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方法”研读古诗文

2018-07-03 07:28朱迪彩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学习方法

朱迪彩

摘 要:要提高学生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须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体悟文字背后的意蕴——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目的、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等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就古诗文的学习而言,品读字词、品析句子的建构方式、鉴赏修辞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学习方法

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要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提高学生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须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体悟文字背后的意蕴——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目的、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等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品读字词、品析句子的建构方式、鉴赏修辞等;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要“计较”词性、语体、节奏、句式、标点等的运用。以下笔者就从品读字词、品析句子的建构方式、鉴赏修辞等角度来谈谈古诗文的研读。

一、品读字词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就是要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诗歌讲究炼字,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有魅力的字或者词,一定跟文章的意蕴有关。

可惜的是,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忘记这件事:高一、高二的诗词篇目,只要求学生会背就行;高一、高二的文言散文,只要求学生弄清文言现象、记清重点字词会翻译就行。考什么教什么,把一首古诗、一篇古文讲得支离破碎。

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瘦”本为病态,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词作以黄花设喻的句子,思考“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的特征,便能准确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是多么风姿秀美、协调雅畅;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即西风乍起,竹帘腾空的环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词人与门外的黄花相互映照,是多么富有诗意之美!

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抓住“倾壶而醉”与“颓然就醉”两句开展比较阅读。“倾”与“就”,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一个“倾”字,倒尽壶中之酒,闷头大喝,不见豪气,只见消愁而不成;一个“就”字,接近一种“醉”的状态,正是“微醺”之时,举着酒杯,慢慢品尝,品酒也是品人生,品着这眼前的西山之景,实乃人生一大乐事。引导学生这样去品评,字词掌握了,对作者的情感也能理解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能得到激发。

类似的,《指南录后序》中的“几陷死”一句,改“陷”为“没”是否可以?《五人墓碑记》中的“则噪而相逐”一句,改“逐”为“追”行不行?《秋声赋》中的“如助余之叹息”一句,“助”能改为“似”吗?斟酌字词,体悟的正是文章的意蕴。

古诗文用词惜墨如金,字词意蕴丰富,值得慢慢咀嚼品味。教师要从只重疏通句子、只解决字词意义的教学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去品读它的语言美、意蕴美。文章历史背景的介绍、故事发展脉络的梳理,也不要只停留在形式上,而要为理解文章的内涵服务。

二、品析句子的建构方式

句子的建构有很多方式:就一个句子而言,有语法结构上的倒装;就一个句群而言,有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

(一)倒装句的品读

倒装句的运用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可能出于声律的要求,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也可能出于修辞的需要,正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变静为动,以“浣女”“渔舟”之动为“竹”“莲”之动,画面鲜明生动,活泼可爱。古诗文教学要启发学生去理解诗词之意蕴,即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去感受古诗文的意蕴之美。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文本”的现象去感受“文本”之外的东西——文字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去引导学生去认识传统文化、认识社会、认识“人”到一定年龄后对往昔的回忆,或对岁月的惆怅、对乡愁的回望,等等。

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历历”“萋萋”置于主语前,画面空明、悠邈,为诗人的乡愁营造了一个深远的背景。

类似的情况在许多熟悉的诗词中都能找到。“桃花依旧笑春风”,实则“在春风中笑”之意;“欲穷千里目”,实则“欲目穷千里”之意;“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之意。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归纳古诗文的句式特征,引导学生在句式的变换中读出文言之美。如在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多情”置于句前,留给读者一个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踟蹰而行、在现实的困境中奔突无门、在曾经的英雄面前仰望失落的词人形象。

(二)长短句、整散句的品读

在古代散文中,句式的变化如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既作用于音韵之美——使文字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典雅之美,又作用于意蕴之美——突破文字,散射出各种内涵。教师须引导学生品读其中的音韵之美、意蕴之美。

长短句的运用如《指南录后序》中“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一句,一个动词加一个地点,运用短句,既将作者离开险境的迅速写出来了,又将他组织抗元的急切心情表达出来了,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一心牵挂国家千里疾奔的英雄形象。又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一句,也是一个动词加一个地点,句子短,而作者发现西山这个知音后的急切之情则表露无遗。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一句,却采用了与之前不同的长句,完美地体现了作者在浩荡的宇宙畅游,身心得到完全释放的状态,无拘无束,通过这种长句的方式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至于整散句的作用,句式整齐中间见变化,语气气促中有舒缓,整散相间,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三、鉴赏修辞

鉴赏修辞,对教师来说可谓驾轻就熟。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文本,修辞角度是基本的鉴赏角度。如读李白、杜甫的诗歌,可通过鉴赏修辞品出李诗的飘逸洒脱、杜诗的沉稳沧桑。李诗经典如《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詠三叹,贯穿全诗,整首诗充满遒劲雄奇的韵律。“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运用神话传说,既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又给全诗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摹写神情、动作一如亲见,困危之状如在眼前。“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虚写映衬,很是高妙。杜诗如《登高》,人称“七律之冠”。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首联对起,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学习方法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小学英语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心得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