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备课札记

2018-07-03 07:28费明富
关键词:文化层人杰画图

费明富

再教《咏怀古迹(其三)》,总觉得该诗是适宜于短文长教的范本,因为该诗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资源,对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功用巨大。故记录备课所思,以就教于大家。

一、“人杰地灵”的文化理解

要深刻理解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深刻立意,不能不理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而理解这两句,就不能不理解“人杰地灵”的文化。

“人杰地灵”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何谓“物华天宝”?物产的精华就是天上的宝贝。何谓“人杰地灵”?人间的俊杰是大地的灵气所钟。在王勃看来,滕王阁所在之地为何称得上“地灵”?“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是其中的原因。滕王阁所在之地为何称得上“人杰”?“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这便是明证。用今天的眼光,“人杰”和“地灵”可以看成是互为因果关系。流沙河在《就是那一只蟋蟀》说:“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人杰地灵”也是“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的耳朵”,是中国特色的逻辑和文化。

李白《清平乐》有这样的逻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该诗前两句大意是: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这实质上是说贵妃异常娇艳美丽,实乃“人杰”。而后两句“若非……,会向……”的推想则正是基于“人杰”必然出自“地灵”这一逻辑基础的,而“仙境群玉山”“西王母的瑶台”都是“地灵”的典范。换个角度说,前两句是正面赞扬贵妃之美,后两句是侧面赞扬贵妃之美,整首诗歌虚实相生,意境深幽,立意深刻。

懂得这样的道理,或者说具“中国人的耳朵”的一点听力,之后阅读欣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对其立意或许会有深刻的感知和体验。

“群山万壑赴荆门”,一“赴”字赋予“群山万壑”以灵动之气,以生命之力,真正地把静态景写活了。而这还只是字面上的发现。深层次的意蕴是说生长明妃的村庄,风水特好,钟灵毓秀,堪为“地灵”,必然会出现“人杰”。但是,在杜甫看来,这一“人杰”竟然没有出现,留给世人和历史的却是无尽的悲哀。“独留青冢向黄昏”是一种悲哀,“环佩空归月夜魂”是一种悲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则是近于永恒的悲哀。而导致“人杰”与“地灵”关系链断裂的原因是什么呢?竟然是“画图省识春风面”,是画工的不公正态度,是贿赂文化的毒素,是高高在上轻信轻为的官僚。

“画图省识春风面”出之轻,落之重,因为它导致了“人杰”与“地灵”因果链的断裂。至于为何说导致链条断裂是语重意深的表现呢?笔者将于下文表述。

二、“反常态”的文化控诉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作为社会心理的文化,能维持人们内心的平衡,增加非无常感,让人们觉得生活有意义、有意思。而这种非无常感一旦被破坏,人就会觉得生命无常,人生没有意义、没有意思。换句话说,凡是破坏人们非无常感的文化心理的外事外物或人及其组织,都会被视为“罪恶”或“麻烦”的制造者。如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若有什么危及这种心理的存在,都会被视为“罪恶”或“后果严重”;而指出这种“存在”,便成为一种控诉或“后果严重”之警告。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兵车行》)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长恨歌》)

“生男好,生女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有所变化:“生男好,生女也好”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心态,几乎是可以随处听到的说法;而“生男好,生女也一样好”属于新时代思想的引领者,应该还是少数。当然现实也有存在着“生男好,生女恶”心态的人。在古代封建社会,“生男好,生女恶”却是不折不扣的主流价值,它有一系列的配套性的社會文化为它“保驾护航”。譬如,生有男孩的家庭,感到上天或神灵的庇佑,自然有一种存在感和优越感。而没有男孩的家庭,原则上就等于断了香火,去世时没有直系亲属披麻戴孝(若有侄儿,侄儿代替……但这是变通),去世后没有了扫墓的人。这样的家庭,也有变通的,就是“招赘”,上门女婿便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儿子”,“岳父岳母”去世,被招赘的女婿就要尽到“儿子”的义务。当然,招赘的家庭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这样的常态被一种社会“合力”维持着。要是某种力量能抵消这种合力,可见其力量的巨大。譬如杜甫眼中的安史之乱,连年战争,男子大量死亡。一些家庭与其看到亲生的儿子随军死于战场,还不如生下女儿嫁在比邻。这种不正常的文化心态,透视出人们对于战争频仍的无可奈何和愤激之情,是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思想的曲折表达。譬如在白居易的笔下,杨贵妃的“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对“天下父母心”造成巨大的冲击,以至于他们“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一结果,说得露骨一些,那些“天下父母心”宁愿香火不再传承甚或断子绝孙,也要现实的荣华富贵。如此说来,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幸,造成的后果是多么严重。诗人白居易于平和的“讲述”中控诉了李隆基的罪恶。

战争的罪恶,李隆基的罪过,导致人心畸变,导致文化畸变,危及群体生存。而《咏怀古迹(其三)》的画工,他曾经见过王昭君,见识过她无与伦比的美貌,但是由于他没有收到王昭君的贿赂,便昧着普通人的良心和艺术家的良知,丑化王昭君,直接导致王昭君的一生悲剧。往文化层面上讲,它断裂了“人杰地灵”的链条,违背了天地的旨意,其滔天罪行永远被记载在史册上,永远遭到历史的无情控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而从诗人心中流出的。

三、诗歌语言的逻辑内核

诗歌语言也是讲逻辑的。这虽然一反某些人的认知,却是客观存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诗可以作为“诗有逻輯”的典例,只是由于形式上没有关联词语而被有些欣赏者忽视罢了。“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你看两面之中有重点,重点之中有原因,逻辑思维何其鲜明。当然,诗歌语言的逻辑性,在语言表达层面,毕竟不同于论述类文本或其他文体或文学样式中的议论性段落。但是随着高考卷中考查诗歌语言逻辑性的试题(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的“‘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2年广东卷的“‘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越来越多地出现,语文教学界对诗歌语言逻辑性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歌的逻辑性也有重大发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地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是“人杰”夭折后的无限凄凉无尽怨恨。两者形成巨大反差,可谓触目惊心。而导致悲剧“人杰”夭折的原因,在“画图省识春风面”中涵括着。正因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罪恶,所以才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整首诗歌连贯起来说:虽然“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但是王昭君却还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因为“画图省识春风面”,正因为“画图省识春风面”,所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至于诗歌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而不是“环佩空归月夜魂,画图省识春风面”,那是因律诗形式韵律上的需要而有意调整。这样的变序不应成为理解诗歌的难题。

初听“文化传承与理解”,觉得说法不合逻辑,似乎应“理解”在先,“传承”在后。但读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参见第5页),觉得“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有一定合理性,因为“文化传承”主要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理解”主要指向“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觉得“文化传承与理解”说法不妥,因为无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都需要理解,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考虑“传承”和“借鉴”的问题。正如上文提到的文化理解,是文学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需要,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需要,自然也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需要。至于要不要传承“人杰地灵”的文化心态,要不要传承“生男生女”的传统心理,我想于当今社会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了。

猜你喜欢
文化层人杰画图
Optimized quantum singular valu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hybrid quantum computer
陈人杰的诗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泰国建筑设计专辑
论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历史价值
画图理解“多多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位
论体育对现代文化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