-52.

[7]高喜珍,贺红玫.老年住院病人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6):1535-1536.

[8]许燕,王俊平,赵淑静.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9):2975-2976.

[9]赵丽俊,刘艳,王珍宝,等.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10-2112.

[10]袁丁,黎柱培,欧秀香,等.抑郁症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特征与多导睡眠图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41(2):78-82.

[11]彭晓楠,付继红.住院重性精神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进展[J].上海医药,2013,34(2):42-45.

[12]赵青枫.重性精神病伴睡眠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2):166.

猜你喜欢
重性精神病障碍
社区综合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经鼻空肠管护理中全面护理的效果研究
跟踪导练(四)2
都有精神病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在江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