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

2018-07-04 09:21唐越
世纪桥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唐越

【摘 要】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救亡图存的希望,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邵飘萍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作为当时著名的记者、报人,邵飘萍撰写革命书籍,创办进步报刊,宣传共产主义运动,参加反帝爱国的革命活动,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关键词】邵飘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17-02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飘萍是他的笔名,浙江东阳人。他12岁就考上了秀才,1902年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1911年出任《汉民日报》主编,揭露批判军阀政府,立志“新闻救国”。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1](P.22)——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在此期间,与蔡元培、徐宝璜一起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毛泽东、高君宇、谭平山、罗章龙等都是该会的会员。1925年,通过李大钊和罗章龍的介绍,邵飘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因“宣传赤化”被奉系军阀杀害。邵飘萍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以新闻舆论为武器,跟随进步思潮,坚持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献身的革命烈士”[2](P.2)。

一、开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斗争

成为“五四”号手。1919年5月3日晚,千余名北京高校学生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集会。邵飘萍也出现在这场爱国学生集会上。大会开会之后,先由邵飘萍分析山东问题。邵飘萍的演讲使学生们群情激昂。邵飘萍顾不上休息,连夜疾书,新闻刊登在次日的《京报》上。次日上午,他又参加了在国立法政专门学校举行的学生集会。面对迅速发展的学生运动,《京报》进行了专版报道,给予舆论上的全力支持。他明确指出“镇压学生的爱国反帝运动,就是为卖国扫清障碍”[3](P.97),并强调社会各界务必把反帝爱国运动进行到底。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张宗祥被免职,徐世昌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辞去总统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撰写革命书籍。五四运动时期,邵飘萍的活动引起了北洋政府的不满,当局声称要逮捕他。邵飘萍被迫流亡日本。这期间,邵飘萍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马克思主义著作,凡是刊载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俄国革命情况或资料的报刊,他都买来剪贴起来。邵飘萍白天在《朝日新闻》社工作,晚上潜心研究这些著作和资料。《新俄国之研究》和《综合研究各国思潮》就是这样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得来的。《新俄国之研究》一书介绍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了现实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本书后来被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列为教学参考书,现在在党的一大会址和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都有陈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一书深入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并首次向我国人民介绍了斯大林。这本书在全国三十余个大中城市发行,引起极大反响,并流传到香港、新加坡等地。通过这两部著作,邵飘萍面向全国大众,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

创办进步报刊。邵飘萍的《京报》创立于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是五四运动前期创办的进步报刊,成为介绍十月革命,促进联俄反帝,报道群众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舆论阵地。首先,介绍俄国革命。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时,邵飘萍即在通信中分析革命的原因“乃起于生计困乏,引起下等社会之不平,革命党即利用此种时机图政治之改革”[4](P.172),革命一旦成功,则是“贵族的失败”。十月革命的成功,更是使他看到新的希望。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状况和共产党活动的报道,加深了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引起强烈反响。其次,促进联俄反帝。1920年5月25日,《东方杂志》发表了他的文章《俄国新政复制过去现在未来》,主张“从速整顿清理与新俄订约之方案”。1921年1月21日,《京报》对苏俄政府代表优林出访中国表示欢迎,对中苏通商问题进行了具体介绍。1922年,苏俄外交部副部长越飞出访中国。他建议中国政府“力矫从前对俄外交迂缓之弊,速与越飞君开始接洽,以早达成中俄两国相互携手共维远东大局之目的”[5](P.106)。1923年9月苏俄代表喀拉罕飞抵北京,邵飘萍在《京报》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对近几年的关于苏俄的报道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邵飘萍促进中苏建交,加强了中国人民对于苏维埃政府的认识,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声援工人运动。邵飘萍意识到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基础,宣传工人运动意义重大。邵飘萍的《京报》通过大量及时的报道,支持工人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京报》对香港海员开展罢工活动、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进行了大量及时的报道。《京报》对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持续详实的报道,更是将工人运动的影响推向新的高度。《京报》成为讨伐段祺瑞政府、声援群众运动的强大舆论阵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二、培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力量

