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业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18-07-04 05:30林圆圆
时代农机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牧业农牧民西藏

林圆圆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陕西 咸阳 721800)

基金项目:2017年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班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基隆边境经济合作区文化旅游商贸会展一体化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视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西藏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九大上,报告中新增加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充分说明了只有脱贫、精准扶贫,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和牧业基本概念

农业一般指种植、渔、畜牧、林业;在狭义上指生产粮食农作物的生产活动。生产和劳动时间不同,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处于被动状态,主要是靠天吃饭。

所谓牧区是放牧或者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的地区。当地牧民在生产和生活上主要依靠大草原,草食性家畜以放牧等方式养殖,并以牲畜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以及食物来源这就称为牧业”。西藏牧区指的是海拔4500m以上的高原,特点是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只宜放牧;而海拔4km以下的部分为河谷地带,事宜种玉米、青稞。

1.2 精准扶贫的背景分析

精准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扶贫模式,精准扶贫是对贫困人群准确辨别,不同的贫困人群被精确分类,把贫困类型不同的精准指导。“对于目前的扶贫工作,将把精准扶贫做为最主要的工作手段,准确辨别贫困人民,精确识别扶贫工程,精确的制定扶贫计划,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科学、高效和针对性。一般来说,精准扶贫就是“定制式扶贫”。

1.3 精准扶贫和农牧业贫困关系分析

西藏自治区出台的《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根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2014),文件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开展精准扶贫,完善贫困识别机制;改革考核办法,把贫困地区领导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扶贫开发上来。目前为止,从下表1看出,农牧民收入仍然是西藏脱贫致富奔小康大的短板。截止到2015年西藏仍有贫困人口59万人,减贫幅度为2万人,贫困发生率25.2%。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这意味着要减少贫困人口59万,平均每年要减少11.8万人。农牧业的发展缓慢,农牧民收入低是精准扶贫的主要短板。

2 西藏农牧业贫困问题分析

2.1 制约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

2.1.1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西藏自治区地理位置位于欧亚大陆中部的青藏高原,中国的西南部,东经78°25′到99°06′,北纬26°44′到36°32′。

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环境脆弱,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西部贫困地区落后的客观原因。首先,在海拔4500m以上有西藏自治区86%多的土地,“高和寒”是西藏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说明环境相对恶劣,不利于西藏农牧业发展。其次,自然环境恶劣限制了农牧业的生产活动,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地破坏农牧业的生产活动。

表12010~2015年西藏农村贫困人口情况

2.1.2 低层次的产业发展

表22001~2016年西藏第一产业产值及构成变化情况

从表2的数据来分析,第一产业比重在2004年以前占很大份额,这对西藏农牧民的增收带动乏力,也加大了脱贫难度。首先,由于传统观念的习惯性思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西藏的农牧区经济仍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观念淡薄。其次,农副产品生产储备对季节性要求强,大量新鲜农畜产品不能仓储,缺乏仓储基本配套设施。由于农牧民掌握市场信息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货物流通渠道,产销矛盾突出。在面对市场风险的瞬息万变,农牧民显得措手不及,再次,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使农畜产品难以增值,无法发挥农产品的品牌效应。鲜活农产品基本都是初级农产品,不能通过技术的革新进一步的深层次加工,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得不到提高。

2.1.3 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

在西藏地区一般来说,贫困的边远地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成正比,恶劣的自然环境→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就相对少→经济不与外界交流→脱贫就缓慢。例如,很多从内地把货物载往西藏,但是运输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货车空载而归。这种情况导致运输费用的损失,不能使运输效益最大化。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内地把需要的货物运输到西藏,然后把内地需要的货物再原路返回运回来,但是,很多情况货车空载而归。

2.1.4 贫困地区远离中心城镇

受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存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对封闭。多数贫困县远离中心城镇的辐射,这就会使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

