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 “我到人间只此回”

2018-07-04 13:19王希
看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吕碧城公学北洋

王希

吕碧城

百年之前,在“五四”运动前后,受西 方思潮中女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一些 女子选择离家出走,到家庭以外的公 共空间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人生出路,但许 多人的结局正如鲁迅在1923年《娜拉走后怎样》 一文中所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然而早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前,同样“出 走”的吕碧城,却开辟了“堕落”和“回家” 之外的第三条路:女性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作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女性,作为 新旧时代交替的人物,吕碧城既传统又现代。 她用古诗文表达现代世界,因为卓越的诗词造 诣被誉为“李清照后第一女词人”,更因为其 作为天津《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参与创 办近代第一所公立女子学堂,被誉为新女性的 典范之一。她还凭借出色的经商技能,成为一 代女富豪,走出国门,游历欧美,为当时很多 女性之不能为,完成了自己充满传奇的一生。

《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

吕碧城1883年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吕凤岐 曾在清光绪年间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职, 思想较为开明,母亲严氏是清道光一咸丰年间 女性文坛领袖之一沈善宝的亲外孙女,可谓家 学深厚。吕碧城幼年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资,5岁 时便以“秋雨大梧桐”对出吕父的“春风吹杨柳”, 7岁就能画出巨幅山水,而且以“每有词作问世, 远近争相传诵”,闻名遐迩。

如果就此发展,吕家或许仍然富贵荣华, 吕碧城也以“才媛”之名过完一生。然而,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在吕碧城12岁时,吕父突然病逝,族中亲 戚咄咄逼人,以吕家无男子继承家业为借口, 不仅霸占家产,还派人囚禁吕母。勇敢的吕碧 城向吕父的朋友、正任江宁布政使、署理两江 总督的樊增祥求援,吕母得以救出。这本是一 件值得称道的事,却遭到从小与之定亲的汪家 的猜忌,认为吕碧城长大后必定不服管束,于 是退婚。吕家遭到接二连三的打击,积蓄用尽, 为了生计和受到更好的教育,吕碧城投奔在天 津塘沽盐署任职的舅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然而对于颇有主见的吕碧城来说,她的传奇不 会就此止步。

时间到了1908年,在经历了“甲午战争” 惨败,加上西方思潮的冲击,“保国强种”的 口号响彻整个华夏大地,与此同时,废缠足、 兴女学、倡女权的思想在各大报刊声声呐喊。 这些声音自然涌进20岁的吕碧城心里。她想到 天津女校“探访女学”,却遭到思想仍然守旧 的舅父的斥责和阻止,本就要强的吕碧城一怒 之下,分文不带,一人逃出严家。幸亏得到天 津佛照楼旅馆老板娘的帮助,吕碧城顺利达到 天津。

后来吕碧城撰文回忆说:“然予之激成自 主以迄今日者,皆为舅氏一骂之功也。”的确, 正是这“一骂”,吕碧城迎来命运的转机,从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才女成长为一位极具时代影 响力的新女性。

刚刚抵达天津的吕碧城一文不名,她写信 给已到《大公报》报馆借住的朋友,信函无意 中被《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发现,英敛之 激赏吕碧城的进步思想以及才情四溢的文笔, 聘请她做了报社的编辑,并介绍给京津文化名 流。

吕碧城凭借斐然文采、切中时弊的思想, 一时声名鹊起。她先后发表了《论提倡女学之 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持 之志》等文章,抨击男权压迫、提倡兴办女学、 鼓励妇女自强自立,引起巨大反响,成为社会 热议的话题。她的诗作更引来喝彩。吕碧城在《满 江红》中一抒对时局的悲愤——“羁与绊,无 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 一腔热血无从洒。”在《书怀》中她高唱报国 之志——“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 吕碧城的诗作虽是古诗体,但往往紧扣时代主 题,文辞丰富,又有勇武之气,有着当时普通 女性鲜少具备的开阔视野和胸襟,具有很高的 艺术水平,令许多男性击节称赞。

北洋女师范学堂开学仪式时合影

她的诗一经发表,便引来众多文化名人纷 纷唱和,“由是京津间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 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李鸿章之侄李 经义、清廷外交部驻直交涉特派员徐芷生、直 隶学务处行政员傅增湘等人经常与之酬唱往返, 就连严复也为吕碧城的“高雅率真,明达可爱” 折服,收其为女弟子,教授逻辑学。当时有人 诗云:“飞将词坛冠众英,天生宿慧启文明。 绛惟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吕碧城旅行欧美的游记作品

