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山峡谷地区羌族板屋民居聚落特征
——以平武县马槽乡黑水村为例

2018-07-03 08:35邱思婷张远雪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0期
关键词:院坝黑水羌族

熊 锋 成 斌 陈 玉 邱思婷 张远雪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1 引言

羌族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筑形式多样,有碉楼、板屋、邛笼、土屋等多种形式。然而,建筑学界对于羌族民居的关注多集中在碉楼上,对于板屋的研究少之又少。板屋广泛分布于汶川以北以东地区,体现着羌族先人们的生活智慧和营造哲学,同样是其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平武县黑水村作为近年来发展与保存较好的板式民居聚落,其板屋民居具备良好的研究价值。

2 板屋民居概念

板屋,顾名思义,是木板建造的房屋,对于对应的羌族分布聚集地来说,则是一种采用木墙板或木制壁板的穿斗式坡屋顶民居形式。以汶川为分界线,羌族板屋民居主要分布于四川平武、茂县、松潘等地。其平面规整,分区明确,涵盖堂屋、火塘、起居、卧室、厨房、牲畜圈养等各类基本使用空间;立面特征上会在建筑上部采用木墙板或壁板,下部围护结构以石墙或土墙为主;整体结构形式则多为木构架穿斗式,有的底层吊脚,被誉为“干栏遗风”。

3 板屋民居聚落详述——以平武县黑水村为例

平武县马槽乡黑水村属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个羌族村落之一,其总面积44384hm2,其有一半都在保护区境内。整个黑水村村落保护范围则包括唐家院子、蒋家院子、梁子上、杨家坪四个寨子组成,四寨所处地势名为犀角坝,故黑水村又称犀角坝羌寨。村落所处地内部降水丰富,植被茂密,气候凉爽;面朝黑水沟,背靠余家山,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因其典型的地理环境,村落得以保存并发展了极具特色的吊脚式羌族板屋坡屋顶民居形式。

3.1 村落空间布局

高山峡谷地区的藏羌村落,因地理条件的规导,其在选址时,普遍会从地势地貌、聚落朝向、生产需求三个方面去考虑。①面对高山地区的地势地貌,羌人的第一条聚落选址原则便是坐山面水并附庸台地,而台地可以是山谷之中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地,也可以是半山腰上甚至山顶缓地。②深处高山地区的羌人在聚落选择时,有着阳山与阴山之说:阳山即高山河谷之中坐落于面向东方或南方的河岸一侧的山面,这一面则是羌人在聚落选址时优先考虑的对象;阴山则反之。③羌族聚落的居民大多从事耕种或畜牧,因而聚落在选址时,就应考虑在居住用地之外,寻找适于耕地或牧场的用地并使其与居住区临近,这就要求选址地应为台地或缓坡,并能提供水源,用以满足生产与生活需求(见图1~2)。

黑水村的选址亦跟随着这些规律:黑水村地处犀角坝,这是一个由河流冲积而成的谷底台地,它面朝黑水沟,背靠余家山,体现了其坐山面水的特点;面水的同时,黑水村村落整体朝南,是村落先人们出于择阳山的考虑;而村落之中,缓坡之上,充斥着各家各户的耕地,也有的耕地在村落后部的山上,耕种是当地人的主要的传统生产方式。

3.1.1 道路规划

图1 村落建筑与基地关系

图2 村落鸟瞰(局部)

以黑水村为代表的羌族板屋民居聚落道路规划主要需要解决到达性和高差两个问题。在黑水村,政府曾主持翻修过村落大部分建筑与道路以适应旅游开发,道路宽整可供单个车辆通行,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会车场地,可保证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且利用各自院坝停车。通向聚落的道路贴着河谷顺势前行,而聚落内部的道路则往往小角度斜切等高线布置并形成环道为主支路为辐的道路系统,保证通达性同时,解决基地内复杂的高差问题。

3.1.2 建筑布局

黑水村吊脚板屋的形式产生出与众不同的建筑布局方式。在垂直方向,黑水村的板屋沿着山势顺势而上分布。每个板屋有两层筑台,一部分建于较高筑台之上,一部分吊脚挑出,柱子落于较低筑台上,从山谷往上看,聚落内零星或层叠排列在山势上的板屋民居逐层挑出,与自然的山体紧密结合,宛若一体。水平方向上,板屋一方面沿着道路布置,引入人流、车流;另一方面板屋沿开间方向与等高线垂直,而两端山墙,一面临河作吊脚挑出,一面接山。上述独特的布局形式,也就形成了其特殊的朝向,村落整体为坐北朝南,而单个建筑的朝向则为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

3.2 建筑空间特征

如前所诉,黑水村的板屋建筑为吊脚楼形式,且其沿开间方向与等高线垂直。板屋两端一端建于较高筑台上,另一端的厢房则通过吊脚形式挑出体。这种独特建筑布局方式,也造就了其别具一格的建筑空间特征。

3.2.1 平面功能(图)

在建筑室外,筑台形成的院坝是当地板屋的主要特征,当地板屋一般为两层筑台。住户从上层筑台入户,吊脚空间则建立在下层筑台上,通过上层筑台连接建筑室内主要使用空间、道路系统以及吊脚的下部空间;同时,上层筑台还成为了每户的院坝,有的户型筑台贯穿建筑正面与背面,甚至形成了两个院坝,这种院坝通连道路、山体且能眺望河谷,因此也就成为了当地羌民停车、晾晒、种植、养蜂和休闲的主要场所。这样一来,筑台形成的院坝空间便成为了室外空间的核心。