2.2 制约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

2.2.1 思想文化的保守落后

在西藏农牧民的思想严重受到,陈规陋俗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科技的接受和使用是很低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应用技术的掌握,也就不能作为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因此,传播先进文化和技术比较难,生产水平相对落后。

2.1.2 农牧民缺乏劳动积极性

由于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农业耕种方式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农业生产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观念上,对农业生产的不重视状态,播种之后田间管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1.3 贫困人口素质不高

人口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西藏农村人口素质低,使得精准扶贫观念不能很快的接受。首先,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身体素质偏低。在西藏高寒的典型环境里,缺氧是对劳动力制约最大的威胁,这不但影响了智力的发挥,而且劳动者体力的发挥受到约束。其次,在农村人口中,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接受和掌握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能力很受限制,通过劳动致富的能力不高,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贫困地区在经济、地理位置和文化上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客观差异性是难以改变的,但是经济的发展是可以通过政策和科学技术来改变的,因此经济的发展成为我们脱贫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

3 促进西藏农牧业精准扶贫实施的路径选择

3.1 加大教育扶贫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等规划,通过国家一系列政策对教育的大力扶持,首先,扶持西藏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学,防止因学制贫、因学返贫;其次,引导有文化基础的学生到职业技术学校接受技能培训;再次,开展贫困家庭助学活动,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学费实时报销。

3.2 引导困难群众观念脱贫

由于西藏农牧民传统思想的保守,政府要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通过宣传扶贫标语,创造良好的脱贫环境。积极向农牧民宣传形成“勤劳致富荣光”思维,达成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维转化。其次,开展帮扶贫困户脱贫活动,使农牧民由无动于衷的“被动脱贫”到自发的、积极地“主动脱贫”转变。

3.3 产业扶持脱贫

产业扶贫是治贫之本,是脱贫的基础和保证,尤其是发展脱贫增收产业。在未来,政府应从西藏地区资源优势出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西藏独有的区位优势,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林则林。通过西藏独有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首先,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准确识别。要落实查清当地贫困劳动力具体人数,贫困地域的资源条件,把贫困工作争取核查到个人,要做到扶真贫。其次,应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产品。比如,可以实施高标准奶牛养殖中心,水果直销车等扶贫产业项目。要扶持有益于长期脱贫的产业,而且要重视培训当地贫困户的增收技能和致富能力。例如,西藏高原阳光充沛、空气质量高的生态特点,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健康水果蔬菜。在脱贫过程中,通过农业产业化公司被政府积极引进的形式,把土地大面积流转的方式,来安置农牧民就近原则就业的情况,发现一条新途径来拉动经济发展。再次,通过电商销售方式脱贫。借助互联网的销售模式,通过网络开网店来推销本地产品实现增收脱贫。例如,可以因地制宜种植特色中草药,藏红花等,然后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开网店的形式销售到全国各地。通过增加就业、产业分红使贫困户增收。最后,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形成大规模的农牧业种植、养殖来提高工作效率。

3.4 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脱贫

首先,农牧民缺乏一技之长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确保贫困劳动力熟练掌握一技之长来增收脱贫。例如,农牧民从事餐饮、从事经营特色藏药材等。其次,积极引导农牧民采取更加灵活的搬迁政策,在安置地经营农家乐等形式,劝说贫困群众从事旅游业,把较多的贫困户踏入致富之路。

综上所述,西藏农牧业脱贫不能照抄照搬内地模式,要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措施,进一步开拓贫困农牧家庭的增收渠道,从而促进西藏农牧业的发展,到2020年西藏全部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刘晓桦. 西藏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研究[D]. 拉萨:西藏大学, 2017.

[2]代迅.西藏农业生产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7,(12).

[3]谢红. 西藏特色经济发展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 2004.

[4]坚决打赢西藏脱贫攻坚战[N].西藏日报(汉),2016-02-03(001).

猜你喜欢
农牧业农牧民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浅谈西藏农牧业信息资源管理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西藏:存在与虚无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