1902年《大公报》

基于《大公报》的宣传效应,吕碧城引起 了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的注意,并引其为同道中 人。1904年6月10日,二人在《大公报》报 馆相见,秋瑾身着男装,长身玉立,目光迥然, 给吕碧城留下深刻印象。互相钦佩的女子因为 共同的追求,深觉相见恨晚,长谈三天,难舍 难别,结下深厚友谊。秋瑾本想劝吕碧城一同 投身革命,但吕碧城仍选择以文字为业。当时 秋瑾还以“碧城”为号,为了不引起世人误会, 表示将此号让与吕碧城专用。1907年,秋瑾在 紹遇难,吕碧城用英文写就《革命女侠秋瑾传》 一表哀悼之情。

 秋瑾

北洋女子公学的女校长

虽然在《大公报》做得风生水起,吕碧城 之志仍在教育。通过教育,吕碧城走向了更大 的舞台。

1904年11月7日,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女子学 校,吕碧城任教习,同时兼管全校事务。经过 两年发展,“北洋女子公学”改名“北洋女子 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担任监督(相 当于今天的“校长”),成为中国近代女性任 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

吕碧城在《北洋女子公学同学录序》中谈 及学校的创办时说:“溯创设之始,艰苦缔造。 将近一载,始克成立。”在当时的背景下,女 校还并未纳入正规教育制度,得益于时任直隶 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对此事的坚持,北洋 女子公学才得以诞生。正是因为吕碧城的才学 受到不少男性精英的赏识,时任直隶学务处总 办的严修,将她举荐给了袁世凯,她得以协助 傅增湘筹办北洋女子公学。

北洋女子公学的成立阻力重重,最后的成 功离不开英敛之等社会贤达的奔走和呼吁。从 拟注册、邀董事,到觅校址、聘教习、求教社 会朋友,英敛之均亲历亲为,无不尽心。在款 项方面,又得到了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唐绍仪的 支持,女子学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此外, 直隶学务处督办卢木斋、《日日新闻报》总理 方药雨等来自政界、商界、报界和学界的人也 纷纷热心公学创办。

女校成立之后,由吕碧城主导和奠定学校 精神,成为后续公立女校建设的范本,影响深远, 延及至今。

在女子学校中,吕碧城将传统中国文化和 西方民主、自由、科学的思想结合起来;将女 学、女权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铿锵有力地抨 击古代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 使北洋女子公学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 地之一,她本人也被誉为“北洋女界之哥伦 布”。

经过探索和实践,吕碧城写出了兴办女学 的真知灼见,提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 三方面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吕碧城认为,“德” 为立身的基础,若无道德,纵学业精进,只能“济 其恶,败其德”;但同时又必须强调智识教育, 没有智识,实则等同动物;重视“体育”,若 无体育,女子无法担起各种职责。其中,吕碧 城对于“女德”的认识,体现了现代的男女平 等意识:“世每别之曰女德,推其意义,盖视 女子为男子之附庸物,其教育之道,只求男子 之便利为目的,而不知一世之中,夫夫妇妇自 应各尽其道,无所谓男德女德也。”

创办学堂,历时八年,吕碧城几乎独掌大局, 教学行政事事躬亲,而且做出了实际的成绩, 这在兴办女学并未被广泛接受的年代,实属不 易。虽然北洋女子公学第一届毕业生只有十余 人,但其在女子教育领域的实践和开拓方面功 不可没,培养了不少优秀女性,如后来为大家 所熟知的邓颖超,又如许广平、周道如、刘清 扬等在近现代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女性。

在吕碧城的影响下,她家姐妹皆从事女子 教育,同样成绩斐然。大姐吕惠如担任南京两 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二姐吕美荪担任奉天女 子师范学校校长,妹妹吕坤秀在厦门女子师范 学校任教员,亦成为著名诗人和教育家。

吕碧城不仅在教育领域有一番作为,也曾 投身政界。1911年10月10日,因辛亥革命的 影响,北洋女子公学一度停办,后改名为天津 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 大总统,吕碧城因为袁克文的推荐,担任总统 府秘书。1915年,袁世凯谋求称帝,吕碧城心 灰意冷,毅然辞官离京,定居上海。

动物保护主义者

寓居上海的吕碧城时常与洋人有贸易往来, 靠着不俗的天资和多年来积累的人脉,获得丰 厚的收入,虽然她只说“盖略谙陶朱之学也”, 实则富甲一方。她住在上海威海卫路和同孚路 之间,与北洋政府原外长陆宗舆等人为邻,屋 内陈设钢琴、油画,格调奢华高雅,出入均有 高级汽车接送。

在从商并过着富庶的生活之外,吕碧城仍 在诗词之路上继续自己的传奇。1914年,她在 上海加入由柳亚子等人创办的著名诗歌社团“南 社”,与汪精卫、张默君等文化名人继续诗词 唱和,她被柳亚子称为“南社女诗人中的佼佼 者”,还有人赞曰:“碧城故士绅阶级中闺秀也, 惊才绝艳,工诗词,擅书翰……读之使人回肠 荡气,有不能自已者。”

