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招调查报告

2018-07-05 09:15
教育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选科科目浙江

2017年,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浙江、上海顺利完成了第一届学生的高考,标志着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平稳落地。新高考给高中和大学都带来了许多有益影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高中和大学的联动将不断增强,两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新高考打破了原来因录取批次而设定的高校等级界限,给学科特色性强的高校提供了逆袭的机会,也给高水平大学某些不强的专业敲响了警钟。这也必将刺激并激励高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为了给新高考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8年高招调查报告》。本刊受权刊发其中关于新高考部分章节。

2017年,新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成功落地,为下一步全面推广实施高考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近3年试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整,有效地解决了走班选课,考试频次以及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等新问题。

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

学生选择多样,传统文理科仅有17%与10%。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选择权,打破了以前只有文科、理科两种选择。根据统计,2017年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科目的学生由63%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科目的由37%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与多样性。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三大成就。2017年浙江共有27.2万考生被录取。首次新高考,不仅实现了从考试到评价、从单一考试到分类考试、从单一评价到多元综合评价的转型,拓宽了选拔升学路径,而且实现了“普通高考录取率高于以往”的目标,体现了改革红利。陈宝生部长在两会接受采访时谈了此次改革的成就:

第一,牵动了高中教学改革。高考改革、招生改革是“指挥棒”。“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必须相应改革。从上海、浙江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采用了“走班选课”等模式。过去那种固定班次教学的模式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自主权大了。

第二,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这次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等,建立了1800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了素质教育方面的措施。

第三,在学业水平的考评方面促进改革。过去考试的门类是固定搭配的,现在是动态组合的。

浙江新高考选科“阵痛”及解决对策

学生自主选科在展示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带来物理“遇冷”。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计,2017年高考,浙江29.13万高考生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选考人数只能以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作为基数)选考物理的人数为8.95万人,占比35%,与2016年实行文理分科时的16.91万人相比,2017年物理考生人数下降了近一半,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技术科目。

在2017年11月举行的新高考选考中,2018届选考物理人数又出现下降。据统计,2018届高三学生,此次选考报名人数为25.5万余人,其中物理选考7.3万余人,占比不足30%。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部分学生选科具有功利性。新高考改革,学生被赋予充分的选择权,旨在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爱好。但在实际的选择中,考生的选择动机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中国教育在线开展的一项针对高中学生选科依据的多项选择中,依据学科成绩选科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69.99%,其次是依据兴趣和爱好选科的学生占比为61.47%,而依据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进行选科的学生占比为42.28%。

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以获得更高的赋分,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中国教育在线的问卷调查显示,当目标高校选考科目要求与自身擅长的科目发生冲突时,有67.1%的学生会按照自己的优势,去调整目标院校或专业。只有14.72%的学生会按照高校的要求,调整自己的选考科目。

浙江新高考物理选考人数下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2014年1400余所在浙江招生的高校专业选考要求,如果选考物理,91%的专业都不受限制,位居各科第一名。但因为物理学科的“投入产出”低,以及功利算计等原因,导致物理选考人数不及生物,化学,最后位居倒数第二。

针对这种情况,2017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浙江今后将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其中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数量为6.5万。即一旦物理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保障数量,就启动保障机制,以6.5万为基数,从高到低按规定比例等级赋分。

同时,浙江还对地方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做出了更严格的规定。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0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显示,从2020年起,高校部分专业将要求考生须同时符合2门或3门选考科目,而以前在对于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范围,考生只需满足1门即可报考。

2017年高校在浙江招生,在2.4万多个专业中,限物理1门科目的专业数占所有招生专业的比例为3.9%。而浙江2018年公布的高校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2.7万多个专业中,限报物理1门科目的专业数占所有招生专业的比例为22.17%,要求选考物理的专业显著增加。

根据统计,全国高校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所有专业中,提及最多的科目是物理,共被9950多个专业提及(不含不提科目要求的专业),占所有专业的63.27%。其次是化学,被近4400个专业提及;再次是生物,被2600多个专业提及,占比16.63%。而政治、历史、地理、技术被提及的专业数均在1000以内,占比也并不高。

同时,相关部门也对赋分法进行研究并调整完善,以吸引考生报考物理等“投入产出低”的学科,引导理智选择。

在以上三条综合措施的完善下,选考物理人数下降的现象已经得到有效的遏制,也基本上杜绝了类似现象在其他科目的再次出现。

为有效引导考生家长理智选择,全面发展,2018年初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教育部指引》),对选考科目提出了更为科学严格的要求。

其实,从2017年实际录取情况看,选考物理的考生不仅没吃亏,反而更具优势。据浙江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第一段录取考生中,选考物理的考生占59%。在985、211高校录取考生中,选考物理的人数达到74%,特别是选考物理考生本科录取率为72%,比不选考物理考生高21个百分点。

新高考倒逼高校有所为有所不为

打破身份壁垒,特色高校逆袭成现实。因为考试规则的变化导致录取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取消了批次,而且浙江新高考录取实行专业+高校的模式,更强调专业特色。这一新的制度设计,有效打破了原来因录取批次而设定的高校等级界限,给学科特色性强的高校提供了超越的机会。

在浙江2017年第一段投档时,部分原“二本高校”跻身一段,其部分专业投档分数线甚至超过211、985高校。如西北政法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等高校。

同理,新高考也给专科院校提供了这种可能。在2017年浙江新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少专科高校的部分专业投档线就超过了本科高校。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投出了532分,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制药设备应用技术投出了529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城轨通信宁波地铁订单班)投出了528分,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投出了523分,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的法律事务专业投出了520分,均比浙江二段线高40分之多。

“冷门”专业招生面临巨大压力。新高考在给具有较强学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逆袭机会的同时,也给高水平大学某些不具优势的专业敲响了警钟。

2017年浙江高考录取中,部分原985、211高校的专业投档分数线出现了较大断层,同一所学校内,专业最高投档线和最低投档线之间的差值高达60分之多。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业分差65分;东北师范大学的专业分差61分;西南交通大学的专业分差55分;四川大学的专业分差49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专业分差45分。

而根据部分高校历年录取数据统计显示,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在浙江招生专业录取线分差为36分(不分文理),2017年扩大到了55分(不分文理);四川大学2016年在浙江招生专业录取线分差为25分(不分文理),2017年扩大到了49分(不分文理)。

而地处偏远地区的211高校影响更明显,其部分非优势专业投档线仅在一段线577分左右,其部分专业的投档分数线甚至还低于一段线。

新高考以专业为核心的录取制度,强化了专业的地位,学生由之前的“选大学”变为了“选专业”。这也必将刺激并激励高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同样迫使高校不得不回归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不是盲目专业扩张。

猜你喜欢
选科科目浙江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高考“新科目”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