培养新闻人才。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邵飘萍担任新闻学研究会的采访课教员。为了能培养出一批报道劳动人民疾苦和罢工运动的记者,邵飘萍强调要重视做好关于劳工运动的调研,对于劳工疾苦、同盟罢工、工人运动,他亲自拟定二十九项要素的调研纲目。在新闻学研究会的学生中,毛泽东、罗章龙、高君宇、谭平山等人都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罗章龙后来创办了《工人周刊》,高君宇是北大《新潮》杂志的主要编辑,后又参与编辑中共机关报《向导》周刊和北京区委刊物《政治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当时,毛泽东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不久,毛泽东就凭着对新闻事业的兴趣立即报名参加。关于这段经历,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回忆道:“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6](P.83)。邵飘萍传播了先进的新闻思想,培养了一批能够报道人民疾苦和工人罢工运动的新闻记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壮大传播力量。1918年夏,中国留日学生在北京成立国民社。邵飘萍受聘为国民社顾问,出席国民社成立大会并发表祝贺演说。邵飘萍自始至终坚持支持的态度,不仅指导国民社杂志的编辑出版,还经常与社员们交流思想,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使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舆论准备的作用。1920年3月,北京大学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学生创办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邵飘萍对这个研究会给予了积极的支持。邵飘萍本人精通日语,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到“亢慕义斋”帮忙校译马列主义的著作。1921年7月,《工人周刊》在北京创刊,这份周刊是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刊物之一。邵飘萍亲自指导该社的记者和通讯员,业务蒸蒸日上。1922年,中共北方区在北京成立了“非宗教同盟会”,发起非宗教运动。该会出版《非宗教论》一书,书中有三十四幅八英寸铜版肖像(包括马克思的肖像)。此书的制版印刷工作均由邵飘萍主持的邵明印刷厂承印。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份中央政治机关刊物《向导》创刊,被誉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将醉生梦死的人警醒的警钟”[7](P.17)。邵飘萍对这本刊物十分推崇,自创刊以来,《京报》都以广告形式刊登周刊的详细目录,邵飘萍亲自撰写推荐词,高度赞扬《向导》周刊是“实际政治的预言”、“民众运动的寒暑表”[8](P.73)。1923年2月7日,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后,邵飘萍帮助出版罗章龙编著的《京汉工人流血记》,这本书是二七大罢工的真实记录。邵飘萍的京报馆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大力协助,《京汉工人流血记》的发行量数以万计。

三、献身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事业

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爆发了。《京报》的报道引起了当局的不满。惨案发生后不久,邵飘萍赫然出现在一份段祺瑞执政府的“黑名单”上。邵飘萍没有被反动军阀的威逼吓倒,他又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张作霖为代表的地方军阀。1918年2月,张作霖抢劫政府军械,邵飘萍在文章《张作霖自由行动》中尖锐指出张作霖是土匪出身的地方军阀。不仅如此,邵飘萍还毫不掩饰对奉系旧部郭松龄的支持,当得知郭松龄有倒戈之意时,他还在冯玉祥、郭松龄之间穿针引线,支持他们签订密约,联合起来反对张作霖。张作霖试图汇款三十万让邵飘萍闭嘴,邵飘萍断然拒绝。至此,邵飘萍和他的《京报》已经成为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不久,邵飘萍因“宣传共产,鼓吹赤化”被捕。4月8日,邵飘萍英勇就义。邵飘萍牺牲后,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以及中共北方区的《政治生活》杂志分别发表文章,悼念邵飘萍的英勇牺牲。冯玉祥将军则称赞道,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

邵飘萍的一生,是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战斗的一生,是一个爱国记者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邵飘萍投身“五四”运动,撰写革命书籍,利用自身创办的进步报刊,报道十月革命,声援工人运动,为早期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参与革命活动,并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是一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家,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不畏强暴,爱国反帝,竭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理应得到我们的钦佩和赞扬,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台湾中央通讯社.七十年来中华民国新闻通讯事业 [M].台湾:中央通信社,1981.

[2]方汉奇.邵飘萍选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87.

[3]媵静静主编,张珊珊副主编.近代报刊丛话[M].北 京:北京圖书馆出版社,2013.

[4]郝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关于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传播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2.

[5]孙晓阳.中外名记者丛书 邵飘萍[M].北京:人民日 报出版社,2005.

[6]鲍丹禾.舆论领袖 民国报人出版人小传[M].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7]林峰.潜伏在特殊战线[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 社,2010.

[8]李文绚.报界档案:中国新闻史上被残杀的报人[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