图3 某户平面示意图

图4 某户剖面示意图

在建筑室内,各功能空间紧凑排布。黑水村的板屋多为两层(不计吊脚空间),建筑体量不大,但功能齐备且居住人口较多,一户标准的三开间民居就适当改造后就可以容纳5~7人居住生活。建筑首层为主要使用空间,首层入户,标准的民居开间为三开间(有的做到四开间),一般中部明间作堂屋,靠近山体一侧梢间设火塘与厨房等,而临河一侧为卧室,卧室进深为3间,有的通过卧室穿套处理可做到更多。建筑二层为阁楼层,用于储藏,一楼与二楼之间没有楼梯,人要进入,需要通过可移动的木梯进入。除此之外,板屋还拥有临河一侧的吊脚层,用以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以及布置厕所,属于辅助用房部分;吊脚层与上层建筑无法通过室内楼梯连接,需通过室外阶梯通过院坝进入室内。

在建筑室内外结合区域,还存在着一层灰空间,即外廊,这层外廊在功能与造型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外廊几乎是围绕建筑而存在的,一部分位于筑台之上,高出室外地面形成室外休息平台,用以休闲、连接堂屋与室外及堆放临时物品等等。另一部分则围绕着吊脚挑出的部分形体,一般围绕着卧房,此处拥有绝佳的景观感受,因而有的板屋会将梢间中部的卧房向内凹,扩大外部外廊的面积,形成一个休闲空间,用作棋牌、茶饮等;当然,也有的住户会将此处的外廊开门通向卧室,避免室内的卧室穿套。

3.2.2 结构形式

黑水村板屋的结构形式为穿斗式木结构,其主体承重材料为木材。当地板屋营造过程中,一般先筑台,作为建筑的基础,然后考虑上层结构。板屋进深根据建筑规模不同,一般11~13m不等,一榀房架有骑柱,也有落地柱,一般做成6落4骑式或6落5骑式。上层建筑结构中一般为创造三开间而制作四榀房架,一部分架于上层筑台上,一部分架于下层筑台外,用于制作吊脚;此外,板屋还会在主体结构外增加一列木柱,用于支撑外廊。

板屋的下层围护结构形式就比较丰富了。黑水村中新翻修的建筑,有的以砖为下层围护结构材料,上部阁楼处使用木板墙作为该处的围护结构,这样一来,一方面能使得被砖围护的下层内部主要居住空间产生较好的舒适感,但另一方面,从建筑风貌角度来说,砖的使用,也会一定程度破坏羌族板屋的传统风韵。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的新翻修板屋以及黑水村中仍旧保留着的部分传统板屋,仍然保持着以木板墙作为板屋围护结构的传统。除此之外,羌族板屋之中的围护结构除了使用木板墙或砖墙,典型的结构形式还有土墙、石墙等,不过这些结构形式,同木板墙一样,正在逐步退出当地的建筑舞台。

3.2.3 立面造型

从对建筑的整体感受来说,黑水村羌族板屋营造的与环境完美协调的氛围与意境十分强烈。总的来说,吊脚的处理,使得裸漏的横竖线条对比更加强烈。往细来说,是外露的竖向支撑木柱、骑柱、建筑的竖线轮廓、竖向肌理等形成的竖向构图,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吊脚上部出挑的横向外廊、夸张的屋檐形成的横向构图之间的对比与交织,使得建筑与地面有紧密的联系感。同时,自然环境中的高山坡地和建筑歇山屋顶的丰富斜向线条,带来稳重感,且互相呼应,强调了为数不多但力量很足的斜向构图,紧密而又以点缀的方式有力而又适当地打破了只属于横竖对比的构图框架。最终,再结合周围植被、山水创造出了建筑与大自然极富意境和谐共生图景。

图5 板屋外观

羌族在其板式民居中十分突出屋顶。①其广泛但不全采用歇山顶,因建筑与等高线时垂直的,且一端又吊脚和出挑,所以屋顶山墙两端的情况便不一样。一般来说,靠近山体一侧的屋顶采用悬山顶,而临河吊脚一侧则使用歇山屋顶,这样的布置更加凸显了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②为凸显屋顶轮廓,屋顶的屋脊部门添加了白色线条,与小青瓦的灰色对比强烈,建筑轮廓跃然山间。

黑水村板屋的细部处理较为精美,作为穿斗式民居,其也保留着较好的立面构件。首先,板楼的屋檐下部都保留着坐瓜和吊瓜(部分只保留了坐瓜),它们雕刻精美,甚至有的坐瓜或吊瓜在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雕刻。另外,许多翻修的建筑也极为重视建筑立面木纹理、花格窗框、门框、天花板的刻画。

4 结束语

随着时间的流失,以黑水村为代表的羌族板屋建筑也将逐步被替换。但其作为羌族建筑中重要成分,有着独特的聚落特点与别样的建筑特征,影响了一个区域的几代人,发挥着这一类建筑的应有作用,构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民居建筑多样性的一环。建筑学界应逐渐对羌族板屋建筑及其他有相似情况的民居类型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丰富我国民居建筑的多样性研究。

[1]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02.

[2]肖厚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3.

[3]马志韬,李映涛.板屋民居与羌族地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茂县北部松坪沟地区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3(11).

[4]张先庆.四川黑水羌寨保护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

猜你喜欢
院坝黑水羌族
院坝会“话”出干群“同心圆”
——璧山区建立三级院坝会制度推进基层治理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川北院坝
新时代如何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阿穆尔”源于契丹语“黑水”说
西夏黑水名义考
卜算子·院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