(左)吕碧城(左)与《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夫人合影;(右)吕碧城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留影

 1909年6月,中国,街头的满族妇女。

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 习英文和美术,还爱上跳舞,开阔了自己的视 野,生活更加精彩丰富,她还兼任上海《时报》 特约记者,用古诗文写下所见所闻,将广阔的 外面的世界介绍给中国人。1926年,吕碧城再 度出国。在漫游期间,她描绘了西方大量的风 土人情,巴黎铁塔、意大利罗马古城、伦敦堡、 冰淇淋、自来水钢笔等等尽纳其笔端,有人曾 评价道,“广泛地吟咏海外风光,举凡火山、 冰峦、湖海、花木以及近代新生事务等,无不 成为其取材的对象……”吕碧城不仅为国人打 开了眼界,还开拓了传统古典詩词的表现内容, 所写内容最后成册,出版有《欧美漫游录》《信 芳集》等著作。

在欧美的漫游还促成了她后来创办“中国 保护动物会”。

1926年冬天,在瑞士日内瓦的吕碧城受到 “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的启发,拟创办“中 国保护动物会”,并宣布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 她的举动受到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高度认可。 1925年5月,国际保护动物会在奥地利首府维 也纳召开,吕碧城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人参会 演讲。她“戴珠抹额,着拼金孔雀妆大衣”, 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完成了精彩的演讲,提倡素 食,“护生戒杀”,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 让世人领略了中国女性的风采。维也纳的《泰 格报》评论称,“会中最有兴味、耸人视听之事, 为中国吕女士之现身讲台,其所着之中国绣服 鹏皇矜丽,尤为群众目光集注之点。”英国杂 志刊文称其为“一个著名的中国诗人、一个知 识广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典型的素食者。” 名声大噪,使得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代表, 竞相邀请吕碧城前去演讲。

选择独身

成为动物保护主义者,也与吕碧城皈依佛门 有关。在1929年前后,吕碧城旅居英国伦敦,友 人偶然在街头捡到印光法师的传单和一佛学小册, 吕碧城读到后十分欣赏,此为学佛之始。信佛后的 吕碧城,守五戒,茹素,不再食肉,同时开 始大力宣传动物保护。1930年,呂碧城正式 饭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吕碧城才华卓绝,穿着时尚,20多岁 就已名满天下,有名家称其是“旷世佳人, 蕙语兰心”,作家苏雪林曾将吕碧城的肖像 挂在屋内,视为偶像,并且撰文写道:“着 黑色薄纱之舞衫,胸前及腰下绣孔雀翎,头 上插翠羽数枝,美艳有如仙子。”

与吕碧城交往的社会名士不少,虽有 情感悸动,但均未走入婚姻。

吕碧城曾说:“我的目的不在钱的多 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 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 失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 只有以文学自娱了。”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正值自由恋 爱兴起之际。虽然作为新式女性的代表, 在被严复问及婚姻时,吕碧城却一反平常 勇于打破传统的姿态,表示自己认同的是 “父母主婚”,这既是她在婚恋观中保守 的一面,也是因为看到了一些自由恋爱失 败的后果,感到当时的社会对自由恋爱者, 尤其是女性自由恋爱者的不宽容。

吕碧城对爱情自然也有向往,但由于 种种因素,最终选择了独身,这在那个时 代,要承受的压力并不比自由恋爱来得低, 其中也需要承受独自一人的寂寞,吕碧城 把这些情感全都寄寓在她的诗词里。

此后,由于二战爆发,吕碧城由瑞士 返回中国,先是住在香港山光道,后搬入 东莲觉苑。1943年1月4日,吕碧城称在 梦中得一诗,抄寄友人:“护首探花亦可哀, 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 人间只此回。”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 首诗作。20天后,1943年1月24日,吕 碧城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

从女报人到女校长,从女商人再到动 物保护主义者,从被众人称羡再到选择独 身,从吕碧城的一生经历来看,她都表现 出很强的独立意识,她是中国近代第一批 敢于挣脱封建束缚的新女性的典型代表。 她丰富多彩的一生,给那个风雨激荡的时 代抹上了女性独有的印记。

1924年,广东岭南大学的大学女生。“五四”运动后,由于提倡妇女解放,女生多穿宽袖短衫、短裙,留短发,显示出女生的活泼与朝气。

猜你喜欢
吕碧城公学北洋
英国公学:权贵的摇篮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
女子双侠
孔裔国际公学 中国国际精英教育领航者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英国公学的强大生命力原因探析
北洋六镇
谈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